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湘市第一完全國小校始創於1902年4月,位於臨湘北正街13號,歷經了百年滄桑,世紀輝煌,是臨湘市最大的一所基礎教育學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湘市第一完全國小
- 簡稱:臨湘一小
- 創辦時間:1902年4月
- 所屬地區:處臨湘市城區繁華的北正街13號
- 占地面積:12500㎡
- 校址:臨湘市城區北正街17號
學校規模,師資力量,發展歷史,辦學理念,校風校貌,領導成員,
學校規模
如今地處臨湘市城區繁華的北正街13號的臨湘市第一完全國小已發展成為占地面積12500㎡,建築面積11000㎡,設有36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600餘人,在崗教師128人的臨湘市視窗國小。
師資力量
巍巍五尖山下,濤濤長安河旁,臨湘市第一完全國小以齊備的教學設施,精幹的教職工隊伍,高素質的學生,先進的教育理念已成為臨湘市的視窗學校。
近三年來,該校教育教學工作由於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市教育局的正確指導,全市人民的鼎力相助,在以校長楊美玲同志為首的行政班子帶領下,全校112名教職工共同努力,學校教育教學成果斐然。先後榮獲“岳陽市教改示範校”、“湖南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湖南省基礎教育改革實驗學校”、“全國啟發式教學實驗學校”。在各級各類教學比武中獲獎教師達50餘人次,在國家、省市刊物和各種學術會上發表、獲獎論文近300篇。先後有400多名學生在市級以上各級各類大賽中獲獎。
歲月悠悠,滄桑易變。我們這所百年老校三千師生正以嶄新的面貌,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積極實踐新課改精神,迎接時代的挑戰,為創建一所現代化、有特色的新型名校而奮鬥!
發展歷史
1902年4月(清光緒二十八年三月),湖南撫院接奉清政“革新”學校制度的詔諭,決定各川縣均設國小堂。於是,臨湘於1903年在舊縣治陸城將蓴湖書院改名為“臨湘官立實業國小堂”,第一任校長是晚清秀才、旅日同盟會會員陳宗寔。學堂招收年滿十二歲至十八歲以下的學生,兩班學生共一百人,只考試一篇作文。學生一伙食等概由自備,書籍課本、燈油等費用由學校供給,學制三年,名為實業,實系普通國小,仍以升學為主。辦理的經費在書院的遺產內開支。臨湘官立實業國小堂為縣辦新興學堂之始,也是我縣國小教育之始。
臨湘市第一完全國小
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臨湘實業國小堂停辦。為培養新學堂之師資,改實業學堂為臨湘速成師範班,學制六個月,辦了兩期約一百人。
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廢速成師範班為臨湘官立國小堂,校長為晚清秀才、同盟會會員李子儀。
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在蓴湖書院辦起了臨湘縣官立國小堂,校長為曾福康,教員約二十多人,部分教員曾經留學日本,如數學教員向學貞,文史教員陳仲生等。國小學制採用日本四三分段的制度,即初小四年,高小三年畢業,其課程設定為國文、算學、歷史、地理、音樂、體育、圖畫、常識等,有四個教學班(招生前辦了一個預備班)在校學生約二百多人,其經費主要是田賦和附加以學生的學雜費(全期學生交費30元,其中一伙食24元,書雜費6元)。
1910年(宣統二年),易澤惠等人在蓴湖書院創辦了臨湘縣高等國小堂。
1912年(民國元年),在蓴湖書院側擴建房屋,創辦了臨湘縣官立國小校,校長為向化龍。全縣所有學堂一律改為學校,採用“壬子學制”。
1912年(民國元年),臨湘縣官立國小校改名為臨湘縣立第一高級國小校,仍然採用壬子學制。國小四三分段,課程除了官立高等國小堂所設定的之外,還另加有英語、理科和手工,有七個教學班,學生三百多人。敖伯川、梅子雨、陳宗寔、張南傑等相繼在學校擔任校長(1911年前,學校負責人叫“監督”)。向學貞(曾留學日本)等二十多人相繼在該校任教。教員都由學校負責人聘請,部分是留日學生。課程設有國文:民族英雄史可法,鄭成功的文章或講古文觀止、左傳、王安石變法以及天演論、進化論等,數學有代數、三角、立體幾何,還有英語、歷史、地理、化學、手工、音樂等。校旗則用藍布白字書寫校名,學生整隊外出時,前面舉旗,接著是洋鼓洋號,學生上課作息,均以號聲為令,學生一律穿青色學生裝,校規很嚴格,學校經費由勸學所實報實銷。每班學生只有十多人,由於薰陶有方,人才輩出。校長梅子雨是我縣興辦學校的元老。
1916年(民國五年)四月,根據當時教育部審定,學校發行新式國小教科書。
1923年(民國十二年),梅子雨大病痊癒後,在縣城仍繼續擔任第一高等國小校校長。年初因收回旅順、大連及反對賣國的二十一條,全國人民的反日運動進入了一個新的高潮。縣立高等國小根據省工團聯合會公布的“反對經濟絕交細則”成立了臨湘學生對日經濟絕交團,開展抵制日貨運動。 5月21日,在同盟會員、校長梅子雨的帶領下,因不許日本仁丹公司張貼仁丹布告與日本人發生衝突,對日經濟絕交團在陸城新港燒毀日貨,並在船上搜出日本商人山井大郎,事後省報曾報導了“臨湘學校校長梅子雨率領學生燒毀日貨”。
1924年(民國十三年),在蓴湖書院又辦起了臨湘縣高等國小堂。1924年改為臨湘縣立第一高級國小校。校長是敖伯川,教員有療作仁、鄭瀚吾等20多人,全部由校長聘請。有教學班七個,學生300多人。學制仍然採用日本學制,課程設有英語、算學、國文、歷史、地理、修身、動物、植物、畫圖、手工、音樂、體操等。
1925年(民國十四年),全縣設立五個高級國小校,第一高級國小校為陸城、雲溪兩區合辦,由曾廣禧擔任校長。
1930年6月15日(民國十九年),縣治由陸城遷至長安。
1934年春(民國二十三年)在原“縣立鄉村師範”(今一中所在地)辦起了過渡性質的縣局直屬初級國小,學制四二分級,即初小四年,高小兩年。1934年秋隨即辦起了臨湘縣立高級國小(又名縣立完全國小校),經費由學田和田賦附加,由縣局統籌安排。學校辦學規模較大,並設有七個教學班,高小四個班,160多人。初小170多人。1934年下期校長是向化龍,1935年校長是盧武,1936年校長是李紫泥,1937年元月至1938年十一月校長是吳嵩,教員全部由校長聘請。
1938年11月(民國二十七年),臨湘淪陷,第一高級國小遷址大雲山北麓抬頭源。
1941年(民國三十年),抬頭源第一高級國小改為縣立一高小,校長是張拱樞,設三個班,學生170多人,教員3人。
1942年,縣立第一高級國小校長李祥主辭職,由張永炯接任校長。
1943年初,縣立第五高級國小校長李守謙辭職,調第一高級國小校長張拱樞接任。張純生接任第一高級國小校長。
1945年10月(民國三十四年),縣政府為紀念抗戰勝利,不忘臨湘縣城於1938年11月9日淪陷,決定在長安北正街頭,大塘之東新建私立完全國小一所,並命名為“一一九校”,董事長為縣長王翦波。他任命教育科長李紫泥為校長,不久改由邱玉成為校長。有學生8班(內初級4班)約有260多名,教職員工12人。有校產百餘石田,年可收租谷千多石。校舍一部分利用日寇所建築,其餘系新建築。(邱玉成,臨湘雲溪人,1937年畢業於湖南省第一師範。畢業後在雲溪中心國小任教。1938年日寇占領臨湘後,他便參加了抗日游擊隊,任中隊長。1945年抗戰勝利,他又繼續從事教育事業,並參與創辦私立“一一·九”校,擔任校長。)由於是私立學校,每個學生每學期除了書籍課本費和生活費用之外(因有寄宿生)另交兩斗五升米,作為俸米。
學校除了正常的教學外,還有幾項制度不變,即“三會”。每天上課前開“朝會”,升國旗;下午放學前開“晚會”,降國旗。會上由學校負責人總結情況,好的表揚,差的批評,錯誤大的還要打屁股。每周星期六下午開“周會”,全校學生集中在一起,除了總結情況外,還有專題內容:有時是時事講話,有時是故事會,有時是各班的文娛節目表演。
學校也很注重學生的儀表服裝。夏天,男女同學上裝一律穿“童軍服”(用白棉布做成後再用黃泥染成,一律的土黃色),下裝男生是青布褲,女生為青布裙。
那時,學生不發符號與證章,每人都在上衣胸前的左邊繡上“一一·九”三個字,(學校發給學生三個印好的字,照著繡)白、黃衣服上繡黑線,黑、藍衣服上繡白線,非常顯眼。並規定:女同學的衣袖要過肘,裙子要過膝;頭髮不能過耳,男同學一律平頭。不管是校內還是校外,學生見到老師都要恭立行禮。
1949年7月5日,解放軍三五五團解放臨湘。7月7日,南下工作團組成的臨湘縣委和政府領導班子來到臨湘。7月24日,在原一一九校禮堂正式成立了臨湘縣人民政府。新中國成立以後,學校結束了動盪不安、時斷時續的發展之路。
50年代初、中期,隨著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的完成,廣大人民民眾迫切要求文化翻身,縣內積極發展國小教育,大力興辦工農掃盲教育。1951年3月,縣政府通令同意更改原屬高級學校或中心校名稱者,一律更改為“臨湘縣ХХ完全國小”,“臨湘縣ХХ區第ХХ初級國小”。學校更名為“臨湘縣長安完全國小”。
1952年7月,全縣調整各級學校教職工工資,實行“工資分”為單位的工資標準,中學有二十三個等級,國小有十八個等級,學校為全縣評新試點單位。
1953年,學校開始貫徹毛澤東同志提出的“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的三好指示。
1954年2月,根據國務院《關於整頓和改進國小教育的指示》,國小推行五年一貫制,國小學制仍沿用四二制。1954年3月,實行新校歷。一個學年分為兩個學期,自9月1日至次年1月25日止為第一學期,自2月9日至7月5日止為第二學期。
1955年2月,學校積極貫徹《小學生守則》,共二十一條。
1956年6月,學校參加縣政府組織的綜合性運動會。運動會有中國小教師、機關幹部職工等共255人參加。
1958年,在“大躍進”的浪潮中,學校也和縣內中國小校一樣全面“大躍進”。同年3月,學校認真開展交心運動,進行“紅與專”、“政治與業務”的大學習、大辯論,人人訂立紅專規劃。
1963年9月,學校積極回響黨中央號召,開展向雷鋒同志學習的活動。
文化大革命期間,一批教育工作者被打成“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學生“停課鬧革命”,外出串聯造反,學工、學農、學軍;文化課被視為資產階級“智育第一”,橫加批判,取消考試制度。在“社會有多大,學校辦多大”的極“左”思潮影響下,教育事業盲目發展,強調“中學不出社,國小不出隊”,完全國小辦“戴帽國中”,學校也因此改名為臨湘縣城關工農學校(含中、國小部)。
1978年11月,縣委常委集體討論決定,以城關鎮一校、八一、等為重點國小,縣一中、桃林中學等為重點中學。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縣內教育撥亂反正,整頓教學秩序,恢複課堂教學,走上了以教學為主,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健康軌道。學校也逐步走上了健康發展之路。
1976年9月——1977年2月,易陽生擔任學校校長。1977年2月——1984年8月,黎光明擔任學校校長。1976年——1984年,王翠英擔任臨湘縣城關一校副校長,全面負責學校國小部的工作。1984年分校後,縣教育局在學校試行教師聘任制,民主選舉了省、市優秀教師王翠英任校長,省模範班主任張忠秀任教導主任,省特級教師沈珍芳任副教導主任。1987年,學校評出國小高級教師15人,國小一級教師26人,占學校教師的60%,是當時縣內高級教師和一級教師最多的一所學校。1993年,學校教導主任張忠秀擔任學校副校長,沈珍芳接任教導主任。
新中國成立後,學校曾先後易名:“臨湘縣第一完全國小”、“臨湘長安完小”、“臨湘縣城關工農學校”(含中、國小部)、“臨湘縣城關鎮一校”。1978年學校改名為城關一校。1984年分開辦學,國小部定名為“城關鎮第一完全國小”。臨湘撤縣設市後,學校逐步更名為“臨湘市第一完全國小”。
學校在國小教育改革中,先後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從1980年起,採用電化教學,運用幻燈機、錄音機等教學手段,輔助學生學好功課。1981年以來,先後辦了10個五年制實驗班。通過10年的實踐,效果很好。實驗班參加全縣六年級畢業升學統考,語文、數學雙合格率達到99%以上,畢業率達到100%。
1979年,學生任小三利用課餘時間製作的標本《我們家鄉礦藏多》獲得了省科普活動一等獎,國家科普活動三等獎,並在北京展出。1982年11月,學校電化教學課“一個豆瓣的旅行”參加在湘潭市舉行的湖南省電化教學演示賽,獲得了一等獎。
1983年元月,岳陽地區教育局組織電化教學檢查組,對六個縣(市)檢查評比,表彰先進。臨湘縣城關一小、桃林中學、臨湘一中為先進單位。
1985年,在岳陽地區10所重點國小巡迴檢查中,學校被評為優秀單位。1985年8月,學校被評選為湖南省司法戰線學校系列普法工作先進單位。在表彰大會上,王翠英校長是唯一的學校代表向大會介紹《普法工作從娃娃抓起》的經驗,到會的各級領導和代表反響很好。大會還號召全省中、國小向臨湘縣一完國小習。1980年以來,縣教育部門先後在城關一完小進行了“語言思維能力”、“注音識字,提前讀寫”、“國小數學嘗試法”等教學實驗。
1985年——1990年,連續五年岳陽市都在學校召開現場會,推廣我校電化教學、三算教學實驗、語文注音識字提前讀寫實驗、小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普法教育經驗。
同時,學校各項硬體建設也日臻完善。1980年建學校南教學樓,1981年竣工。1993年建北教學樓,1994年竣工。1994年,學校建宿舍樓,1995年竣工,有教工宿舍20套,暑假分到房子的教職工全部搬到了新房。2000年,學校開始建科教樓。
1985年,學校開始辦臨湘第一個學前班。剛開設時,學前班有4個,每班有學生80多人。1984年,學校學生人數達1200多人,1996年增加到了2800多人。1993年,學校率先在臨湘市國小中開設了學生早餐。
1996年下學期,塗國祥任校長,余冬棉、劉艷芬、姚曉英先後擔任教導主任。2002年3月,省特級教師楊美玲擔任校長。2006年,易鋒擔任學校校長。
辦學理念
學校以教育科研為先導,為教育教學改革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學校建有高標準的科教樓,擁有多媒體演播廳、雙向控制系統、教師課件製作室、學生語音室、計算機中心;還有圖書閱覽室、教學軟體庫、舞蹈練功房、儀器室、實驗室、風雨體育室等。學校以實驗班為基地,以課題組為主幹,以骨幹教師為主體,以課堂教學為陣地,分層、分步探索新課程改革之路。充分利用教學資源,開展省級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國小課程教學中師生互動方式創新研究、培養學生自主性課堂素質、啟發式與素質教育的研究等課題試驗工作。
學校以打造科研型的教師隊伍和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為重點,堅定的走素質教育之路。目前,學校有省級特級教師2人,中高教師2人,省級骨幹教師4人,市級骨幹教師8人,臨湘市級學科帶頭人2人,教師學歷達標率100%,本科學歷達20%,40歲以下的教師個個能熟練運用現代教學平台進行教學。學校從學生年齡和身心發展的特點出發,把藝術教育擺在素質教育的特殊地位,開設美術、書法、舞蹈、合唱、電子琴、小提琴等20多個特長專業,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全面發展。
累累碩果風雨情,閃閃杯影耀人生。在臨湘市每次的教學質量抽查檢測及目標管理綜合評估中,學校每次均名列前茅。學校工作連續多年被市教育局授予“目標管理紅旗單位”,教育教研、兩基達標、師訓、勤工儉學、儀電、青輔等工作連續被評為先進單位。多次被上級部門主管部門授予岳陽市精神文明建設標兵單位和藝術教育示範學校、巾幗文明示範學校,湖南省基礎教育改革示範學校、全國啟發式教學實驗示範校等榮譽。近幾年,教師在國家、省、市獲獎或發表論文達300多篇,400多位學生在各種競賽活動中獲獎……
憶往昔,一百載育桃李果碩園豐;展未來,新課改創名校任重道遠。如今,臨湘市一小全體師生正在各級領導的關懷下,全體家長的鼎立支持下,在以易鋒校長為首的學校領導班子帶領下,以昂揚的鬥志,求實的作風,與時俱進的精神,創新的勇氣,為創時代名校,育世紀英才而奮鬥!
校風校貌
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堅持德育為先,形成“以信息技術為切入點,深層次推進教育現代化;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培養人格高尚、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小主人”的辦學特色和“文明,勤奮,健美,向上”的良好校風。學校環境潔淨美麗,校園文化氣息濃厚。鮮花、綠草、樓群與孩子們天真活潑的笑臉相映生輝,勾勒出一幅亮麗的校園風景,是一所融學園、樂園、花園為一體的花園式學校。
領導成員
楊美玲 校 長
余冬棉 副校長
曠銀舟 副校長
陳素娥 工會主席
盧銘地 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