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臨境》是古代軍事著作《
六韜》里記載的一篇文章,記錄在“虎韜篇”——主要是論戰爭環境以及武器與布陣。本篇論述了兩軍對陣中,疲憊、襲擾和擊敗敵人的作戰方法。首先論述在兩軍勢均力敵的情況下,要攻擊敵人並取得勝利,必須做到:將部隊分為前、中、後三軍,先令前軍修築工事,完善守備;後軍多積糧的,隱蔽意圖;中軍“擊其不意,攻其不備”,即可取勝。接著進一步論述敵軍對我上述戰法己有防備的情況下,要取得勝利,必須不斷地疲憊、騷擾敵軍,派出小部隊,不停地挑戰,讓老弱士卒
曳柴楊塵,迷惑敵人。敵軍將帥必然疲勞,士卒必定驚慌不安。這時再令部隊進行突襲,“或襲其內,或擊其外,三軍疾戰,敵人必敗”。
《
六韜》又稱《太公六韜》、《
太公兵法》、《
素書》,舊題周初太公望(即
呂尚、
姜子牙)所著,普遍認為是後人依託,作者已不可考。現在一般認為此書成於戰國時代。全書以太公與文王、武王對話的方式編成。 《
六韜》是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對後代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影響,被譽為是兵家權謀類的始祖。
作品賞析
譯文
武王問太公說:“我軍與敵人在國境線上相互對峙。敵人可以前來攻我,我也可以前去攻敵,雙方的陣勢都很堅固,誰也不敢率先採取行動。我想前去襲擊敵人,但又擔心敵人前來襲擊我軍,應該怎么辦?”
太公答道:“在這種情況下,就把我軍分為前、中、後三部。令我前軍深挖溝塹,高築壁壘,不要出戰。布列雄旗,敲擊
鼙鼓,作好守衛準備;令我後軍多積糧食,不要讓敵人偵知我軍意圖。然後,派遣我中軍精銳部隊偷襲敵軍中央,擊其不意,
攻其無備。敵人無法了解我軍情況,就會停止了動,不敢前來進攻了。”
武王問道:“如果敵軍己偵知我軍情況,洞察我軍企圖,我軍一有行動,敵人就知道我要做什麼,因而派出他的精銳部隊埋伏在
深草地區,在我必經的隘路上實施截擊,在我防備不周密的地方發起攻擊,該怎么辦呢?”
太公回答說:“命令我的前軍,每天前去向敵人挑戰,以疲憊懈怠敵人的鬥志;命令我的老弱士卒,拖動樹枝,揚起塵土,擊鼓吶喊,來回奔跑,以壯聲勢。進行挑戰時,我部隊或出現在敵人左邊,或出現在敵人右邊,距離敵人不超過百步。在我不斷騷擾下,敵人的將領必定疲於應付,敵人的士卒必定震駭恐慌。這樣,敵人就不敢前來進攻我軍了。我軍如此不停地襲擾敵軍,或襲擊他的內部,或攻擊他的外部,然後,全軍疾速地投入戰鬥,敵人一定會被打敗。”
原文
“武王問太公曰:“吾與敵人臨境相拒,彼可以來,我可以往,陳皆堅固,莫敢先舉。我欲往而襲之,彼亦可來,為之奈何?”
太公曰:“分兵三處,令我①前軍,深溝增壘而無出,列雄旗,擊
鼙鼓,完為守備;令我後軍,多積糧食,無使敵人知我意。發我銳士潛襲其中,
擊其不意,
攻其無備,敵人不知我情,則止不來矣。”
武王曰:“敵人知我之情、通我之謀,
動而得我事,其銳士伏於
深草,要隘路,擊我便處,為之奈何?”
太公曰:“令我前軍,日出挑戰,以勞其意;令我老弱,
曳柴揚塵②,鼓呼③而往來,或出其左,或出其右,去敵無過百步,其將必勞,其卒必駭。如此,則敵人不敢來。吾往者不止,或襲其內,或擊其外,三軍疾戰,敵人必敗。”
注釋
①我:底本作”軍”,疑誤,今據《武經七書匯解》校改。
②曳柴偽塵:拖曳著柴草賓士,使塵土飛揚:以迷惑敵人。
③鼓呼:擂鼓吶喊,
例證
在
兩軍對壘中,誤敵疲敵,創造條件,捕捉戰機,出其不意,是奪取戰爭勝利的一種有效戰法。秦朝滅楚就是運用這一原則而奪取勝利的一個例證。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之 225 年),秦國基本上統一了北方,韓、趙、魏已不復存在,燕也成
囊中之物。秦於是把征討的目標指向南方的楚國。秦王政召集
王翦、李信等將領商討滅楚大計,年青氣盛的李信誇下海口,只要二十萬軍隊便可取荊滅楚,老將
王翦卻不以為然,認為沒有六十萬大軍難以獲勝。秦王政正是志得意滿之時,認為
王翦己老朽不可用,遂用李信為大將,蒙式為副將,率軍二十萬伐楚。李信,
蒙武分兵兩路深入楚地,企圖圍殲楚軍。楚將
項燕隱蔽主力,尋隙反擊。李信軍未能捕捉楚軍主力決戰,回軍與
蒙武會師。楚軍暗中尾隨三晝夜,乘
秦軍無備,在城父(今河南襄城西)出其不意地向秦軍發起攻擊,攻破秦軍營壘,殺死七個都尉,秦軍大敗,李信狼狽逃回秦國。
秦王這時才痛悔不用
王翦之議,於是重新起用王翦。
王翦依舊重申,
楚國人多地廣,雖已無昔日
雄風,但畢竟具備相當的經濟、軍事實力,所以非用六十萬兵力不可。
秦王慨然允諾。
王翦率軍迅速攻下
楚國陳(今河南淮陽)以南至平輿(今河南平輿)一帶地區。
楚國見形勢危急,便
傾國中之兵,由
項燕率領,欲同
秦軍決一死戰。
王翦根據對陣楚軍兵力眾多、士氣正旺、求戰心切的實際情況,採取了
養精蓄銳、
以逸待勞、敵疲而擊的方針,命令部隊安寨守營,堅壁不出。楚軍百般挑戰,
王翦皆
置之不理,給楚軍一種長期駐守的假象。與此同時,王翦又根據
秦軍大多是北方人,對南方的氣候、地形等不能立即適應的情況,加緊進行針對性訓練。兩軍相持一年有餘,楚軍不斷挑戰而
秦軍堅守不應,以為秦軍已無意進攻,於是拔營東歸。
王翦看到時機己到,下令部隊追擊,楚軍倉促應戰,措手不及,慘遭毀滅性的打擊。
王翦乘勝進軍,於次年俘虜楚王,
楚國滅亡。
此戰是戰國時期最大的戰役之一。
秦軍之所以最終取勝。關鍵在於
王翦根據敵我雙方的情況,採取了正確的作戰方針。大軍壓境時
堅壁不戰,
養精蓄銳,使意氣正盛的楚軍勞頓疲憊,銳氣漸消,不戰自弱,而後乘楚軍撤退之機,出敵不意,傾師掩擊,終於取得了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