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潮米酒釀製技藝

臨潮米酒釀製技藝

臨潮米酒釀製技藝,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的地方傳統技藝,廣東省江門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臨潮米酒釀製技藝源於清朝,主要分布在江門市新會區三江鎮臨潮村一帶。臨潮米酒醇香可口,其製作過程包括選材、煮飯、混餅、發酵、蒸酒、儲存等六道工序。

2020年12月31日,臨潮米酒釀製技藝入選新會區第六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22年6月28日,臨潮米酒釀製技藝入選江門市第九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潮米酒釀製技藝
  • 批准時間:2022年6月28日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江門市新會區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文化軼事,

歷史淵源

據三江史料記載,明代景泰年間,臨潮立村於煙墩山下,因山下流水無論潮漲潮退都一樣湍急,故取村名為“臨潮”。釀酒為臨潮傳統,於清乾隆年間(1736至1795年)臨潮村民始創的,鼎盛時期,臨潮村開設了9間釀酒作坊,釀酒蔚然成風,隨便走進一條小巷,都能聞到或濃或淡的酒香。釀酒秘方世代相傳,臨潮村漸漸演變成為揚名五邑地區的“釀酒村”,釀酒技術代代相傳。
臨潮米酒釀製技藝
臨潮酒廠
在清末民初時,陳錫大師釀製的穗禾牌米酒較為出名。臨潮酒廠設在三江鎮臨潮村,原稱“臨潮蒸酒鋪”,創建於清末。初聘外地著名釀酒師傅指導,純用大米蒸製,米酒具有獨特之醇香美味,與眾不同,由此遠近馳名。該廠釀酒技術代代相傳,既繼承傳統之精製技巧,又不斷創新、提高產品質量。

工藝特徵

臨潮米酒釀製堅持選用臨潮盛產的優質稻米,燒柴煮飯,待鍋蓋揭開,飽滿的米飯瀰漫著柴火的薰香。近代在傳承中進一步弘揚臨潮米酒的傳統釀製工藝,還創新研製了火龍果酒、糯米酒、玉冰燒、山黃皮酒等十多個品種。

工藝流程

臨潮米酒釀製技藝
臨潮米酒釀製過程
釀酒為臨潮傳統。臨潮米酒的生產工藝繁複,由選米到銷售有幾十個流程。概括主要有六道工序:選材、煮飯、混餅、發酵、蒸酒、儲存。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臨潮米酒受到新會民眾喜歡,無論是喜慶盛宴,還是祭祖掃墓都會用到臨潮米酒。21世紀初為適應市場需求,方便顧客攜帶,臨潮酒廠將原舊式埕裝改為瓶裝,酒瓶輕便美觀,進入市場後,廣受歡迎。不少華僑、港澳同胞慕名而來,購買幾瓶帶回中國海外饋贈親友,共品家鄉米酒,別有一番情趣與風味。
臨潮米酒釀製技藝
臨潮米酒釀製技藝傳承人陳金波

傳承人物

陳金波,男,第四批新會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臨潮米酒釀製技藝傳承人,臨潮酒廠負責人。

保護措施

三江鎮臨潮村注重引導米酒產業發展,擴寬米酒市場銷路,並計畫對臨潮酒廠整體規劃升級改造,建成集鄉村旅遊一體的產業。

社會影響

欄目展出
臨潮米酒釀製技藝在《新會非遺》專欄第24期展出。

文化軼事

新馬單小島朱大爺在島上生活一輩子,從未出過遠門,最遠的地方就是小河對岸的臨潮堡。朱大爺不抽菸,唯一的嗜好就是喝點米酒,撐船去臨潮堡買酒。朱大爺的酒量是兩碗半,因此得了“兩碗半”的綽號。以往生活貧困,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喝點酒。曾經有一回,朱大爺和同村酒友結伴遊泳,游到了臨潮堡,從褲頭裡摸出濕漉漉的紙幣,換來一埕臨潮米酒。在臨潮堡避雨亭,兩人迫不及待地揭開酒埕,飲至興起,不醉不罷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