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感染性疾病書籍,對於治療感染性疾病有很大幫助,
基本介紹
- 書名:臨床感染性疾病診斷學
- 裝幀:精裝
- 開本:32開
- 類型:醫學
感染性疾病簡介,感染性疾病種類,感染性疾病診療操作技術規範,
感染性疾病簡介
感染性疾病是由於病人在治病期間,由於體質和抵抗病菌能力較差,而被感染其它疾病。像剛做過手術的人,不注意對刀口消毒和保護,容易被感染而不易癒合。還有的病人由於動了大手術,在癒合期間,引起肺炎,這叫感染性肺炎。像白求恩就是因為手上的刀口被細菌感染而不治身亡的。
自有人類以來,就有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又稱“傳染病”,古稱“瘟疫”。歷史上有幾次瘟疫大流行,改變了人類的歷史文明。十四世紀蒙古帝國的興起,驍勇善戰的騎兵把鼠疫傳播至歐洲,造成歐洲中世紀的黑死病,流行四五百年之久,許多城市因為腺鼠疫流行而荒蕪。
西元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開啟海權時代,也宣告傳染病全球大流行的開始,神勇的西班牙艦隊,率領八百精兵輕易摧毀數萬人的阿茲特克帝國,原因何在?據考證,水手們帶來歐洲大陸的傳染病,在當地造成瘟疫大流行是主要的原因。十八世紀霍亂大流行,在短短十五年的時間內,霍亂環遊世界一周,原本是印度與孟加拉當地的地方性傳染病,為何造成世界大流行?引起歐洲學者廣泛研究:堅信瘴氣說(無生源說)的學者,相信污水會帶來霍亂,於是研發新式的下水道,改善當時都市的環境衛生,結果使用新式下水道的都市都沒有霍亂的流行;堅信生源說的學者,用科學實驗證明污水不會致病,後來巴士德更進一步成功分離出霍亂弧菌,證明是污水中的微生物造成霍亂。
雖然以科學的角度來看,生源說是對的,但是環境衛生的改善確實能夠阻止霍亂的流行。於是這兩派學者持續努力,發展為後來的公共衛生學和微生物學,大幅降低人類因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對於二十世紀人類平均余命的延長,兩派學者皆有其重大貢獻。微生物學家分離出成千上萬種病原,根據病原的生活史研發新藥加以對抗,解開古代瘟疫的神秘面紗;公共衛生學家在世界各地推動預防醫學,藉著疫苗與抗生素增加族群的免疫力。今日的兒童已經不再懼怕白喉、破傷風、百日咳、小兒麻痹、麻疹等疾病。
以感染性疾病演變的歷史來看,人類發明疫苗與抗生素對抗傳染病是近代發生的事。對於三十億年前就存在於地球上的微生物來說,擁有數百萬年短暫歷史的人類,只不過是不速之客。人類與微生物之間,存在著微妙的關係:當陌生的微生物入侵人體,兩者的關係是敵對的,人體的免疫系統會想盡辦法消滅來犯的敵人,這種微生物稱為“致病微生物”。
經過長年的演化之後,微生物逐漸找到與人類的共存之道,致病能力逐漸降低,成為兒童疾病的常客,甚至最後成為“共生微生物”。因此歷史上的大瘟疫,都與民族之間的貿易交流或交戰有關,在中國、歐洲、印度、中東四大古文明中,南方民族因氣候濕熱,感染性疾病盛行,為傳染病的大鎔爐,造成北方民族入侵最大的障礙。然而數百年來,隨著世界性戰爭與資本主義全球化的發展,目前這種區域性差異在國際化都市已經消失。地方性傳染病仍然在許多未開發的地區盛行,偶爾會傳出大流行。
感染性疾病種類
當致病微生物引起炎症或器官功能障礙的症狀時,就稱為感染性疾病。病原在體內繁殖,或者是因為病原產生的毒素引起宿主中毒、都是由感染造成的。很多感染,臨床上不會有症狀或者症狀十分輕微,但是感染性疾病最後的結局不外有下列四種:(一)感染終止,致病微生物被消滅。
(二)慢性感染,致病微生物持續引起慢性炎症。
(三)帶原狀態,致病微生物對宿主無害,存在宿主體內,可傳染給其他宿主。
(四)潛伏狀態,致病微生物暫時對宿主無害,等待機會,伺機而動。
對抗感染性疾病的方法積極方面,對於健康的個體,藉著運動、充足的營養、規律的作息、與疫苗增強個人和群體免疫力;消極方面,對於已經被感染的個體,藉著抗生素、干擾素、和抗病毒藥物,可以有效阻止病原繼續擴散、甚至根治傳染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診療操作技術規範
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氣管-支氣管炎、社區獲得性肺炎、葡萄球菌肺炎、病毒性肺炎、肺炎支原體肺炎、衣原體肺炎、軍團菌肺炎、肺炎球菌肺炎、克雷伯桿菌肺炎綠膿桿菌肺炎、流感嗜血桿菌肺炎、肺奴卡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