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潼博物館

臨潼博物館

西安臨潼博物館是一所地誌性歷史博物館,位於驪山腳下馳名中外唐華清宮東側百餘米處,建館三十餘年歷史,收藏有上下五千年歷史文物萬餘件,展出面積六百餘平方米,設有五個陳列室,一個歷代石雕碑廊,一個石雕明墓保護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臨潼博物館
  • 類別:地誌性歷史博物館
  • 地點: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
  • 竣工時間:1959年
  • 開放時間:8:00-17:00
  • 門票:免費
  • 占地面積:6600平方米
  • 文物數量:17000餘件
發展歷史,建館,發展,建築布局,基本陳列,唐佛藝術室,秦唐藝術室,周秦藝術室,主體建築,館藏文物,文化長廊,藝術價值,發展前景,參觀信息,

發展歷史

建館

1985年5月,盛唐開元年間的慶山寺佛教珍貴文物在臨潼新豐鎮出土,這在國內還是首次發現,在當時國內外文化界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在陝西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當年修建了大門、展室、陳列展廳,原臨潼縣政府撥付40餘萬元,建起了主展室,於1985年10月1日開館對外展出,標誌著臨潼博物館正式建成。

發展

隨著臨潼旅遊業的蓬勃發展,在地方政府的優惠政策支持下,該館狠抓基礎建設、完善內部管理、不斷開闢市場,逐步形成了一個集科研、展覽、收藏、保護為一體的區縣級地誌性的博物館,在陝西省區縣級博物館乃首屆一指。
1985年10月至今,臨潼博物館接待中外遊客1000餘萬人,並先後承擔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外國元首、中外專家、學者、學術家、科學家、宗教界、各省市代表團的接待任務。充分發揮文化文物資源優勢,積極開展對外交流,隨國家文物局參加了日本奈良、福岡的世界博覽會,並在各類報刊、雜誌和廣播電台進行強力推介,不斷深化文物研究和文物宣傳,臨潼博物館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建築布局

臨潼博物館建於1959年,占地6600平方米,展出面積600餘平方米,館內設有周秦藝術室、唐代佛教藝術室、漢唐藝術室、秦兵馬俑室四個陳列室和一個歷代石雕碑廊、石雕明墓保護室。收藏了新石器時代至明清時代文物17000餘件,其中最早的西周青銅器、唐慶山寺遺址出土的金棺銀槨、釋迦如來舍利寶帳等被列為國家級珍貴文物。

基本陳列

該館有三大陳列室。

唐佛藝術室

唐佛藝術室陳列有國寶級文物10餘件,其中有1985年5月5日出土於唐代慶山寺遺址的金棺、銀槨、舍利、釋迦如來佛真身舍利,舍利寶帳,唐三彩獅子等珍貴文物為該館標誌性文物,隨之出土還有一百餘件佛教文物珍品。鐫刻有八個鎏金大字“釋迦如來舍利寶帳”是舉世唯一的舍利寶帳。

秦唐藝術室

秦唐藝術室陳列有1974年最先出土的秦兵馬俑,被專家們稱之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再世的先遣兵士,它們的問世,揭開了2000多年前秦始皇帝陵地下神秘兵陣布局的序幕,為世人研究秦代軍事、文化、提供了寶貴的歷史史料。

周秦藝術室

周秦藝術室陳列有西周、秦代文物100餘件,秦始皇陵出土的我國最大的瓦當王陳列於此展廳,漢、唐、元藝術室陳列有漢、唐、元文物100餘件,其中形象逼真的騎馬俑就在此廳展出。
該館根據國內外文博發展經驗,對原有的經營模式進行了大膽的調整,加大了內部管理和外部的宣傳力度,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等方法,主動宣傳,廣泛聯繫客源,以優質的服務和人性化的管理吸引遊客前來參觀。同時,開展多種形式的經營活動,開展了文物文博知識宣傳進鄉村、進社區、進校園、進軍營等系列活動,開設文物商店、出售文物書籍,對文物自身的潛力進行深入經營開發,開發文物復仿製品、舉辦國內外文物交流展覽等活動,臨潼博物館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機遇期。

主體建築

臨潼博物館位於陝西臨潼驪山北麓,西與華清池毗鄰。主體簡直採用中軸線對稱的皇宮布局,重檐歇山形式。望京樓宏偉壯麗,面西屹立,驪山閣、渭水閣,南北作陪,迥廊寬敞,紅柱挺立,是古都近郊頗具特色的歷史博物館。年均接待中外遊客六十餘萬人。臨潼博物館現有周秦藝術、唐佛教藝術陳列,另有碑廊一座,展出文物珍品千餘件。玉(音和)莊重瑰麗,造型優美,是西周末期藝術珍品。夔文猷勁,是秦代陶雕之精華。憋魏三道士造像碑,洋洋二千四百言,其磅礴蒼鬱,氣溢於字裡行間,可謂造像之大觀。釋迦如來舍利寶帳,金棺銀槨,是迄今所見盛唐時期既完整又豪華的舍利棺具。寶帳構思巧妙,設計合理,造型精美,比例適宜。通體線雕採用分層減底技法、融線、浮雕於一體。畫面布局嚴謹,人物形象生動,線條流暢自如,刀法老練嫻熟。金棺銀槨玲瓏剔透,工藝精湛,懸珠嵌寶,曠古無儔。兩次赴日出展。
佛物展示廳佛物展示廳

館藏文物

瓦當(秦)
高48厘米,直徑61厘米,是迄今發現最早最大的瓦當,被稱為瓦當王
釋迦如來舍利(唐)
舍利是佛祖的遺骨,又叫佛之靈骨,是佛教聖物,是佛祖釋迦牟尼涅盤後的遺剩物,一種形似小米粒大小的晶體,稱為碎骨舍利,即釋迦牟尼佛舍利。舍利分為三種顏色,白色為骨舍利,紅色為肉舍利,黑為發舍利。擊之不碎,燒之不化,是佛教中至高無上,極珍極寶的崇拜物。
佛陀舍利佛陀舍利
騎馬傭(漢)
高29厘米武士頭戴紅色帽子,帽帶結於顏下,背上用紅、白色繪出了方行的箭袋,兩腿緊緊夾著馬腹,端騎於馬上,雙手握拳作攬韁文勢。
三彩南瓜(唐)
三彩南瓜是首次發現,出土時位於寶帳前三個三彩盤的正中位,它雖不驚人,但焙燒技藝超群,蒂落之痕尤其逼真,也算上是三彩器中的上乘珍品。
釋迦如來舍利寶帳(唐)
這件寶帳刊名為“釋迦如來,舍利寶帳”,由青石線雕構成組成並分為六層,高1.09米,每層都可以打開,帳底部是須彌蓮花座,帳體上置重檐金翅鳥王角的帳蓋,石刻的金翅鳥(也稱大鵬鳥),卻採用了鎏金技術,石頭上鎏金,這還是在中國首次發現,金翅鳥背上插有四棵銅桿銀頁菩提樹,菩提樹在佛教寓意里含義非常深刻,座前的兩角插兩朵金蓮花,象徵著佛教的清淨和高潔。這寶帳構思巧妙,設計合理,造型美觀,比例適宜,雖非實用建築,但石上柱、枋、檐、角、頂俱全是一座極其難得的盛唐重檐方亭的縮影。寶帳通體線刻,帳體四稜柱飾有海石榴圖案,正面額枋正中刊“釋迦如來,舍利寶帳”八個貼金字,字的兩邊雕天王力士和迦陵頻迦鳥(又稱妙音鳥),重檐下雕著飛天。蓋頂上雕三條行龍和捲雲,帳體四面雕一組四副捏盤變圖。正面雕釋迦說捏經圖,左側雕釋迦佛捏盤圖,後面雕八國王子分舍利圖。
金館銀槨(唐)
盛放佛祖舍利的棺具。在印度,佛舍利一般用壇或瓶盛放安置在塔中供養。而到了中國,即變為用傳統的棺槨盛放。唐代金銀器的興盛。金銀的價值和社會功能,決定了它們作為財富的象徵和地位的標誌。因此,用金棺銀槨盛放的舍利是對佛祖的敬畏。而這套棺具也是迄今為止發現最為完整的一套佛祖棺具。
三彩獅子(唐)
在唐朝,三彩造型中,馬和駱駝非常之多,而三彩獅子特別稀少,這對獅子造型優美,翔翔如生,俏皮活撥,逗人喜愛,一個安然自得俯首啃蹄,一個閉目凝神抬蹄瘙癢。這對三彩獅子是迄今所見製作時代最早,藝術水平最高的三彩動物造型,它的問世一掃唐代帝王陵石獅四蹄抓地的呆板作風,也是中國出土最完整的一對三彩獅子。
利簋 (周)
是迄今所見最早西周青銅器,造型莊重,紋飾是一種龍紋,內底鑄有銘文四行,計三十二字,銘文概括地敘述了武王伐紂滅商這件大事。銘文大意為武王征伐商紂,於甲子日早晨向商紂發動了進攻,歲星當時滅了商,很快據有了商地,辛末日武王在偃師賞賜有功之臣,右史利得到金賞賜,作了這件寶簋。
銘文證實了周武王甲子日滅商準確無誤,為商周斷代提供了不可代替的實物標本。

文化長廊

在漢唐之間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地圖上,長安無疑是一千多年前“絲綢之路”的起點和東西方文化交流薈萃的盛地,當時歐亞大陸上外國人都將長安稱為“胡姆丹”(Khumdan),在敦煌發現的公元312年前後的粟特文信件,真實地記載了長安以“胡姆丹”譯名走進了千年歷史的民族記憶,在古羅馬、敘利亞、波斯等異邦遠域傳揚流播,對世界文明史產生過重大影響。考古學家根據已發現的文物判斷,大規模的歐亞遊牧民族遷徙運動從公元前7世紀就揭開了歷史的序幕。公元前5世紀巴澤雷克(今俄羅斯烏拉乾河畔)古墓群和公元前4世紀前後在中亞、印度等國的古墓中,都發現有精美的中國絲綢殘片,甚至出土了刺繡著鳳凰圖案的中國絲綢。所以,公元4世紀前的希臘古典著作中稱中國為“賽里絲”(Seres絲國)是有史料根據的。
兵勇兵勇
絲綢古道的存在,必然使地處關中地區的周人、秦人們與西域、中亞地區有著物質和文化的交流。1980年秋,陝西扶風西周宮殿遺址中發掘出兩件西周蚌雕人頭像,高鼻深目,頭戴堅硬高帽,與居住在中亞地區“塞種”人像完全一致。不管這種蚌雕頭像是周人製作,還是中亞遊牧部落獻給周王朝的貢品,都說明雙方已有著文化交往。公元前623年,秦穆公“開地千里,稱霸西戎”,迫使居住在河西地區的塞人向西遷至伊犁河地區,現今的新疆伊犁地區、中亞北部地區和阿爾泰地區都發現許多塞人活動的遺址文物,在天山東部阿拉溝墓葬中還發現中原絲綢(菱紋鏈式羅),在楚河發現關中西周式的曲柄刀、銅鼎銅釜等,說明了早在漢代張騫通西域之前很久就存在著絲綢之路的古道聯繫。
公元前330年,希臘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穿過裏海戰勝了波斯阿契美尼王朝,同時征服了中亞,公元前一世紀將版圖擴展到印度西部。這時期匈奴人興起,控制了天山南北綠洲上許多城邦國家。中國的秦漢王朝為了抗擊匈奴的侵擾,不得不修築長城防禦。漢武帝時期,一方面聯絡西域各國夾擊匈奴,另一方面亟需發展與中亞各國的商業貿易,故在公元前138年派遣城固人張騫出使西方。張騫幾經風險歷時13年才返歸長安,並將西域各國和中亞的地理、物產、風俗上報給朝廷,這些材料均載入《漢書·西域傳》,成為中國最早記載絲綢之路的歷史文獻。公元前119年,張騫再次率領300餘人的使團出使西域,到達大宛(烏茲別克國費爾乾納)、康居(今撒馬爾罕)、大月氏(今阿姆河北)、安息(今伊朗)諸國,這些國家都派遣使節和商人紛紛來到長安,《漢書·西域傳》記載長安上林苑裡“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於後宮,蒲梢、龍文、魚目、汗血之馬充於黃門,巨象、獅子、猛犬、大雀之群食於外囿。殊方異物,四面而至”。從此開創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

藝術價值

臨潼,南依驪山,北俯渭水,因有臨河和潼河分別從縣城東西兩側穿過而得名,自古以來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區之一。臨潼縣歷史悠久,歷代曾先後建城十幾座,迄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著名的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秦獻公的“商鞅變法”、30年代的“西安事變”都發生在這裡,歷史文物豐富。
雙獅雙獅
臨潼博物館位於臨潼區東側,是一座以陳列出土文物為主的地方性博物館,緊靠華清池,紅柱挺立,迴廊曲繞,別具一格。臨潼博物館建於1979年,占地6600平方米,陳列面積約600平方米。沿襲中國北方四和院的形式,館內設有周秦藝術室、唐代佛教藝術室、漢唐藝術室三個陳列室和一個碑廊,收藏自新石器時代至明清時代文物共1萬餘件,包括大量的珍貴文物,其中有最早的西周青銅器、唯一記載武王伐紂的遺物,有從唐慶山寺遺址出土的金棺銀尊、釋迦如來舍利寶帳(屬於極為珍貴的佛教文物),此已被列為國家級特級文物。

發展前景

臨潼博物館自建館以來,在文物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傳播中華文明史、豐富人民民眾文化生活,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等方面發揮了文博事業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然而,隨著改革的發展以及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許多不適應、不符合博物館長遠發展的困難和問題已顯現出來,諸如展出面積小、多數文物多無法展出,經營性質宣傳多、文物文化宣傳少,普通工作人員多、專業研究人員少等問題,在上級領導的支持下,該館領導班子經過調研,大膽提出了搬遷博物館的構想。
2006年,邀請西安旅遊設計研究院編制了《臨潼博物館總體規劃設計方案》,經過科學論證,遷建選址定於驪山北麓,北接西臨城市快速幹道,西臨長慶療養院。設計呈現“曲徑登高、深山古剎”的特色和意境,以唐慶山寺文化底蘊為基礎,利用驪山地形、仿唐建築和精巧的園林藝術營造出靜謐莊嚴的氣氛,同時結合步道設計,讓遊客感受到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根據規劃,臨潼博物苑主要建築從北到南包括:大門入口區、史前文明展館區、周秦漢唐展館區、綜合展館區、慶山寺出土文物展示區等五大功能區。臨潼博物館已完成了土地徵用、折遷安置,周秦漢唐展館區和綜合展館區建築地基已處理完畢,基礎設施建設已全面拉開。周秦漢唐展館區和綜合展館區建築將於2010年全面完工。建成後的博物館更名為臨潼博物苑,屆時將成為臨潼又一大新的旅遊景區。

參觀信息

從西安乘火車站乘坐游5(306)\914\915路可以到達。門票:免費。開放時間:8:00-17:0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