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泉路建築群位於遼寧省瀋陽市和平區南十馬路、同澤南街、南十一馬路、砂山路之間,臨泉路建築群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總建築數量達48棟,是瀋陽歷史城區內現存近代獨立式住宅規模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建築群。臨街商業建築分布在砂山街東側。是瀋陽市老建築歷史文化片區重點改造計畫區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泉路建築群
- 地理位置:瀋陽市和平區南十馬路、同澤南街、南十一馬路、砂山路之間
- 所處時代:20世紀30-40年代
- 保護級別:市級
- 開放時間:街區全天開放
- 建築數量:48棟
建築風格,建設背景,保護利用,位置信息,
建築風格
臨泉路建築群包括近代建設的獨立式住宅、集合住宅、辦公建築、臨街商業建築等不同類型建築,其中以獨立式住宅為主,臨街商業建築分布在砂山街東側。現由鐵路、軍區聯勤部等共同使用。
建設背景
臨泉路區域開發前
所在區域原屬河灘沼澤地,有一條從城南流出的小河(現南運河)經過這裡,由羅士圈渡口入渾河,附近方圓十幾里均為漕運碼頭,號稱“十里碼頭”,周邊散落有四個自然村落,各有幾十戶人家,靠為碼頭搬運貨物或開荒種菜等謀生。由於當年渾河沒有堤壩,這裡經常受到河水泛濫的侵擾。
京奉、南滿鐵路通車後,一度繁榮的渾河航運日益衰落。日俄戰爭時,“十里碼頭”慘遭破壞,在這裡過冬的50餘艘船隻,悉數被沙俄士兵當木柴燒毀,渾河航運自此一蹶不振,連同附近的喇嘛莊子、保全堡、機匠營子一帶的村落,越發破敗蕭條。
商埠區預備界設立
自1906年奉天開埠以來,由於美日等國的干擾,商埠劃界遲遲未能完成。1908年4月,東三省總督徐世昌命奉天交涉司使陶大均重劃商埠地界、擬訂租地簡章。
按照徐世昌的要求,交涉司對前購買的地畝重新進行規劃,將原劃埠界作為正界(包含正界、北正界兩部分),又向南部和西部擴展,增設了副界、預備界。同時,援照滬津兩地三聯印契辦法,訂立《租地簡章》,並照會日美兩領館。
臨泉路地區屬於預備界的西部,北側毗鄰滿鐵附屬地。
日本人對預備界的侵占
由於預備界設立以後,長期處於規劃儲備狀態,沒有開發建設,因而,成為日本人覬覦侵占的目標。
1920年,日本人加大了在東北的殖民統治和經濟掠奪的力度,滿鐵也做出擴大附屬地市街的計畫,並利用各種機會,收買、租賃南滿鐵路以西、奉天與渾河之間以及商埠地預備界的土地,不斷擴大附屬地面積。
從1922年6月開始,由日本人原口聞一(奉天商業會議所副會長、滿洲畜產會社董事)出面,以他和中國人張舛五等28人,假借興埠公司的名義,以40萬日元的極低價格,從商埠局套取了永租預備界土地12萬日坪(650畝)的許可(其中包括原熱河都統汲金純等三人的土地6000日坪)。原口聞一申請書內載附圖紅線內的土地為12萬日坪,而實際面積達17萬日坪之多,占整個預備界土地總面積的87%。(見《滿鐵檔案》:甲種,地方,土地建物,買收及賠償,第59冊之50,《滿鐵社長川村竹治致關東廳事務總長土歧嘉平函》1922.12.23)
1927年3月,原口聞一又通過賄賂商埠局官員的手段,將此項土地租用權變更為滿鐵奉天事務所所長平野正朝、井上信翁的名字,使之成為滿鐵附屬地的長租土地。
日占時期殖民建設
1930年,日本人開始在預備界規劃修建道路,首先修築了南五條通(現南五馬路)。“九一八”以後,又將預備界規劃為滿鐵職工舍宅區。1932年,將民主路延長至和平大街交叉處,修建了“朝日廣場”。1933年,又由滿鐵投資在千代田公園(中山公園)南側,建成了“奉天國際運動場”。同年,又修建了南八條通(現南八馬路)。“南五”和“南八”這兩條馬路是預備界最早建設的主幹道,隨後又陸續修建了其他道路,預備界建設逐漸展開。
保護利用
臨泉路建築群區域於2019年列入《瀋陽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行動實施方案(2019-2021年)》規劃中重點進行保護修繕更新再利用。
按照修舊如舊原則,和平區對老建築、文物進行保護性修繕和挖掘開發利用,臨泉路地區規劃以“軍事展覽館”為主題的老建築歷史文化片區。
位置信息
砂山街13號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