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清曲藝隊是曲藝表演團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清曲藝隊
- 建立時間 :1953年
臨清曲藝隊是曲藝表演團體。
臨清曲藝隊是曲藝表演團體。臨清曲藝隊,曲藝表演團體。1953年建立。共19人,由評書藝人吳利祥任隊長。主要曲種有山東大鼓、河南墜子、評書、木板大鼓、山東落子及稀有曲種臨清時調等。活躍於魯西北一帶,頗有影響。1959年主要...
朱光斗,男,1932年2月生,山東臨清人。中共黨員,國小五年文化,曲藝作家,演員。中國文聯第六屆全委會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第四屆理事會理事、副主席,瀋陽軍區政治部雜技團一級編劇。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人物經歷 1946年6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延安中共中央機關當公務員。1949年進北京後...
明清時期,臨清憑藉大運河漕運興盛而迅速崛起,經濟發達,文化繁盛,成為當時中國30個大城市之一,是重要的商貿流通中心、稅收中心、最大的貢磚燒造中心和中國北方曲藝的發祥地,素有“富庶甲齊郡”、“繁華壓兩京”、“南有蘇杭,北有臨張”的美譽。臨清是歷史文化名城,古運河傳統文化的流傳在這裡形成了獨特的文化...
起源於山東臨清、濟寧、菏澤、兗州一帶的一種傳統曲藝形式。流行於山東、華北、東北各地。其初專說武松故事,曾名“武老二”。演唱者一人手持竹板或銅板兩塊,以快節奏擊板敘唱,又名竹板快書。流傳已有百餘年歷史山東快書。當初,山東大鼓盛極一時,山東大鼓裡有個牌子,近似半說半唱的韻誦體,叫做“竄鋼腔”...
張勇 張勇,現任山東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人物履歷 現任山東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職務任免 2023年7月30日,山東省曲藝家協會第八次代表大會,選舉:張勇為山東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
如橋閘、碼頭、鈔關等遺址,充分展現了運河文化的繁榮。活動內容 活動通過運河沿線特色美食體驗、非遺項目展演展示、曲藝文化藝術交流、文旅資源推介等活動,帶來一場國潮與國風、傳統與現代、文化與美食的饕餮盛宴,全方位展示大運河非遺項目、美食蘊含的人文之美、生活之美、藝術之美、傳承之美。
《中國曲藝志山東卷》是羅揚,王波雲,周良編纂的地方志。內容簡介 本志從曲種、音樂、表演、舞台美術、機構、演出場所、演出習俗等各方面記述了山東省曲藝事業的發展與現狀。作品目錄 綜述 圖表 山東省行政區劃圖 山東省曲種分布圖 大事年表 曲種表 志略 曲種 山東琴書 山東大鼓 山東快書 山東落子 山東漁鼓 山東...
劉小梅,女,1956年1月生人,祖籍天津,出身曲藝世家。中國內地女演員,國家一級演員。自幼上學時即從母學唱西河大鼓,從外祖父學習評書,打下堅實的藝術功底。1973年加入清苑縣文藝宣傳隊,1975年調保定地區文工團,以演唱西河大鼓為主,並參加演出歌劇、話劇、戲曲,從中吸取營養,豐富西河大鼓的演唱藝術。逐漸形成...
北京市文聯編輯沈彭年隨隊前往。1952年9月28日,農曆壬辰年八月初十日:中國人民第二屆赴朝慰問團赴朝 9月28日—12月5日以劉景范為總團長,陳沂、胡厥文等人為副總團長的中國人民第二屆赴朝慰問團赴朝,北京戲劇、曲藝界著名演員譚富英、裘盛戎、小白玉霜、高元鈞、曹寶祿、關學曾、白鳳鳴、尹福來、顧榮甫、...
喬清秀(1910年7月4日—1944年2月6日),原名袁金秀,出生於河南內黃縣馬上鄉店集村,河南墜子演員。1923年,拜河南墜子演員喬利元為師習唱河南墜子,並起藝名喬清秀,正式開始了曲藝人的生涯。1924年,開始小範圍演出。1925年,赴邯鄲、邢台、臨清等地演出。1928年,拜梨花大鼓演員潘春聚為師。1929年,應邀到天津...
山東快書-——指帶有山東魯西北、魯西、魯中南等地一帶方言土語即中州語系的韻誦體曲藝形式,以說唱為主,通俗易懂,語言節奏性強,琅琅上口,深受廣大人民民眾喜愛。早期因主要演唱武松故事,武松排行第二,故稱演唱者為 “唱武老二的”,又因為武松身材偉岸高大,所以這種藝術形式也叫“唱大個子的”。直到1949年...
山東琴書是山東重要的地方曲藝品種,又稱“唱揚琴”或“山東揚琴”。它源於明代中期魯西南菏澤(古曹州)地區興起的民間小曲自娛演唱形式“莊家耍”(又稱“玩局”)。主要流行於山東地區。山東琴書表演為多人分持不同樂器自行伴奏,分行當圍坐表演,以唱為主,間有說白或對白。山東琴書產生於民間,根植於民間,...
據考證,山東快書發源於臨清、濟寧一帶,藝人有種說法:山東快書是從“河裡”來的,即橫貫南北的古運河碼頭。當年臨清一帶說唱藝術頗為興盛,且臨清、濟寧一帶正是梁山好漢龍騰虎躍之地,武松的英雄故事在當時廣為流傳。於是以《武松傳》起家的山東快書應運而生。發展 清道光六年(1826),一些落第舉子在臨清,編...
明代中葉以後,八角鼓開始流傳於北京。清乾隆年間,發展為說唱形式的曲藝音樂,並有專業藝人演唱。清代中葉,北京八角鼓沿運河傳入山東聊城、臨清、濟寧等地,被改用當地方言演唱,演變為“山東八角鼓”。聊城八角鼓在吸收了嶺調、靠山調、馬頭調等民間小曲,以及河南鼓子曲的一些曲牌後,逐漸衍變成了具有獨特風格和...
1932年2月出生於山東臨清,1946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曾在延安中央機關當勤務員,1949年進北京後調中央警衛師文工隊,開始學演京劇,後改習曲藝。1958年到長春解放軍第二政治學院學習。1960年調瀋陽軍區政治部文工團,專職從事曲藝工作,創作並演出了對口快板《學雷鋒》、《巧遇好八連》、《說長征》、《好將軍》及...
建國後,喬月樓加入和平區曲藝雜技團。1958年因琴師康元林患病,她轉業到天津腳踏車車鈴廠,經常深入生產一線演出,再去茶館演出,一乾就是40年。那段時間不管多忙,工作多重,喬月樓也丟不下她的藝術。有一次郭文秋來找喬月樓學墜子,學喬派的《王二姐思夫》。喬月樓說自己都轉業了,還有什麼好教的?可郭...
隨著1644年清王朝在北京定都,大批滿人入關,在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年—1795年),八角鼓已作為鼓書、單弦等曲藝的伴奏樂器,並有專業藝人演唱,曾盛行於宮廷和北京、天津、東北各地。清代中葉,北京的八角鼓曲種沿運河南下傳入山東,在聊城、臨清、濟寧等地,又演變成為“山東八角鼓”。發展八角鼓盛行於清代的曲藝曲...
雖然各地舉辦廟會的時間不同,但基本內容都差不多:廟會期間,農戶、商販帶著自己生產的農產品、土特產和從各處收集來的古玩玉器、花鳥魚蟲,到廟會上進行交易;各路手藝人設攤展賣民間工藝品和特色小吃;民間藝人搭台表演歌舞曲藝……逛廟會的老百姓喜氣洋洋地趕來買賣物品,觀看錶演,品嘗小吃,真是熱鬧非常。千佛山...
兩夾弦是在魯西南一代流行的曲藝形式“花鼓丁香”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成。“花鼓丁香”主要流行在魯西南地區,因為經常上演《休丁香》(《張郎休妻》)而得名。“花鼓丁香”最晚在清代中葉也就已在菏澤流行,其演唱形式主要是“坐板凳頭”(清唱)或“打地攤”(簡單化妝演唱),只用一面手鑼,一個梆子,一個挎在...
主要文化藝術團體有馨港莊園藝術團、李家橋村秧歌隊、莊子營村曲藝隊、沙浮村秧歌隊、蘇莊交誼舞隊等。2011年末,李橋鎮共有體育場地31處,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50人。每年定期舉辦的體育活動有象棋、桌球、籃球及拔河等比賽。100%的村安裝了體育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30%。2007年2月開通李橋鎮...
五、曲藝14人 序號 姓名 性別 出生年月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73 羅廣興 男 1954.08 山東快書 濟南市 74 馬洪奎 男 1962.02 鼓兒詞 棗莊市市中區 75 辛明軍 男 1963.03 漁鼓 金鄉縣 76 陳富香 女 1967.06 山東花鼓(金鄉花鼓) 金鄉縣 77 丁風文 男 1973.10 山東柳琴 泰安市 78 陳志坤 男 1953.05 漁鼓(魯...
第五章 曲藝類 山東快書·換裝 相聲·都是數字鬧的 鼓詞·家鄉巨變 第六章 戲曲 賽郎與貞娘 王朝佐 第七章 小戲劇 補牆 石柱招親 環保衛士 附錄:散論山東快書與臨清方言 寫在後面 作者簡介 王子華(1937年3月一2018年6月),山東省在平縣人,曾任職于山東省臨清市文化局。從事民眾文化工作60餘年,創作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