臨遣,讀音為lín qiǎn,漢語詞語,意思是臨軒派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遣
- 拼音:lín qiǎn
- 注音:ㄌㄧㄣˊ ㄑㄧㄢˇ
- 釋義:臨軒派遣
臨遣,讀音為lín qiǎn,漢語詞語,意思是臨軒派遣。
臨遣,讀音為lín qiǎn,漢語詞語,意思是臨軒派遣。解釋 臨軒派遣。出處 《漢書·元帝紀》:“方田作時,朕憂蒸庶之失業,臨遣光祿大夫 褒 等十二人循行天下。”宋·朱熹 《與周丞相札子》:“深念此行若當前日奏對之時便...
名老中醫臨證遣方巧變經驗,是中醫學術的寶貴財富。《中日名老中(漢)醫臨床遣方心得薈萃》廣泛收集薈萃近當代中·日名老中(漢)醫在臨床運用方劑的巧變經驗。每一方劑選擇治癒率超85%的驗案10例以上。全書內容豐富翔實,既有臨床...
永樂十二年(1414年),朱棣舉行第二次北伐,擊敗了蒙古另一部瓦剌,瓦刺遣使謝罪之後,朱棣班師回朝。永樂十九年(1421年),朱棣舉行第三次北伐,大敗兀良哈蒙古。 [86] 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七月,明成祖第四次北伐,再次親征阿魯台...
上方臨遣,授鉞如晉公故事,伯應其將有雄篇麗句繼退之而作乎?余將泚筆以和焉!(明 錢謙益《牧齋全集》)袁樞袁伯應詩集序(董) (明)董其昌 客歲重九,余既為袁公伯應制儀小引,以專門名家相勗矣。今秋伯應自睢陽寄近體詩一帙,亦...
到達家門。 晉 李密 《陳情事表》:“州司臨門,急於星火。” 唐 韓愈 《寄三學士》詩:“中使臨門遣,頃刻不得留。”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八:“ 君瑞 休勞問,果貴人多忘,早不記得賊黨臨門。” 沙汀 《困獸記》...
此乃葉氏世代臨床經驗之總結,當為後學臨證之楷模,深究細挖,大有裨益。2.遣方用藥,貴在變化 葉氏之學,始於丹溪,慕通之祖密而未傳,至慕通始傳。慕通恐後學泥古,故名其書為《世醫通變要法》,“通變”之主旨貫穿全書。
帝特御門臨遣,賜尚方劍、坐蟒,閣臣送之崇文門外。 18. 《明史·孫承宗傳》:既至關,令總兵江應詔定軍制,僉事崇煥建營舍,廢將李秉誠練火器,贊畫善繼、則古治軍儲,沈棨、杜應芳繕甲仗,司務孫元化築炮台,中書舍人宋獻、羽林...
甲子,太后御武成殿,皇帝帥王公以下上尊號。丁卯,太后臨軒,遣禮部尚書武承嗣冊嗣皇帝。自是太后常御紫宸殿,施慘紫帳以視朝。丁丑,以太常卿、檢校豫王府長史王德真為侍中;中書侍郎、檢校豫王府司馬劉禕之同中書門下三品。三月,...
太后剝奪敬業賜姓,命毀其祖父冢,遣左玉鈐衛大將軍李孝逸為揚州道大總管率兵三十萬討之。時仲璋言金陵有王氣,且有大江天險,勸敬業南下取常(今江蘇)、潤(今江蘇鎮江)州,定霸王之業,然後北圖中原,進無不利,退有所歸;思...
因變故突發,猝不及防,蘇京只能將印綬密遣心腹交於陳潛夫,並略陳事件原委,待陳潛夫組織營救時,蘇京早被挾持而去。至李自成軍營。蘇京只求速死,但李自成僅將他奚落嘲弄一番後關押。李自成陷開封后,挾蘇京北上。經夷齊墓時,大概...
遣方用藥“三段法”,是他臨床經驗的總結,亦是其臨床精通用藥的縮影,也為臨證舉方用藥提供了一些較有價值的參考。 在水腫的治療方面,宋孝志經驗豐富,亦獨有建樹。水腫是臨床常見病證,其發病緣於各種原因,臨床症狀複雜多變,並常以反覆...
十三年七月九日緣事革職遣戍 8 積拉堪 嘉慶十三年六月廿六日(1808,8,17) 調 嘉慶十四年四月十九日(1809,6,1)回京另候簡用 9 松筠 嘉慶十四年四月十九日(1809,6,1) 任 嘉慶十四年六月十八日(1809,7,30)調陝甘總督 10 ...
第六節 臨床遣藥,獨具特色 第七節 急難大病,須用大藥 第八節 急症急治,慢病守療 第九節 標本論治,重視未病 第十節 探索醫理,運用規律 第二章 臨證辨治精要 第一節 冠心病 附1:冠心病心絞痛 附2:王國三治療冠心病...
臨遣,姚誡之日:“每季一試,汝學有不進,夏楚必及。”及到山中,二甥曾不開卷,但朴斵塗塈為務。姚之子稍長於二甥,獨懼責,攻書甚勤。(以上十三原無,據《異聞集》補)忽一夕(原作“夜”),子夜,臨燭憑几,披書之次,覺後裾...
又數遣使驛通動靜,使塞外羌夷為吏耳目,州郡因此可得做備。”這可以說概括了護羌校尉官署組織的職掌,為以往的研究所涉及,但並不完備。通過對史實的梳理,其具體職掌可以歸納為三方面:政治撫綏,巡行理事 護羌校尉的工作對象重點...
同時列舉臨床相應的典型病案,分析林毅在相對“不變”的學術思想指導下臨床遣方用藥中“變”的經驗;下篇介紹林毅弟子得到傳承後,對林毅學術思想、臨床經驗的驗證體會以及創新發揚:並扼要介紹林毅簡便易記的養生、防病治病的經驗及方法。
程門雪根據這些病人“易虛易實”的體質特點,遣方則從丁甘仁平淡法出入,用藥輕靈機巧,重視配伍和炮製。如麻黃3至5分(0.9-1.5克)用蜜炙,桂枝1至3分(0.3-0.9克),煎水炒白芍,蒼朮用米泔水浸,熟地炒松,用砂仁或蛤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