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臨江仙·內鄉寄嵩前故人
- 作者:元好問
- 創作年代:金末
- 出處:《遺山樂府》
- 作品體裁: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注釋譯文,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臨江仙·內鄉寄嵩前故人
昨夜半山亭下醉,窪尊今日留題。放船直到淅江西。冰壺天上下,雲錦樹高低。
世上紅塵爭白日,山中太古熙熙。外人初到故應迷。桃花三百里,渾是武陵溪。
注釋譯文
注釋譯文
⑴臨江仙:原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名,字數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等六種。常見者全詞分兩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韻。
⑵內鄉:在今河南省,元好問曾在此任縣令。嵩前:即嵩山之前。故人:指馮璧,字叔獻,承安二年進士,曾住在嵩山龍潭十幾年。三十四歲那年,元好問曾和雷希顏陪馮璧游嵩山前龍母潭,馮璧還為龍潭寺南的窪尊命名。
⑶半山亭:在內鄉縣一百二十里湯河半山間,是元好問常常和朋友們飲酒賦詩的地方。
⑸淅(xī)江:水名,源出河南省盧氏縣,向南流經內鄉、淅川二顯間,匯丹江入漢江。
⑹冰壺:本為容冰之玉壺,此處借指天光水色,天下水,水底天,清潔晶瑩,宛如冰壺。
⑺雲錦:朝霞。
⑻紅塵:鬧市的飛塵,形容繁華。佛家謂人世間為紅塵,是爭名奪利之所。白日:喻指名利。
⑼山中太古熙熙:指山中與塵世隔絕,民風古樸淳厚,和樂安詳。熙熙,和樂的樣子。
⑽外人:指山中以外的人。
⑾“桃花”二句:化用晉陶淵明《桃花源記》:“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澳行,忘路之遠近。忽逄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耕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昨天晚上在半山亭下飲酒,大醉而歸,今天酒醒了,想起在嵩山窪尊的老朋友馮璧,如果他在,又該題詠詩詞了吧!淅江的山水如冰壺般高潔晶瑩,兩岸的花樹爛漫得如同朝霞。
世俗紛擾,爭名奪利,而山中卻像太古時一樣和平安樂。外人從紛擾的塵世中來,對山中的情形該迷惑不解。這裡的風光美景就像是桃花源武陵溪里一樣。
創作背景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寫給友人的詞。上片寫游跡。首二句敘說縱情遊覽的樂趣及逸興豪情:在半山亭上飲酒,窪尊石畔吟詩。“放船”以下三句,交待泛舟,描摹出天水相映,雲樹高低的澄明幽美境界。尊石畔吟詩,並放舟於浩淼淅江之上,瀟灑自得。尾句是一幅巧對:“冰壺天上下,雲錦樹高低”,狀寫了寺山半山亭雄奇清幽的特色。既寫這裡藍天如洗、上下空明、玲瓏剔透的清幽,又寫雲樹環合、繁花滿眼的嬌妍。用語和諧優美,清新自然,與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相伯仲,而意境的開闊,想像的高奇,卻有過之。淅江的美景令詞人迷醉其中,樂而忘返是自然的。
下片換頭,以紅塵的雜擾和山中的和樂對比,寫出了詞人無心仕宦,渴望固守桃源的心情。看紅塵,世俗纏繞,人人都在爭名奪利,而山中卻有著原始的和平和安樂。“外人初到”應該是指從紅塵中,從紛擾的世事中來的人,一開始不習慣,不接受山中和樂這個事實,對古樸安樂的狀態迷惑不解。詞人對武陵溪情有獨鐘,而此處的美景,就仿佛是桃花林里一般。詞人以此來比喻內鄉景致,同時也用來申明自己所嚮往的理想歸宿。
內鄉是一個山城,這裡與世隔絕,樹木蓊鬱,空氣新鮮,民風淳厚,和京都洛陽等大城市相比,自然是像世外桃源一般。全詞以豪放的情懷,灑脫的筆觸,表達了詞人清淡的心境,以及在心境中滋生的對功名的淡漠,和對世外桃源般隱居所的深情和嚮往。上片寫景,淋漓曉暢。下片用紅塵和山中對比,抒情真摯,最後以“桃花流水”作結,空靈迷離,遐想不已!
名家點評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家落馥香:“全詞以豪放的情懷,灑脫的筆觸,表達了自己清澹的心境,及在此心境中滋生的對功名的淡漠,對世外桃源般隱居處所的深情和嚮往。”(《元好問詞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