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川大崗珠山

臨川大崗珠山

株山,又稱為楮山,位於臨川豐城南昌、進賢四市、區、縣交界處,因其遍山生滿楮樹而出名。主峰三角山海拔600餘米,位於撫州市臨川區大崗鎮境內,距省會城市南昌僅五十餘公里。株山方圓數百平方華里,山中景色優美,四季如春,氣候宜人。山間奇峰嵯峨,崢嶸競秀,怪石造化,形狀萬千,似人似物,栩栩如生,各種花草樹木,鬱鬱蔥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川大崗珠山
  • 別稱:楮山
  • 地點:撫州市臨川區大崗鎮株山村委會
  • 氣候:四季如春,氣候宜人
地理位置,歷史傳說,旅遊資源,桃花岩,燕子古岩,雷公泉,龍澤坑,棋盤石,

地理位置

株山,又稱為楮山,位於臨川、豐城、南昌、進賢四市、區、縣交界處,因其遍山生滿楮樹而出名。主峰三角山海拔600餘米,位於撫州市臨川區大崗鎮境內,距省會城市南昌僅五十餘公里。株山方圓數百平方華里,山中景色優美,四季如春,氣候宜人。山間奇峰嵯峨,崢嶸競秀,怪石造化,形狀萬千,似人似物,栩栩如生,各種花草樹木,鬱鬱蔥蔥。山中野豬豹子蟒蛇、小天鵝、貓頭鷹、野鹿等飛禽走獸不時出現林間,甚至多次出現游山虎的足跡。解放初期,大崗鎮株山村委會余家村民小組(原臨川縣大崗公社株山余家村)村民還曾在此用土炮炸死兩隻猛虎,飽餐了一頓虎肉,近年來,亦多次發生家畜被害,現場發現老虎足印的事件。遊人來到此地,一個個流連忘返。據清代編撰的《臨川縣誌》云:山雄偉峭拔,多奇花異木,東漢高士徐孺子嘗結廬於此,漢方士丘(浮丘公)、王(子喬)、郭(尋虎)在山頂建“集賢觀”、作煉丹修道之所,唐開元間僧釋法玄在此建“集賢寺”,是為本縣禪宗之始,以後歷經宋元明各代,寺凡三毀三建

歷史傳說


在這裡,曾留下了許多文人墨客名公巨卿的足跡,著名的大書法家王羲之、顏真卿等在臨川任地方長官時均曾至此遊歷,宋時晏殊、王安石等鄉人也曾慕名至此,登臨攬勝,並留下了許多名辭佳句。據聞清帝乾隆第五次下江南之時,也曾微服至此遊歷,龍顏大悅,敕令擴建“集賢寺”為“株山古寺”,並親題青石鎦金匾額(可惜在以後的戰火中被毀)。清雍正時進士袁守定曾登株山遊歷,並留下了《楮山》詩句:
仲春宿雨霽,理策出蓬戶。逐曠意方賒,距陸日亭午。
陵緬越山崦,洄沒遵水滸。枯崖峭可攀,哀壑下難俯。
土門及半空,石磴乃太古。登頓客情驚,嶇險我志樹。^
羽草亂空蹊,寒煙戀深嶼。岫雲既相拓,松風亦可睹。
眾鳥欣查冥,群木迎晴煦。遙碧恣延覽,積氣供含吐。
矯跡萬山巔,余清入心府。嗣後,株山更是聞名遐爾,吸引了千千萬萬的登臨攬勝者。

旅遊資源


在這裡有許多著名的旅遊勝地,如桃花古岩、燕子古岩、水簾洞、雷公泉、雞蜈相鬥嶺、九龍蟠珠嶺、七嶺崗(又名集賢峰)、徐孺子讀書台、胡國安洗墨池、龍澤坑、棋盤石等,流傳著許多動人的故事,

桃花岩

位於株山東北部山間,系一天然石洞,深五米、寬十四米、高四米左右,形狀似船,洞內可納百人。岩頂有一線清泉下滴,水質清涼,長年不絕,洞外有十餘株桃樹,據說初時曾為徐孺子所植,“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每年到了四、五月雨季,洞外的桃花杜鵑花及其他各種奇花異草,爭相開放,爭奇鬥豔,岩頂水勢也陡然大增,形成一道天然水簾,正好遮住岩洞入口處,遊人到此,活象走進了吳承恩筆下的花果山水簾洞。據考證徐孺子祖父徐宣言,為避戰禍,攜家從浙江龍游縣遷到今株山腳下的豐城市白土鄉隱溪村,清道光年間《豐城縣誌》也註明了徐孺子世居楮(株)山之麓,相傳徐孺子年青時曾在此修台讀書。後來徐孺子成為天下聞名的高士,王勃《滕王閣序》曾有詩: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稱道他的品節高尚,深為當時豫章太守陳蕃(後貴為太尉)所敬重,史載“陳蕃在(豫章)郡不接客,唯稚來特設一榻,去則懸之”。據說孺子死後即安葬於岩旁,徐孺子的祖墳也在楮山。可見株山的確是風水之地,方能孕育出孺子這樣的高士、人傑。“岩洞不逢栽客,荒台空吊讀書人。”如今,荒台依舊,孺子無處覓。民國初年,曾有一和尚長住於此,如今走近岩洞,尚可看到一個草廬,是現時一個道士將舊廬重新修葺後作為修真的場所。又稱在此居住的道士言,此處夜半經常有桃花仙子不此唱歌.

燕子古岩

據說位於山中的一塊峭壁的岩石中央的一天然石洞,因其洞峭不可攀,洞內有什麼東西,一直無人進去考察過,唯有燕子能飛上去一探究竟,所以便將這洞叫做燕子古岩。

雷公泉

位於株山主峰三角山下面約十米處,株山廟所有僧眾及善男信女飲用及生活用水都來自於此,她象一塊鑲嵌于山體中的巨大岩石,石頭中間有一個洞,一股清泉從洞中流出長年不絕,洞下有一池,水位長年不變。奇怪的是,每年農曆八月初一,株山廟會時,來自四縣八鄉的善男信女達數千人之多,飲用及生活用水全依賴於此,可是水位卻未見絲毫下降,而平時即使在雨季,罕有人來的時候,水也不會溢出。說起雷公泉,還有一個動人的民間故事,傳說晉時方士丘(浮丘公)、王(子喬)、郭(尋虎)在山頂建“集賢觀”之初,三角山“集賢觀”周圍兩華里之內都沒有水源,觀內道徒煉丹、喝水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而這時候,國家動盪不安,連年戰亂,因株山離南昌很近(120華里),很多散兵游勇四處騷擾百姓,百姓流離失所,很多人逃到山上,疾疫橫行,王、丘、郭三道為了拯救百姓,拚命地施丹、施粥,可是由於取水困難,很多人還是含恨離世。天上的千里眼、順風耳將此事報告給玉帝,玉帝念其修道心誠,派雷公為其劈山施水。剎時間,狂風大作,雷電交加,只聽得一聲驚雷之後,天空飛來一塊巨石朝觀下的岩壁猛撞,剎時在岩壁上開出一個洞口,洞下被巨石砸出一個大坑,一股清泉從洞口噴射而出,在洞下大坑內形成一個小水潭,說也怪,人一喝這水,有病的病癒,無病的精神倍增,大家都說這是上天賜給的神泉,就叫雷公泉吧。而巨石呢也留在神泉旁邊,不知什麼時候,某書法家上山遊玩時在上面寫了“雷公泉”,被人鑿在石壁上。可惜在1994年,株山廟重新開放時,豐城市淘沙鎮某村一夥地痞為了瓜分廟宇經濟遭到拒絕,野蠻地將巨石推到山澗中,給遊人平添了幾許遺憾

龍澤坑

為株山群峰中一個大山谷,傳說中曾有神龍經常來此戲水,所以株山也被稱為龍澤山。據說株山本為龍脈之地,會出真龍天子,古代帝王為了江山萬代相傳,經常讓人夜觀天象、望雲氣,看哪裡會有真龍天子誕生,好去破壞。有一天,觀天象、望雲氣的人告訴他江西豫章之南有帝星出現,雲成五彩,可能有新的帝王將誕生,皇帝一聽,可慌了,馬上派人跟著風水學家去找龍脈發源地,結果就找到株山。風水學家來到山下,發現株山山形如一條蜿蜒巨龍,龍腹已經高高隆起,看樣子,新龍馬上就要誕生了,而這時山腳下一個農婦正好懷孕了,說來也怪,這農婦懷孕不到一個月,肚子卻大得象要生產了。這一天清晨,小孩在娘肚內說話了:“娘,我是帝星下凡,再過三天就要出來了,可是當今皇帝知道了,已經派了大兵來殺我們母子,現在大兵已過了南昌城,你趕快逃到龍澤坑,跳到水裡,到時我會有超常的力量打敗追兵並保護好你,另外你抓好一團泥巴,如追兵快追上你時,你就扔一小團泥巴,它馬上就會變成一座小山,擋住追兵。”
農婦按照小孩的話出門了,由於她肚內帶著小孩,加上又驚又怕,走了不遠就快讓追兵趕上,她按照小孩的話扔出一個小泥團,說來還真怪,小泥團一落地馬上就變成一座小山,一下子就將追兵隔得老遠,農婦慢慢騰騰地往山上逃著,邊走邊扔泥團,眼看著龍澤坑就要到了,這時,一夥追兵又逼近過來,農婦一慌張,一把泥團突然扔到自己前面,一座小山擋在自己前面,農婦已經筋疲力盡,再也無力越過這座小山,就這樣她們母子雙方被殺,
“龍種”就這樣夭折了。風水學家看株山脈氣說這裡還要出“真龍”,必須攔腰鏟斷龍脈,方可保無虞。於是士兵們一起動手,在株山中部鏟了一個大缺口,一股脈氣直衝上天,大家都說,株山這樣被破壞了龍脈,再也出不了天子。後來許遜真人曾來此覓修煉之所,連稱可惜,留連幾日,最後還是離開株山,選擇了西山作為修真之所。但據傳說,株山龍脈雖斷,出不了天子,可是皇帝留了一手,讓她這兒能夠出文臣武將,為其所用。元代大文學家揭傒斯、明代著名的愛國將領鄧子龍均出生於株山腳下。另外,據考證,株山周圍,如臨川大崗、桐源,豐城杜市、白土、袁渡、陶沙,進賢李渡文港等地卻是出了很多名人,光明、清時進士就有數十人之多,不能不說是株山山水養人。

棋盤石


^在株山廟門前側有塊大石頭,上面有模糊不清棋盤,相傳浮丘、王、郭三人在株山經常兩人對奕一人評判。後來三人得道成仙,棋盤石也就保留到現在。據說原來,廟門兩側有副對聯:“棋局舊常新,問山中樵夫,有誰觀此中勝負;桃岩流不盡,看峰頭仙跡,今我想自在修行。”
如今棋盤依舊在,只不過對聯卻毀於文革之中,惜哉!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株山作為“風水寶地”,應該儘快被開發並得到大力宣傳。但由於她地處偏僻,交通不便,臨川知道株山的人反而不多,只在市委統戰部編輯的《贛東名寺》中將株山簡要介紹了一下,在當今編輯的《臨川縣誌》上看不到很多關於株山的描述,而《豐城縣誌》中介紹株山時讓人很容易誤解為株山歸屬豐城。其實論歸屬,株山大部分山地面積及很多著名景點均在臨川境內,所以論開發旅遊,應該是以臨川為主。撫州市委、市政府已經決定開發株山,目前,在省政府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已經開通了一條由南昌縣經進賢直通株山腳下大崗鎮的公路,自省會南昌上株山旅遊僅有不到一個小時的路程,相信株山必將迎來一個燦爛美好的明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