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大風雨過馬當山

《臨江仙·大風雨過馬當山》是晚清詞人薛時雨創作的一首詞。詞的上闋寫詩人在馬當山所見之景;下闋寫所見之景引發出的詩人的感慨。全詞率直奔放的同時,又能轉折如意,可見其韻致。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臨江仙·大風雨過馬當山
  • 作者:薛時雨
  • 創作年代晚清
  • 出處:《藤香館集》
  • 作品體裁: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臨江仙·大風雨過馬當山
雨驟風馳帆似舞,一舟輕度溪灣。人家臨水有無間。江豚吹浪立,沙鳥得魚閒。
絕代才人天亦喜,借他只手回瀾。而今無復舊詞壇。馬當山下路,空見野雲還。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臨江仙:詞牌名,原唐教坊曲,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三平韻。
2.馬當山:在今江西省彭澤縣東北、安徽省東流縣西南,橫枕大江,形勢雄瞼。
3.人家:住戶。有無間:指風雨朦朧,時隱時現,在有無之間。
4.江豚:哺乳動物,生活在江河中,通稱江豬。暴風雨中常出沒水面,能噴水直上。有些地方稱為“拜風豬”。
5.沙鳥:水鳥。閒:悠然自得。
6.回瀾:力挽狂瀾,即韓愈進學解》中“挽抂瀾於既倒”的意思。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疾風驟雨中船帆搖曳好像在舞蹈,一隻小船輕巧地渡過溪灣。水邊的屋舍在朦朧風雨中時隱時現。江豚噴水直上,水鳥捉到了魚,不勝閒暇。
絕世的才人老天都喜歡,多想借他的才華重振詞壇。可惜現在已經沒有舊時詞壇的盛況了。馬當山下的路上,只見到雲朵飄還。

創作背景

濫觴於唐五代的詞,經過宋代發展壯大,在明已“漸感不支”,到了清代,雖曾再度復興,但總的趨勢卻是每況愈下。而至薛時雨所生活的晚清,單從詞這種文學體裁而言,已經到“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的境地了,當然其中也有其他因素。詞人在風雨天經過馬當山,見到雨中之景,聯想到當時詞壇的沒落,有感而發作下此詞。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首詞起句緊緊扣住題目中的“大風雨”,用“驟”和“馳”二字給人以迅疾、突兀的感覺,使“大風雨”具體化、生動化。但和“雨驟風馳”造成的急風暴雨式氣氛相對應的舟和舟上的人,卻活潑而愜意,駕著小船輕快地度過了溪灣。更讓人驚奇的是大風雨中“江豚吹浪立,沙鳥得魚閒。”詞中“吹浪立”用擬人化的手法高度概括出了江豚的這一“特技”。而“沙鳥”在暴風雨中也不僅無所畏懼,而且還捕捉到賴以為食的魚,悠哉游哉,輕鬆之至。這種迅疾和舒緩、朦朧和清晰所造成的強烈對比,非常逼真,從詞中仿佛看到一幅有人物在內的寫意山水畫。
上闋所寫是作者耳聞目睹到的,他或許就在那隻船上,所以真切,所以形象,所以如聞其聲,如見其景。下闋則是作者由眼前的景象所激發出來的內心情感。他首先想到的是當時詞壇的不景氣,詞風的衰頹。“絕代才人”暗指李白,李白的六首《橫江詞》就是在這裡寫的。“借他只手回瀾”,作者希望在詞風“既倒”的危急情形下,出來“絕代才人”力挽狂瀾,改變今不如昔的現狀。如果說龔自珍所呼喚的“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人才”是從全社會著眼,指現實中的歷史家,政論家、社會批評家等,那么薛時雨在此所召喚的,則專指文學界的文學家、詩人、詞人。“而今無復舊詞壇",既是對過去的懷念,又是對現狀的不滿。但是詞壇的“不復”還有其他因素。所以,作者的呼喚也好,慨嘆也好,幾乎是徒勞的。結尾一句“馬當山下路,空見野雲還”就體現了這種不得再見昔日才人的無可奈何的心境。這中間,包含著許多用語言說不出的東西。譚獻評此詞“結響甚遒”正是基於這一點吧。另外,最後才點出題目中的“馬當山”,確有前呼後應,首尾相照之妙。
薛時雨在其《藤香館集》所附二種詞的自序中說:“律疏而語率,無柔腸冶態以盪其思,無遠韻深情以媚其格,病根仍是犯一直字。”這個自我評價自然也包括這首詞。至於“犯一直字”的“直”,在這首詞中,卻不突出,因為它在率直奔放的同時,又能轉折如意,見其韻致。

名家點評

清·譚獻篋中詞》評:“結響甚遒。”
廈門大學中文系副主任黃拔荊《詞曲薈萃:元明清詞一百首》:此詩借景抒懷,以馬當山風雨中回鳳撼浪的雄險氣勢,表達作者希望扭轉當時詞風衰頹的心愿。雖直抒胸臆,但奔放而能轉折,故亦見韻致。結響作盤馬彎弓之勢,尤見精力彌滿。

作者簡介

薛時雨(1818—1885),字慰農,晚號桑根老農,全椒(安徽省全椒縣)人。進士出身,做過嘉善知縣,後遷杭州知府,兼署督糧道,代行布政、按察兩司事。晚年主講杭州崇文、南京尊經、惜陰三書院。有《藤香館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