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清萬戶府

臨清萬戶府

臨清萬戶府,全稱“臨清御河運糧上萬戶府”,從1290年至1344年,臨清萬戶府為樞密院直屬機構,長達五十五年。一直到大明元帥徐達會諸師於臨清,水陸並進,直搗大都,元順帝北逃,元朝滅亡(1368年),臨清萬戶府一共存在了七十九年。臨清萬戶府的設立,成為元代罷海運,興漕運的歷史標誌。臨清也因運河繁盛,一躍成為當時全國重要的商業大都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清御河運糧上萬戶府
  • 別稱:臨清萬戶府
  • 性質:樞密院直屬機構
  • 成立時間:元代
臨清萬戶府,歷史演進,萬戶府始末,

臨清萬戶府

臨清萬戶府,全稱“臨清御河運糧上萬戶府”,《元史》卷本紀第十六,世祖(忽必烈)十三,二十七年(1290年)夏四月癸未,罷海道運糧萬戶府。改利津海道運糧萬戶府為臨清御河運糧上萬戶府,為樞密院直屬機構。“臨清萬戶府”權力之大,可以不受漕司的制約,至正四年(1344年),都漕運使魯行以漕事二十事言之,朝廷取其八事:七曰臨清運糧萬戶府當隸漕司。從1290年至1344年,臨清萬戶府為樞密院直屬機構,長達五十五年。一直到大明元帥徐達會諸師於臨清,水陸並進,直搗大都,元順帝北逃,元朝滅亡(1368年),臨清萬戶府一共存在了七十九年。臨清萬戶府的設立,成為元代罷海運,興漕運的歷史標誌。臨清也因運河繁盛,一躍成為當時全國重要的商業大都會。

歷史演進

臨清,因臨近清河而得名,清河,又名衛河,屯氏河,屯氏別河,黃河曾奪衛入海,三國時期,屬魏郡,曹操北征烏桓,開挖白溝,臨清運河歷史由此開始,考古隊在臨清賀伍莊,發掘曹操詩歌碑一通,上書:“立馬白溝上,遙望糧草堆。”臨清金元故城,曹仁鎮,即為曹魏大將曹仁封地,古稱曹仁鎮,現稱舊縣。
隋唐時,隋開永濟渠,借用衛河及其支流一段,加以疏浚,臨清因此而繁盛。
元代,開會通河,因地處三河交匯處,臨清地位更為重要,升為臨清萬戶府。
明清時期,臨清繼續繁榮,人口急劇增多,號稱百萬,有“繁華壓兩京,富庶甲齊郡”之稱。成為當時全國重要的經濟大都會。南有蘇杭,北有臨張。臨清,記錄了一部中國運河史。

萬戶府始末

1. 臨清故城遺址——北魏至金
隋唐以來,臨清就成為運河岸邊的重要商業城市和儲糧地。當時臨清屬古貝州,《新唐書》記載:“國家平日聚江淮河南錢帛於彼以贍北軍,謂之天下北庫。”等於是國家設在北方的物資儲備中心,唐中期時為平叛節度使叛亂髮揮了巨大作用。臨清淨域寺(月窪寺)法師,在武則天時期,做了護國法師。
在臨清故城倉上遺址(倉集鎮),我們看到了殘存的北城門和北城牆。據考古發掘,臨清故城,北魏至宋金,呈長方形,南北長6華里,東西寬3華里,占地面積4.5平方公里。是明清時期平遙古城面積的兩倍。北城牆、北城門遺址猶存。古城遺址曾出土大量瓷片,宋代六大瓷系、五大名窯中的大部分瓷器品種都有。
其中唐宋官倉遺址,占地6萬多平方米,遺址文化堆積厚達2-4米,出土瓷片及建築構件極為豐富。由此可見,依靠大運河,古臨清商業發達,是交通重鎮。更值得一提的,是素有南拳北腿之稱,與太祖長拳並稱的——“臨清潭腿”,就發源於臨清隋唐大運河邊的龍潭寺,潭腿四隻手,人怕鬼見愁。崑崙大師的絕技,在明武宗南征寧王時,傳入了少林寺,從此少林潭腿興旺發達。
金代由於水患與戰亂,臨清治所,遷到曹仁鎮,曹仁鎮是三國時期,魏國大將曹仁的封地,現稱舊縣,在臨清胡家灣遺址,發現了金代的印鈔廠,官印以及煉幣爐。明初遷往中州磚城。
2. 臨清萬戶府——元代
元代,臨清因會通河的開鑿,成為隋唐大運河與元代大運河的交點,三岔河由此得名。至此,臨清形成了北通北京,西抵洛陽,南至杭州的交通樞紐。元代統治者,十分重視臨清,設立了:“臨清萬戶府”,這是臨清有史以來最高的行政級別。
查看《元史》,我們發現“臨清萬戶府”級別之高,超出了想像。元代萬戶府,有三個級別,臨清為上等萬戶府,而這樣的萬戶府,在全國也是寥寥無幾的。“臨清萬戶府”的轄區,一直延伸至“天津”。天津史料:“元朝曾在大直沽設定了接運廳、臨清萬戶府等一系列重要的直屬機構”。
《元史》記載,“改利津海道運糧萬戶府為臨清御河運糧上萬戶府。諸王小薛部曲萬二千六十一戶飢,給六十日糧。發六衛漢軍萬人伐木為修城具。”“二月丁丑,調海口屯儲漢軍千人,隸臨清運糧萬戶府,以供轉漕,給鈔二千錠。”“調臨清萬戶府運糧軍三千五百並御河分守,山東丁壯萬人守御益都、般陽諸處海港。居庸關壘石以為固。丁亥,遼東軍抵京城,燕鐵木兒引兵拒之,令京城裡長召募丁壯及百工合萬人,與兵士為伍,乘城守御,月給鈔三錠、米三斗。” 揭奚斯的一首《楊柳青謠》,道出了一個驚人的秘密,那就是“臨清元青花”燒造窯址。詩中這樣說:“昨日臨清賣葦回,今日販魚桃花口”。臨清胡家灣金元瓷窯遺址的發現,揭開了這個千古之謎,臨清不僅燒制貢磚,還燒造瓷器,價值連城的元青花瓷器,在臨清河道中隨處可見。看來景德鎮,也有一個北方的兄弟,那就是臨清城。由於燒造瓷器旺盛,柴草不足,只能遠調天津葦草供應。另外,燒制貢磚也需要大量蘆葦遮陰,臨清人口的急劇增加,造房的數量也激增,房頂所需蘆葦,也供不應求。
泰定元年二月,樞府臣奏:“臨清萬戶府言,至治元年霖雨,決壞運糧河岸,宜差軍修築。臣等議,誠利益事,令本府差軍三百執役。”從之。 致和元年六月六日,臨清御河萬戶府言:“泰定四年八月二日,河溢,壞營北門堤約五十步,漂舊樁木百餘,崩圮猶未已。”工部議:“河岸崩摧,理宜修治,既都水監會計工物,各處支給,其役夫三千人,若擬差民,方春恐妨農務,宜移文樞密院撥軍。”省準修舊堤岸,展闊新河口東岸,計工五萬九千九百三十七,用軍三千、木匠十人。
當時,臨清萬戶府的權利,甚至遠遠大於今天的直轄市,《元史》:凡衛翼吏員升轉:皇慶元年,樞密院議:“各處都府並總管高麗、女直、漢軍萬戶府及臨清萬戶府秩三品,本府令史有闕,於一考都目、兩考吏目並各衛三考典吏內,呈院發補,九十月曆提控案牘一任,於各萬戶府知事內選用。”臨清萬戶府級別之高,世所罕見。今天北京城,有個地名叫臨清,貌似始於元朝,跟臨清萬戶府有著莫大的聯繫。
《元史》:都漕運使司,秩正三品,掌御河上下至直沽、河西務、李二寺、通州等處亻贊運糧斛。至元二十四年,自京畿運司分立都漕運司,於河西務置總司,分司臨清。運使二員,正三品;同知二員,正四品;副使二員,正五品;運判三員,正六品;經歷一員,從七品;知事一員,從八品。提控案牘二員,內一員兼照磨,司吏三十三人,通事、譯史各一人,奏差一十六人,典吏一人。其屬七十有五。
“至治二年,寬恤軍民站戶。三年,免臨清萬戶府軍民船戶差稅三年,福建蜑戶差稅一年。泰定三年,罷江淮以南包銀。天曆元年,免諸路差稅、絲料有差,及海北鹽課三年。”由排列順序可見,“臨清萬戶府”地位之重要,可謂地方第一也。
“臨清萬戶府”權力之大,可以不受漕司的制約,以至於在至正四年,都漕運使魯行以漕事二十事言之,朝廷取其八事:一曰京畿和糴,二曰優恤漕司舊領漕戶,三曰接連委官,四曰通州總治豫定委官,五曰船戶困於壩夫,海運坏於壩戶,六曰疏浚運河,七曰臨清運糧萬戶府當隸漕司,八曰宣忠船戶付本司節制。事未盡行。既而河水北侵安山,淪入運河,延袤濟南、河間,將隳兩漕司鹽場,實妨國計。
最終,臨清還是“臨清萬戶府”,不受漕司制約,黃河北灌運河,淹沒了濟南、河間大片土地。元末,明大帥徐達,會諸師於臨清,元帥府街,老禮拜寺,訴說了這段難忘的歷史。諸王練兵於教場,水陸並進,直搗大都。
3. 臨清州和臨清直隸州
明清時期,臨清為州治,元代府縣並存。
明代中期,臨清領館陶,丘縣,為臨清州,修建了內外兩城的城牆設施,據現代科學測繪,臨清城牆實際長度周長近50里,面積約25平方公里。明中葉達到最盛,人口號稱百萬。市民文化發達,商業繁榮,成為中國第一部市井小說《金瓶梅》的故事原景地。明大學士李東陽《過鰲頭磯》,“十里人家兩岸分,層樓高棟入青雲,官船賈舶紛紛過,擊鼓鳴鑼處處聞。折岸驚流此地回,濤聲日夜響春雷。城中煙火千家集,江上帆檣萬斛來。”崇禎年《總監各路太監高起潛題本》中說:“總計臨城周匝逾三十里,而一城之中,無論南北貨財,即紳士商民,近百萬口”。
當時,臨清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只能用今天的上海來形容了。有詩為證,明末趙慎微形容松江府朱涇鎮時(今天上海),這樣形容朱涇鎮:“萬家煙火似都城,元室曾經置大盈。估客往來都滿載,至今人號小臨清。”
清代,臨清城區由於連年戰亂,並未擴大,經康雍乾三朝休養生息,到乾隆四十一年升直隸州,領夏津,武城,丘縣,達到最盛,可謂“臨清傍運河,富庶甲齊郡”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