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大學文學院

臨沂大學文學院

臨沂大學文學院創建於1958年,現有漢語言文學、漢語國際教育、編輯出版學3個本科專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沂大學文學院
  • 創辦時間:1958年
  • 類別:全日制
  • 本科專業:3個
  • 辦學宗旨:為沂蒙服務
概況,專業學科,學術研究,課程建設,服務沂蒙,學生工作,學院下設各系介紹,中文系,歷史系,文化產業管理系,

概況

全日制在校學生1600名。教職工82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9人,碩士研究生導師6人,博士及博士後16人;曾憲梓教育基金會全國優秀教師3人,省級教學名師1人,省級優秀教師1人,市級優秀教師5人;校級優秀教學團隊2個。

專業學科

文學院重視專業建設和學科建設,建有山東省品牌專業1個(漢語言文學),校級特色專業1個(歷史學);山東省重點學科1個(辭書學)、山東省重點研究基地2個(紅色文化產業開發研究基地、沂蒙文學研究基地)。校級重點學科4個(中國古代文學、專門史、漢語言文字學、文藝學),設有套用寫作研究所、沂蒙文化研究所、山東革命根據地研究中心、孫子兵法研究所、臨沂方言與民俗文化研究所、王羲之研究所、歐美研究所等學術研究機構8個。

學術研究

文學院歷來重視學術研究。近三年,出版《康雍乾時期的文化政策和文學精神》、《延安文學體制的生成與嬗變》、《漢賦文化學》、《顏子家族的歷史與文化》等專著51部,在《中國教育報》、《文史哲》、《世界歷史》、《史學月刊》等報刊發表學術論文 680餘篇,其中CSSCI論文85篇,一般核心期刊210篇。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個(《英國食品安全立法與監管政策的歷史演變及對我國的啟示》、《紅色文化資源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項目3個(《奧爾罕·帕慕克小說研究》、《〈解放日報〉文藝版研究》、《革命策略與合作運動:革命動員視角下中共農業互助合作運動研究》);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等省級研究課題15項(《邊緣的自由——以梁實秋在國立青島大學的活動為例》、《〈聊齋俚曲集〉語言研究》、《〈漢語大詞典〉疏漏、失誤和修訂研究》、《晚清史詩:風雅詩學的近代轉化》、《〈中華經典誦讀〉創新課程研究》、《臨沂方言與沂蒙文化研究》等)。獲山東省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4項(《歷史文本的傳奇化與文學文本的歷史化》、《大學套用寫作》、《美國內戰前的童工問題》、《康雍乾時期的文化政策和文學精神》),市廳級科研獎勵30餘項。獲省級優秀教學成果獎2項(《基於地方本科院校套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課程建設與創新》、《寫作教學改革創新實踐與理論研究》),校級優秀教學成果獎5項。

課程建設

文學院重視創新課程和創新課堂建設,按照“以學生為中心”的辦學理念,努力打造植入課程、學術創新課程、地方套用課程和外聘高級課程,形成了語言與文學、歷史與文物、文化產業與事業、編輯與出版為主體的創新課程體系。建成省級精品課程2門(《中國古代文學》、《寫作》);校級精品課程和特色課程16門(《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語文教學論》、《古代漢語》、《現代漢語》、《教師口語》、《中國古代史》、《中國現代史》、《世界近代史》、《中國近代史》、《社交禮儀》、《名劇欣賞》、《語言學概論》、《套用寫作》、《外國文學》、《中國古代小說史》)。
開設《經典誦讀》等人文素質開發類課程,得到國家教育部語用司領導的充分肯定,成為山東省“經典誦讀”工作試點院校,多次在全國和省級“經典誦讀”工作會議上進行典型發言。編纂出版的《經典詩文三百篇(大學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成為全省高校“中華誦·經典誦讀行動”的指定教材。

服務沂蒙

文學院堅持“為沂蒙服務”的辦學宗旨,與臨沂市史志辦公室、臨沂市黨史委、臨沂市殘疾人聯合會、臨沂詩詞學會、冠魯集團建立長期的合作關係。承擔《臨沂年鑑(2010)》、《臨沂市志(1994-2009)》、《沂蒙文史集萃》、《臨沂籍在外地知名人士名錄》、《沂蒙黨史人物文學作品選》等編纂工作;承擔《沂蒙史志》、《沂蒙詩詞》雜誌的編輯出版工作,為臨沂市“文化強市”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學生工作

文學院重視學生專業技能養成。建成校外學生教育實習基地30個。學生社團5個(燎原文學社、史苑社團、鳳凰文管社團、集雅讀書俱樂部、弘文書畫社)。學生自辦刊物1個(《燎原》)。
學生在全國高等院校語言文字基本功大賽、全國學生作文大賽等競賽活動中獲得一、二、三等獎和優勝獎等獎項 116項。
學生的畢業論文《古典悲劇中的假定團圓現象》(2007)、《〈聊齋志異〉中的沂蒙風情》(2008)、《農村義務教育與童工現象》(2009)、《論越南抗美統一戰爭勝利的原因》(2010),連續四年獲得山東省優秀學士論文獎,成為全省高校唯一連續四年獲得此獎項的院系,展示了文學院的本科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
文學院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不斷開拓進取,為國家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套用型人才。學生考研率在全省文科專業名列前茅,歷史學專業考研率達到50%,高質量就業率穩步提升。畢業生素質能力高,絕大多數畢業生工作在文化教育工作第一線。
援藏女作家馬麗華(國家一級作家),第三屆“山東高校畢業生十大成功創業者”李海鵬,全國語文教學名師鄭曉龍,入選中共中央文明辦“中國好人榜”和2008山東新聞網十大新聞人物的“孝星大使”劉秀祥,成為文學院學生的優秀代表。

學院下設各系介紹

中文系

始建於1958年,已經走過了半個多世紀的光輝歷程。現設有文學教研室、漢語教研室、文論教研室,專任教師37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5人,碩士研究生導師4人,博士及博士後3人,省級教學名師1人,校級優秀教學團隊1個。
建有山東省級品牌專業1個(漢語言文學),校級重點學科2個(中國古代文學、漢語言文字學),山東省重點學科1個(辭書學)。設有套用寫作研究所、方言與民俗研究所等研究機構。
兩年來,廣大教師立足專業前沿,立足於促進教學,立足於服務沂蒙,潛心科研,已出版專著18部、發表學術論文160餘篇;主持各類縱向和橫向研究課題20餘項,其中,省部級科研項目6項;獲省市級科研獎勵15項。
目前已經建成省級精品課程1門(《中國古代文學》)、校級精品課程9門(《中國古代文學》、《語文教學論》、《現代漢語》、《教師口語》等);同時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各類語言文字與職業技能比賽,先後獲得國家及省市級獎項20餘項。

歷史系

歷史系現有教師17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博士5人,碩士 6人;現有教師中有中青年學術骨幹1人,學科帶頭人1人,省級優秀教師1人。
近年來,該教研室注重教學創新和課程體系改革,主持校級精品課程《中國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代史》、《中國近代史》(校級精品建設課程)。完成創新課程《近代中外改革史新論》一門,在學生中受到好評。
歷史系重視學科建設,以校級重點學科《專門史》為研究導引,形成了沂蒙文化、特別是沂蒙紅色文化研究;世界史研究形成近代中外社會改革、工業革命;童工問題、英國食品安全問題三個研究方向。近三年來,歷史系教師在公開出版《沂蒙教育史》、《顏子家族的歷史與文化》以及《鄉村變遷與農民記憶:山東老區莒南縣土地改革研究(1941-1951)》等專著8部,在《世界歷史》、《世界民族》、《中共黨史研究》、《文史哲》、《史學月刊》、《民國檔案》等刊物上發表史學論文40餘篇;目前該教研室有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英國食品安全立法與監管政策的歷史演變及對我國的啟示》,主持或參與省部級課題16項,獲省市廳級科研獎勵20多人次。

文化產業管理系

文化產業管理系設有文化產業管理、編輯出版學2個本科專業。文化事業管理、出版與印刷2個專科專業,現有在校生293人。
文化產業管理系建有1個省級研究基地——“山東省紅色文化研究開發基地”,2個校級研究所——沂蒙文化研究所、臨沂方言與民俗文化研究所。教師隊伍呈高職稱、高學歷、年輕化趨勢,力量雄厚,結構合理,現有教師21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6人,講師、助教10人,博士3人,碩士12人。
近幾年,本系教師在省級以上刊物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有200餘篇,出版學術著作9部;獲得各級各類課題30餘項,其中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紅色文化資源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於2009年獲準立項;獲省部級、市廳級上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勵20多項。堅實的科研成果和良好的科研素質為培養高質量的人才奠定了基礎。
本系教學緊密結合國家戰略布局和定位,積極探索我國文化產業管理創新人才和複合型編輯出版人才的素質培養及其教育模式,關注區域文化產業管理髮展,為我國文化事業發展培養優質人才。為保證學生的實習和實訓工作,已經與山東省委宣傳部、山東省文化廳、臨沂市文化局、臨沂報業集團、臨沂市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等有關單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