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朐紫金石

臨朐紫金石,產于山東省臨朐縣冶源鎮三陽山、二郎廟及石家河一帶山嶺的土中。該石質地緻密嫩滑,溫潤如玉,色澤端莊,紋理繚繞,聲音清脆。因石呈紫色間有不規則的金黃色紋理,故名紫金石。古代臨朐縣隸屬青州府,故也稱青州紫金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朐紫金石
  • 產於:山東省臨朐縣冶源鎮三陽山
  • 特點:溫潤如玉,色澤端莊
  • 硬度:3.5~4.5
特點,形成,古書中的記載,

特點

臨朐紫金石屬鈣質岩,硬度為3.5~4.5,磨光面顯油脂光澤;色澤映紫,呈紫、褐紫、灰紫、醬紫等變化,嵌有淺黃、淺綠、綠黃、金黃、暈紅等色帶與色團;紋理大多清晰,少數朦朧,有豆綠色圓眼,含瞳子、暈三、五層,有些部位映日泛銀星。
臨朐紫金石色紫紋黃,對比明顯,易形成各類圖案,可磨製成觀賞石以及製作硯台和其他工藝品。紫金石硯手試如膏,泛墨如油。唐朝時曾"競取為硯",至宋朝初年,石源瀕於匱乏,其後漸不見面世,近年又重新發現。臨朐紫金石古以制硯而聞名,現在主要以觀賞為主。

形成

紫金石形成於距今約4.5~5億年的早古時代,屬淺海一一陸台潮坪相沉積岩。岩性是泥質白雲質粉晶灰岩。主要礦物成分是方解石,含量為90%左右,另有鐵、錳等不透明礦物及白雲石和泥質物。賦存於寒武系炒米店組中部的落層至中厚層深灰色泥雲質條紋、條帶灰岩,以及紫紅色竹葉狀灰岩和藻凝塊灰岩韻律層中。含礦層厚1~2m,記憶體的紫金石多呈透鏡狀或扁豆狀,單體一般厚5~20cm。
紫金石是在巨厚的沉積碳酸鹽岩系形成過程中,於沉積間斷之後和大規模海侵之前形成的。在海退階段的陸台地段,以接受陸源為主的微細沉積物,因氣候等原因泥狀沉積物產生龜裂,繼而的再沉積則填於龜裂縫隙中,然後又接受海侵後的連續沉積。由於先後沉積的物質中,鐵、錳等含量的不同和化學反應的差異,使紫金石的紫色調石基和黃褐色不規則條紋,整體上呈龜背狀和其他形狀。

古書中的記載

宋·唐詢《硯錄》:"嘗聞青州紫金石。余知青州,至即訪紫金石所出。於州南二十里臨朐界,掘土仗余及得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