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世界地質公園

臨夏世界地質公園

臨夏世界地質公園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境內,地跨黃土高原乾旱區、青藏高原高寒陰濕區兩大自然區,公園占地面積2120平方千米。是以白堊紀恐龍足印和晚新生代古動物群為突出代表,以晚新生代地層、北方丹霞地貌和黃河三峽景觀為重要補充,並融合當地特色少數民族文化,集地質、生態、文化為一體的綜合型地質公園。公園內有地質遺蹟79處,人文景觀30餘處,其中列入世界文化遺產1處,具有世界級科學價值的遺蹟點5處,國家5A級景區1處。公園內珍奇而獨特的地質遺蹟,多樣而豐富的人文景觀,古樸而濃郁的民族風情,優美而壯麗的自然風光,是集科學考察、科普教育、休閒娛樂、領悟多民族文化為一體的綜合性地質公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夏世界地質公園
  • 外文名:Linxia Global Geopark
  • 地理位置:中國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型氣候
  • 開放時間:全天候
  • 景點級別:世界地質公園
  • 門票價格:免費開放
  • 占地面積:2120 km
  • 著名景點:臨夏地質公園博物館 八坊十三巷 松鳴岩 炳靈寺石窟 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 樺林古動物化石埋藏原址館 齊家文化博物館 百里牡丹長廊 炳靈丹霞 劉家峽恐龍足跡化石群 萬獸谷
發展歷史,地理環境,主要景點,旅遊信息,

發展歷史

2019年12月,臨夏州正式啟動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十一批世界地質公園;
2020年1月,臨夏地質公園被確定為2021年度中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送的世界地質公園申報單位;
2021年3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地質公園新申請候選地;
2023年6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評估專家對臨夏地質公園進行為期5天的現場實地評估;
2023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理事會通過了臨夏世界地質公園提名認可;
2024年3月,在法國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行局第219次會議上,臨夏地質公園成功躋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

地理環境

臨夏世界地質公園跨我國西北黃土高原乾旱區、青藏高原高寒陰濕區兩大自然區,具有其獨特的地質豐富性,既有乾旱的少雨的環境,也有茂密的森林,可以看到潺潺的流水,也可以看到溝壑縱深的黃土地貌,不僅有雄偉的山峰,美麗的丹霞,還有冰川的遺蹟和眾多奇特的自然景觀。地質區域處於祁連山與秦嶺兩個褶皺(秦祁地軸)臨夏-臨洮盆地,南跨秦嶺褶皺帶,北依祁連褶皺帶。州內海拔高低懸殊,地形複雜,高峰聳列,河谷縱橫,地勢高而切割深邃,屬高原淺山丘陵。地勢呈西南部高、東北部低的傾斜盆地狀,平均海拔2000m,最低點是黃河與湟水交匯處1563m,最高點是達里加山峰4636m,相對高差3073m,農耕活動多在1580~2500m之間。公園內主要地貌有低山丘陵、中高山和盆地三類。山地、丘陵占絕大部分,海拔1900~2500m之間,占總土地面積的90%,低山丘陵在州內分布廣泛,從北部湟水沿岸至西南部積石山、太子山之間,梁溝相通,連綿不斷。石質中高山地分布於州西南邊界、東北部局部地段,海拔3000~4636m之間,高寒陰濕。公園中部還有黃河、湟水、洮河、大夏河、廣通河、三岔河等河流域兩岸的階地。從永靖出土的恐龍化石,到和政等地出土的鏟齒象、和政羊、三趾馬等古生物化石,時間跨度近2億年,從1億多年前的白堊紀,到6千多萬年的第三紀,再到200多萬年前的第四紀,各個地質歷史時期,臨夏總有出土的古生物遺蹟與其相對應。臨夏世界地質公園不僅在旅遊上能讓人們領略這裡旖旎的自然風光,讓遊人驚嘆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時也能為科學研究提供諸多的研究素材,尤其是第四紀地質記錄的研究,在這裡可以集中在黃土磁化率、冰川等領域上,從而為過去全球變化提供更好的科學依據。
地形與地貌
臨夏世界地質公園跨越中國西部的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兩大自然區,大地構造位置處於祁連山與秦嶺造山帶間的臨夏盆地,南跨秦嶺褶皺帶,北依祁連褶皺帶。世界地質公園地勢呈西南部高、東北部低的傾斜盆地狀,平均海拔2000米。世界地質公園的地貌以中高山、丘陵、盆地為主,山間盆地主要為黃河及其支流侵蝕而成。
水文與氣候
臨夏世界地質公園位於黃河流域上游,水資源豐富。境內有大小河流30多條,黃河一級支流有大夏河、洮河和湟水,二級支流有牛津河、廣通河、三岔河等。黃河自地質公園西北進入,在公園穿過了炳靈峽、劉家峽、鹽鍋峽等峽谷後,由東北流出。臨夏世界地質公園氣候以溫涼為主,降水南多北少,具有夏涼冬冷、夏短冬長的大陸季風氣候和高原氣候特色。
生物多樣性
臨夏世界地質公園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生態價值巨大。世界地質公園大部分地方覆蓋著風積黃土,受西南部高山高寒濕潤氣候和東北部黃土高原乾旱半乾旱氣候因素的影響,自然植被分布有很大差異,地帶性十分突出,可分為乾草原植被、闊葉落葉林植被、針闊葉混交林植被、針葉林植被和高山、亞高山灌叢草甸植被。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構造,孕育了豐富多彩的動植物群,公園內分布有野生維管束植物1021種,其中野生木本藥用植物43種,草本藥用植物162種,野生動物1140種,如鷹、隼、藍馬雞等,水生魚類10多種。
歷史與文化
世界地質公園所在地臨夏回族自治州是中國兩個回族自治州之一,也是甘肅省兩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之一,有回、漢、東鄉、保全、撒拉等42個民族,其中,東鄉族和保全族是以臨夏為主要聚居區的甘肅特有少數民族。以回族、東鄉族、保全族等為代表的少數民族,形成了公園內絢爛多姿的特色民族民俗文化。同時,臨夏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居住於黃河沿岸,為羌戎之地。這裡是我國新石器文化最集中、考古發掘最多的地區之一,馬家窯文化、半山文化、齊家文化等文化遺產享譽世界,這裡曾出土了中國的“彩陶王”,被譽為“中國彩陶之鄉”,公園內的齊家文化在探源華夏文明、探源商貿流通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裡曾是古絲綢之路南道要衝、唐蕃古道重鎮、茶馬互市中心,素有“西部旱碼頭”的美譽。
地層與岩性
世界地質公園範圍除零星出露有古元古代馬銜山岩群(P_t1M)、古生代奧陶紀霧宿山群(O_w)、晚三疊世南營兒組(T_3n)地層外,在世界地質公園北邊出露的早白堊世河口群(K_1H),賦存有豐富的足印化石,由一套河湖相的紫紅色砂礫岩組成,該地層在炳靈寺周邊被切割形成了丹霞地貌;古近紀(E)和新近紀(N)地層主要分布在世界地質公園中偏南部,這套地層沉積連續且厚度大,是和政古動物化石群的重要產出地層,岩性主要為紫紅色、褐黃色砂礫岩、泥岩等。第四紀(Q)地層在世界地質公園廣泛分布,地層分層標誌明顯,沉積類型複雜,古生物化石豐富,橫向變化明顯。
地質構造
臨夏世界地質公園位於臨夏盆地,公園內的地質構造相對簡單。臨夏盆地是一個以雷積山深大斷裂、秦嶺北深大斷裂和祁連山東延余脈馬銜山圍成的一個具有山前坳陷性質的盆地。臨夏盆地西南部由於受積石山斷裂和西秦嶺北緣斷裂的控制和影響,自大約800萬年前開始由西向東向盆地內部擴展,形成一個北北西向的不對稱背斜構造,背斜東翼發育生長地層和生長不整合,記錄了青藏高原向北東方向的擴展過程。
黃河穿越了臨夏世界地質公園,在公園內形成了由炳靈峽、劉家峽及鹽鍋峽組成的黃河三峽。分布於黃河兩岸的白堊系砂礫岩經長期的侵蝕切割,形成了造型各異、地貌類型齊全的丹霞地貌。主要分布於公園北部的黃河兩岸,代表性遺蹟點有24處。丹霞地貌的構成物質地層屬下白堊系河口群,岩性為紫紅色厚層砂礫岩、礫岩夾砂岩,產狀近水平——緩傾斜,無蓋層。經水流切割、溶蝕、侵蝕和重力崩塌、風化剝蝕等綜合作用下形成奇峰峭壁式的丹霞地貌。這裡的地貌極具北方丹霞特色,隘谷、巷谷、赤壁陡崖、峰叢、方山、石柱、殘丘等丹霞發育的各個階段的單體地貌景觀豐富而典型,對豐富我國丹霞地貌類型研究內涵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意義。
地質遺蹟
臨夏世界地質公園主要地質遺蹟類型為丹霞地貌,黃河兩岸河口群紅色砂礫岩和晚新生代地層在長期的外力地質作用下,形成了丹崖陡壁、峰叢林立的丹霞景觀,加之炳靈湖(劉家峽水庫)抬升了該處黃河水位、澄清了河水,形成了水繞丹霞的景象,赤壁丹崖與清澈湖水交相輝映,極具觀賞性。還有地層剖面、重要化石點、花崗岩地貌、黃土地貌、峽谷地貌、水體地貌、地質構造遺蹟、地質災害遺蹟等總計13種地質地貌類型79處地質遺蹟點。同時,世界地質公園還擁有34處生物、歷史、文化等獨特而豐富的自然遺蹟與景觀。

主要景點

1.臨夏世界地質公園博物館
臨夏世界地質公園博物館位於臨夏世界地質公園中部的臨夏市南濱河東路,總建築面積3500平方米,布展面積3380平方米,由6個不同主題的展廳組成,分別介紹了地質公園的基本概念、地球的科普知識、臨夏世界地質公園的地質遺蹟、自然生態、動植物資源、文化資源及地質公園的發展歷程等。館內設定數字電子沙盤、大型LED屏、沉浸式體驗區、AR互動查詢屏、兒童科普體驗區等多種體驗形式。作為臨夏世界地質公園博物館群的主館,博物館不僅發揮著科普教育、促進地質公園建設發展的功能,也是臨夏世界地質公園的重要展示視窗。
2.炳靈寺世界文化遺產旅遊區(AAAAA)
炳靈寺世界文化遺產旅遊區,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是古生物的伊甸園、大禹治水的源頭。旅遊區總面積150平方公里,由炳靈寺石窟、炳靈石林、炳靈湖三大區域組成;炳靈寺石窟與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並稱“甘肅三大石窟”;炳靈石林景區中的丹霞面積達23平方公里,區內千峰聳立、形態各異,是一處典型近水丹霞地貌景觀。炳靈寺石窟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遺產。
3.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AAAA)
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是以收藏、展示晚新生代古哺乳動物化石為主的專題性博物館,分為一、二、三號館三個獨立建築,館藏各類化石標本3萬多件,分三綱8目150多個屬種。其中一級品43件、二級品176件、三級品804件,分屬新生代晚期的4個不同哺乳動物群:距今2700萬年的巨犀動物群、距今1550—1230萬年的鏟齒象動物群、距今1150—500萬年的三趾馬動物群和距今255—216萬年的真馬動物群。2021年9月,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被世界紀錄認證機構(WRCA)認證為“世界上鏟齒象頭骨化石最多的博物館”。
4.萬獸谷(樺林古動物化石埋藏原址博物館)(AAAA)
臨夏世界地質公園萬獸谷景區位於被譽為“隴上綠色明珠”“古動物化石之鄉”“古生物的伊甸園”等諸多美譽的和政縣。景區占地面積約6.6平方公里,由樺林古動物化石埋藏原址博物館、地質剖面和國家地質公園主碑廣場3個主要景點組成,是探秘、研學、休閒、旅遊的首選之地。樺林古動物化石埋藏原址博物館建築面積近1萬平方米,螺旋狀造型凸顯“生命迴響”主題,由展廳、超大型LED屏、原始埋藏區、三趾馬動物群展區、采洞探秘光影沉浸式體驗區、青少年科普活動區、標本儲藏區等組成,全方位展示了古動物化石原始埋藏狀態和採掘過程。
5.八坊十三巷(AAAA)
八坊是歷史上對臨夏城外南關一帶回族聚居區的泛稱。隨著歷史的變遷,八坊的肌理格局被完整地保存下來,形成橫向6條、縱向7條的13條巷子,八坊十三巷由此得名。八坊十三巷占地0.41平方公里,較完整地保存著30院四合院和109座古民居,居住著包括回、漢、東鄉族等18個民族的民眾。多年來,這裡的各族人民在長期的集市貿易中奠定了民族團結的牢實根基。
6.劉家峽恐龍足跡化石群(AAAA)
劉家峽恐龍足印化石群於1999年8月被甘肅省地質專家首次發現,2001年12月被原國土資源部批准命名為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該區域內的主要地質遺蹟為成群的早白堊紀恐龍足跡化石群。截至目前,景區內共發現足跡點10個,人工揭露4個,揭露面積為2800平方米,共有11類150組1831個足跡。其足跡化石產出層位之多、清晰度之好、分異度之高,為世界罕見。足跡群以獸腳類恐龍、蜥腳類恐龍、鳥腳類恐龍、翼龍和鳥類足跡最具代表性,是中國最重要的足跡化石之一。在同一地點出現如此多樣的植食類和肉食類恐龍足跡,在國內外實屬獨一無二。更為奇特的是,與恐龍足跡共生的還有翼龍類和龜鱉類足跡,其中保存於1號點保護館內的翼龍類足跡包含24枚連續的、長5米的前後足跡,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好和最長的翼龍類足跡。
7.中國馬家窯彩陶博物館(臨夏州博物館)(AAA)
中國馬家窯彩陶博物館(臨夏州博物館)屬綜合性國家二級地誌博物館,占地面積13200平方米,建築面積8687平方米,展廳面積3034平方米現有各類館藏藏品25145件(套),其中陶器10290件、玉器851件、石器1144件、銅器743件、金銀器152件、海洋化石225件、書畫337件、花兒史料5328、雜類6075件。一級文物66件、二級文物348件、三級文物2839件、一般文物9818件。
8.齊家文化博物館(AAA)
齊家文化距今約4300年—3500年,因1924年由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首次在甘肅省廣河縣齊家坪發現而得名。齊家文化是中國最早的青銅時代文化,也是華夏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齊家文化博物館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家以齊家文化命名的專題博物館,館內共有“發現齊家”“走進齊家”“精彩齊家”“輝煌齊家”4個展廳,分別陳列著齊家文化陶器、玉器、銅器、骨器、石器等不同等級的文物480餘件。在輔助展覽中,製作和復原了齊家坪、武威皇娘娘台、臨潭磨溝、青海民和喇家等齊家文化場景12處,從齊家文化的發現與研究、齊家文化的生業形態、齊家文化的手工業、齊家文化的聚落與社會和東西方文化交流5個方面較為全面地反映了齊家文化時期的社會形態。

旅遊信息

臨夏世界地質公園交通便利,太子山旅遊大通道和環劉家峽水庫旅遊大通道沿線景點星羅棋布,是臨夏世界地質公園的旅遊黃金路線。已建成烏瑪高速、安臨高速、雙達高速、臨大高速,在建蘭永臨高速、永積高速、永井高速、臨康和高速,聯通周邊蘭州、海東、甘南、定西等地。蘭合鐵路將於2026年建成,臨夏機場即將建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