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石鼓文四屏

臨石鼓文四屏

《臨石鼓文四屏》是吳昌碩創作的一幅中國書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石鼓文四屏
  • 作者:吳昌碩
  • 材質:水墨紙本
  • 形制:立軸
作品簡介 ,作品賞析,

作品簡介

題 識 丙申(1896年)十月既望臨天一閣北宋本石鼓文字,病臂握管未能虛實兼到。吳俊卿。 鈐 印 俊卿大利、倉石

作品賞析

《石鼓文》是中國最早的石刻文字,刻於十個鼓形石上,故得名。《石鼓文》線條較金文更加勻整圓潤,字形結構較甲骨文和金文簡單,整齊而略呈長方,平行線條多作排列裝飾,嚴謹茂密,用筆圓勁挺拔,筆道遒勁凝重,字距、行距開闊均衡,疏朗如晴空星月,字大逾寸,氣韻淳古,雄強渾厚,朴茂自然,頗受歷代大家推崇,是入手大篆的極佳範本。明朱簡《印章要論》說:“《石鼓文》是古今第一篆法。”
歷代書家對《石鼓文》臨習最多、最深,且最有獨到之處的當數吳昌碩,大凡評說吳昌碩,都要提到他臨的《石鼓文》。光緒十年(1884)是吳昌碩篆書創作實踐中的一次重要轉折,吳昌碩開始接觸《石鼓文》拓本,對其後來的書法產生重要影響。從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終於煉成一代大師,成為“石鼓篆書第一人”。
此件吳昌碩《臨石鼓文》作於1896年十月,是臨的天一閣北宋本石鼓文,自謙未能虛實兼到。吳昌碩所臨摹的《石鼓文》,和原始的《石鼓文》面目已相差很大,既有古典形態,又有胸中丘壑。線條上由原版的平穩沉實變成了筆意流轉、天趣飛動,線條雖圓實,但無草率油滑之意,都是紮實的篆書線條,有殘破感,具金石氣;結構上由原來的平正之姿形成高低不平之勢,字字飛動,呼之欲出;空間分割打破均衡,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用筆老辣蒼邁,萬毫齊力,充滿霸悍之氣;用墨上有乾濕潤燥之分。這是吳昌碩借古開今的成功嘗試。
這套四屏整體效果於規矩中有韻致,吳昌碩臨仿用心,一方面說明精力彌滿,一方面可見功力不凡。與晚年那種常見的老辣、金石氣瀰漫的石鼓文比起來,此四屏益顯俊朗之姿,不僅能看到吳昌碩早期的不凡功力,更是研究吳昌碩書法歷程的重要史料,彌足珍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