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蒲劇院

臨汾蒲劇院

臨汾蒲劇院前身為1959年組建的晉南蒲劇院。臨汾蒲劇院蒲劇團(簡稱蒲劇團,內部稱老團)和臨汾蒲劇院青年蒲劇團(簡稱青年團)。1990年,兩團合併為臨汾蒲劇院實驗蒲劇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汾蒲劇院
  • 前身:晉南蒲劇院
  • 成立時間:1990年
  • 主要業務骨幹:杜波、張峰、白星、潘堯黃
  • 主要業務:戲劇演出
基本介紹,所獲榮譽,

基本介紹

1970年,隨著行政區劃的變更,晉南蒲劇院所屬人員和財產一分為二,分別組建運城地區蒲劇團和臨汾地區蒲劇團。1979年,後者恢復院級建制,定名臨汾蒲劇院。趙乙任院長,韓剛、張慶奎任副院長。院部設辦公室、藝術室、資料室及蒲劇藝術編輯部,下轄臨汾蒲劇院蒲劇團(簡稱蒲劇團,內部稱老團)和臨汾蒲劇院青年蒲劇團(簡稱青年團)。1990年,兩團合併為臨汾蒲劇院實驗蒲劇團。
臨汾蒲劇院建院後,針對以中年為主構成的蒲劇團確立了以演出為主,在演出中求發展,求提高,最大限度的滿足人民民眾對欣賞高質量藝術的願望為立團策略;而對以青年學生為組主建的青年團,則擬訂了“出人出戲走正路”的立團原則和“走出去,請進來”“以經典劇目培養演員”的培養方略。正確適宜的辦院方針和發展策略,使該院在隨後的五、六年間,取得了一系列受到全國戲劇界關注的成績,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反響和社會效益,成為蒲劇院發展中的鼎盛期。1979年蒲劇團以整理改編《麟骨床》參加山西省慶祝建國三十周年獻禮演出,獲劇本、導演、演出、音樂、舞台美術、彩女等獎項,張慶奎、莜愛娜、王天明、田迎春、楊翠花、范俊全、李峰獲演員獎。同年十二月,又以《麟骨床》進京參加建國三十周年獻禮演出,獲文化部授予的創作、演出二等獎。《人民日報》、《工人日報》等載文盛讚,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中央電視台為《殺家》、《掛畫》、《觀陣》、《跑城》、《買水》、《殺宮》、《回府》、《出棠邑》錄音錄像。《麟骨床》後被省內外二十多個劇種移植演出。1980年該院青年團以《買水》、《販馬》、《拾玉鐲》、《雙鎖山》、《四傑村》參加山西省戲曲優秀青年演員評比演出,任跟心、郭澤民和崔彩彩、雷俊生、王建軍、郭玲、李小青、王小麗、王琳、茹彪分獲第一二等獎。1982年,青年團挑選十六個傳統劇目(折子戲)為基礎較好的演員進行排練,選拔《烤火》、《徐策跑城》、《救裴生》、《伐子都》、《迎賢店》、《殺府》、《打神告廟》等戲參加山西省優秀中青年演員評比演出,任跟心、郭澤民、崔彩彩、雷俊生、杜愛香獲最佳青年演員獎,郭玲、薛三勤、李小青、王小麗、王琳、和齊臨生、衛晉平、劉家森分獲一、二級優秀青年演員獎。1983年,青年團以山西省蒲州梆子青年演出團之名先南下四川省成都市、重慶市和湖北省武漢市巡迴演出,並與當地藝術團體進行了廣泛的藝術交流,後又北上晉京於長安戲院、吉祥劇院、中南海、國務院小禮堂、人民大會堂三樓、政協禮堂輪轉演出40天。演出期間,眾多黨和國家領導人與專家、學者觀看了演出,給予了熱情讚譽和高度評價。中國劇協主辦的《戲劇報》《戲劇論叢》編輯部為任跟心、郭澤民、崔彩彩舉行了推薦演出。任跟心、郭澤民榮獲首屆中國戲劇梅花獎。1985年11月青年團以優秀傳統折子戲《掛畫》再度晉京,參加了全國第二屆戲曲觀摩演出,獲演出獎、導演獎(趙乙)、主演一等獎(任跟心)、樂隊伴奏獎。翌年,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任跟心“青年表演藝術家”稱號,山西省文化廳授予臨汾蒲劇院青年蒲劇團“振興山西戲劇先進單位”。1987年青年團集中人力、財力歷經年余排演了新編歷史劇《青萍劍》。是年8月,該團創演的《煙花淚》由北京電影製片廠謝添執導拍攝成戲曲藝術片。
在1980年至1987年期間,臨汾蒲劇院蒲劇團排演了《斬上官》、《團員之後》、《清風亭》、《楊門女將》、《白溝河》等劇目,深入城鄉廠礦,且遠涉西北進行了巡迴演出。
1990年在外部環境和內部機制的影響下,臨汾蒲劇院蒲劇團與青年團合併為實驗蒲劇團。當年以《太君辭朝》、《楊廣逼宮》、《通天犀》等劇目,參加山西省振興蒲劇調演,雷俊生、薛曉明、薛三勤獲主演金牌獎。1991年12月與1992年10月,任跟心、郭澤民先後赴北京和上海參加亞洲傳統戲劇國際研討會展覽演出委員會主辦的亞洲戲劇研討會展覽演出,及由上海人民廣播電台、上海豹王皮草行主辦的中國戲曲博覽展演暨研討活動,分別演出代表劇目《掛畫》和《徐策跑城》。1993年4月,任跟心、郭澤民、白麥浪應邀赴新加坡參加“’93華族文化節獅城地方戲曲展”演出。次年,實驗蒲劇團30餘人再赴新加坡,參加“’94獅城梅花戲劇展演”演出《火焰駒》、《打神告廟》、《殺驛》、《殺府》、《救裴生》、《畫梅》、《通天犀》、《烤火》、《小宴》等劇目。期間,與新加坡藝員同台演出《雙龍會》,並進行藝術交流。在國外演出的同時,實驗團改編排演了《孤兒記》和新編古代戲《西施歸越》,前者參加了全國戲曲調演北方片的演出。雷俊生獲優秀主演獎,李四平、田永紅獲配角獎。1995年10月,實驗蒲劇團亓建生以《小宴》、解光禮以《採花》參加全國首屆中老年戲劇匯演,雙獲牡丹獎。同年,實驗蒲劇團赴四川省成都市參加第四屆中國戲劇節,演出了整理改編的傳統劇目《蝴蝶杯》。崔彩彩獲優秀演員獎,郭澤民獲優秀配角獎,雷俊生、余琴獲表演獎,此外還獲劇目演出、導演和音樂設計等多項獎。戲劇節期間崔彩彩以《殺狗》、《殺嫂》、《救裴生》舉行了梅花獎推薦專場演出,並榮獲第十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這一時期,蒲劇院在人事、機構上均做了較大調整。李安華、李希珍、崔鳳鳴先後主持工作,原藝術室分為音美、創作和表導演三室,並增設了老幹部科和第三產業辦。
1996年1月,任跟心任實驗蒲劇團團長、郭澤民任指導員,後又分別擔任蒲劇院院長和副院長職務。1996年年底,任跟心、雷俊生主演的《殺狗》由山西省電視台拍攝戲曲藝術片。1998年9月,實驗蒲劇團演出的優秀傳統劇目《火焰駒》、《薛剛反朝》入選中央電視台《戲曲藝術精品庫》。1999年,實驗蒲劇團成功排演了由紀丁編劇,李安華導演的新編現代戲《土炕上的女人》。該劇深厚悠長的人文內涵和卓越的舞台藝術,成為蒲劇表現現代生活的典範之作,在中國劇壇產生了強烈反響。至今《土炕上的女人》已演出300餘場。應邀赴北京、上海、廣西、四川等地參加國際性及全國性的戲劇活動。

所獲榮譽

先後榮獲第九屆五個一工程獎入選作品獎、中國曹禺戲劇獎、中國現代戲突出貢獻獎,以及第十屆文華新劇目獎,任跟心由此獲得二度梅獎和白玉蘭戲劇主角獎,郭澤民獲優秀表演獎。該劇還被中央電視台拍攝成戲曲電視劇,並獲得第二十一屆中國電視劇飛天三等獎。中國劇協和文化部先後為該劇舉行了專門座談會,戲劇界人士一致認為,該劇的出現標誌現代戲已經成熟或趨於成熟,全國主流媒體對其均予報導述評。蒲劇院被文化部授予“全國文化先進單位”稱號,臨汾市政府召開表彰大會,對《土炕上的女人》創作集體及個人給予獎勵和記功。
為培養後續人才,2000年臨汾蒲劇院創辦臨汾市文化藝術學校蒲劇院定向班,招收學員71人。2003至2004年,定向班學員在第七屆和第八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活動中先後計有9人摘取“金花狀元”。其中呂曉棟和李靜分別以《伍員逃國》和《掛畫·洞房》分獲兩屆魁首,常濤主演的《掛畫》獲第二名,程雅琨主演的《表花》獲第三名,姚飛龍主演的《販馬》獲第五名,王曉彤主演的《莫愁投湖》獲第八名。臨汾市委、市政府召開表彰大會,對臨汾蒲劇院定向班、臨汾市文化藝術學校及獲獎個人進行嘉獎。省文化廳授予二OO四年度教學成果獎以資鼓勵。
在1996至2004年間,蒲劇院或整理改編、或創作移植的劇目還有《白兔記》《對花槍》《吃草》《李逵下山》《港口驛》等。並積極參加了省地舉辦的各項演出活動,薛曉明、楊曉萍、姚雲武等獲得山西省第七屆“杏花獎”。實驗蒲劇團年均下鄉演出200餘場,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列於同劇種演出團體之首。山西人民政府與2004年授予該院“模範單位”稱號,任跟心榮獲“全國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獎章和獎盃。
臨汾蒲劇院是一集藝術研究與藝術實踐為一體的文藝單位,在“出人出戲”的總方針下,蒲劇史論、表演藝術、音樂舞美等理論研究也頗有成效。1982年重建資料室後,對晉南及蒲劇流行地戲曲遺存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勘查蒐集,在蒲縣柏山的碑碣中發現“蘇腔”、“土戲”、“亂談”的記載,撰寫了多篇研究論文;編撰了《蒲劇班社簡表》;收集、整理蒲劇傳統劇目四百多個,並對“南路二十四本”約一百萬字,作了進一步校勘,由山西省文化局戲劇工作研究室編成《山西地方戲曲彙編》第二、六、七集刊行。後又與臨汾地區三晉文化研究會合作歷經6年完成了對手抄蒲劇傳統劇目藏本的校勘工作,編印20集《蒲州梆子傳統劇本彙編》,收入197個劇本,共749萬字。該院自1980年創辦《蒲劇藝術》季刊,為廣大蒲劇工作者和蒲劇愛好者,開闢了一個交流經驗,進行研究和發表創作的陣地,被國內外眾多圖書館收藏,為迄今少有的研究地方戲曲的專門刊物。至2004年底,共出版96期。
臨汾蒲劇院在基礎設施和環境改造上,自上世紀90代年起,陸續修建6層職工住宅樓5棟,總建築面積16300平方米,基本解決了全院職工的居住問題。於1987年籌建,1997年告竣的梨園堂,2003年省、市財政再行投資300萬元,進行了改造裝潢,成為國內設施先進功能完善演出場所。2004年4月29日,蒲劇院進行了隆重熱烈的慶典演出活動,省內四大梆子的梅花獎演員蒞臨演出。
該院建院二十五年來,院部各科室的業務骨幹主要有杜波、張峰、白星、潘堯黃、王庚吉、王玉龍、吳鳴、任重遠、張優強、徐維民、劉浩、張巧鳳、李鐵山、王星榮、郭文順、郭成文、張琪等。先後擔任院團領導職務的還有尹廷力、衛連科、白麥浪、翟保平、韓扶邦、尉福旺、包戌己、郭承雲、亓建生、張秀雲、衛澤、楊峰、解光禮、武曉朝、王建虎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