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清時調

臨清時調

臨清時調是山東省的說唱藝術。明末清初,臨清作為北方商埠,交通方便經濟繁榮,許多南北時調小曲也傳入臨清。臨清時調在不斷吸收南北時調小曲精華的基礎上不斷發展。正如《中國俗曲總集敘錄》所說,時調“承宋、元戲曲之餘緒,明中下葉發展極速,且達於最盛時期。”到了清末民初,時調大多由妓院的歌妓演唱,如《七月七》、《雁鵝調》等。後來由臨清時調的班頭方殿魁和其高徒陳玉山、夏慶雲等,把時調班子帶到廟會、集市上掀唱。因時調深受廣大民眾的歡迎,陳玉山的名聲也蜚聲藝林,陳玉山還在臨清大寺西開了一個“落子館”,固定演唱。經常演唱的曲目有《占花魁》、《西廂記》、《草船借箭》、《放風箏》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清時調
  • 概述:臨清時調是山東省
  • 內容及形式:時調演唱的主要內容是愛情故
  • 發展:建國後,文化部和省文化部門對
內容及形式,發展,

內容及形式

時調演唱的主要內容是愛情故事和美好的四季景色。演唱形式主要為對唱和獨唱。伴奏樂器有三弦、二胡、竹板。常用的曲牌有《四平調》、《靠山調》,《傷心調》、《撒大潑》等。曲式結構多為主曲體式,即基本曲調不變多次反覆或稍加變化的特點。所以,臨清時調以悅耳動聽,唱段生動,鄉土氣息濃郁而見長。

發展

建國後,文化部和省文化部門對臨清時調進行挖掘整理,使時調這塊民族文化的瑰寶煥發了青春。1956年4月,臨清時調《撒大潑》劇組曾代表山東省參加全國曲藝觀摩演出,並在懷仁堂為中央領導專場演出,受到周總理的接見。在《人民畫報》封面上刊登了演員閻王貞和湯貴榮的劇照。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放了《撒大潑》的錄音。1964年,山東省歌舞團李若芳與王音旋進京合作演唱《撒大潑》,並灌制了唱片。1979年後,市文化館許鳳霞等對其進行了重新挖掘整理,1987年《山東地方曲藝音樂》收入他們的研究成果。程占吉挖掘整理的《臨清時調音樂》、《臨清琴曲音樂》等20首音樂載入《山東地方曲藝音樂》目前,臨清時調仍是廣大民眾喜聞樂見的曲藝演唱劇目。 臨清時調已被列入聊城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