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界閃爍頻率

臨界閃爍頻率一譯“閃爍臨界頻率”,亦稱“臨界融合頻率”、“閃光融合頻率”。人們將其知覺成穩定光的最小閃爍光的頻率。反映中樞神經系統機能狀態的一個重要指標。可由專門儀器測量。通常為每秒30次~55次。影響因素有主體因素和客體因素兩大類。主體因素主要有疲勞、缺氧、年齡和覺醒水平等。客體因素主要有光刺激強度、光刺激組成、光刺激的面積和光刺激視網膜的位置等。據研究,當光刺激強度在中等範圍內,其大小與光刺激亮度的對數呈線性關係(即費里一波特定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界閃爍頻率
  • 性質:名詞
  • 學科:物理
  • 因素:光刺激的強度
視覺現象,影響因素,

視覺現象

光刺激在眼睛內所留下的興奮並不隨著刺激的終止而消失,而是要維持若干時間,當刺激停止後所留下來的感覺稱作為視覺後象或稱視覺殘留。所以視網膜的反應並不能隨著閃光的開始而開始,也不能隨著閃光的結束而結束。
對於一個亮的和一個暗的時相組成的一個周期的斷續光,當頻率低時,觀察者看到的是一系列的閃光:當頻率增加時,變為粗閃、細閃;直到閃光增加到某一頻率,人眼看到的不再是閃光,而是一種固定或連續的光。這個頻率就叫做閃光融合頻率或臨界閃爍頻率,簡稱CFF,是人眼對光刺激時間分辨能力的指標。

影響因素

1 光刺激的強度
2 刺激的面積
3 視網膜的不同部位
4 不同背景光及不同的刺激色光
5 其次 ,CFF還與年齡、疲勞、缺氧和年齡有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