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刑口占

《臨刑口占》是明代軍事家、詩人袁崇煥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前兩句說生前:嘆事業不成,功名不就由於被害,一切都完了,表達了對抗金事業半途而廢的沉痛惋惜。後兩句說身後:一不愁無勇將,二他的忠魂依舊守衛遼東。全詩寫得慷慨悲壯,感情真摯。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臨刑口占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袁崇煥
  • 作品出處:《袁崇煥詩選》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臨刑口占1
一生事業總成空2,半世功名在夢中。
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3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臨刑:此指面臨磔刑。口占:作詩不起草稿,隨口吟誦而成,如口占一絕。
2.事業:指詩人立志報國,抵禦強敵,維護大明王朝社稷永固的事跡。
3.遼東:都司名。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設立遼都衛,八年(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陽市),轄區相當今遼寧大部。明正統後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區)。自天啟元年(1621年)至崇禎十五年(1624年)間,全境為後金(清)所並。

白話譯文

我這一生的事業到頭來都是一場空,半輩子的功業和名聲都好像是在夢中一般。
在我死了以後不用發愁沒有英勇的將領,我忠誠的靈魂依然守候著遼東這片疆土。

創作背景

明思宗朱由檢登基改元崇禎後,任命被排擠而告老還鄉的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使,總督薊遼、登、萊、天津軍務。皇太極見無法戰勝袁崇煥,遂使反間計,通過把俘虜的太監放回傳話,說袁崇煥與後金私下有謀反密約。“會我大清設間,謂崇煥密有成約,令所獲宦官知之,陰縱使去。其人奔告於帝,帝信之不疑。”朱由檢不聽臣子的勸諫和關內外吏民的求情和哭號,於崇禎二年(1629)十二月,將袁崇煥逮捕入獄,以“謀叛”罪於次年八月“磔崇煥於市”(《明史·袁崇煥傳》)。此詩是作者在臨刑前的口占,由行刑監官筆記文員記錄下來。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首是一首絕命詩,此詩前兩句說生前:嘆事業不成,功名不就由於被害,一切都完了,意謂過去自己為國家安危浴血奮鬥了一生的功績和名聲都被這冤屈的罪名所抹殺,表達了對抗金事業半途而廢的沉痛惋惜。後兩句說身後:一不愁無勇將,二他的忠魂依舊守衛遼東。作者對國家前途仍然抱有信心,相信自己死後,會有後繼者接替自己的事業,英勇抗敵,而自己雖然不在人世,但忠魂依然會飛到過去堅守的沙場遼東,去迎擊敵人。
作為民族英雄,袁崇煥報國之心難能可貴;作為忠臣,其忠於大明王朝天地可鑑。而以忠魂守衛遼東,只能說明生前抗金的決心,實際上卻於事無補。至於勇將卻是難尋了,由於明末統治集團的極端腐敗無能,再沒有人願意為明王朝英勇奮戰了。在袁崇煥死後三十多年,明王朝悲慘地覆滅了,崇禎帝也落得了自縊的可悲下場。
通過這首最後的遺詩,作者向世人表白,自己無論生死都是明廷的勇將和忠魂,駁斥了硬安給他的莫須有的罪名。郁達夫先生說:“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斯人已逝,靈魂永駐。歷史,在演繹著鳳凰涅槃的傳說。數百年後,這隻鳳凰,集結香木,浴火重生。

名家點評

遼寧省作家協會會員石瑞良:這首絕句是袁崇煥臨刑前隨口而作。詩中述說了自己的坎坷經歷及壯志未酬的深深遺恨,表達了大義凜然、以身殉節的豪邁氣概。作者從回顧“一生事業”起句,簡練的語言概括了自己數十載風風雨雨的坎坷經歷。(《袁崇煥詩賞析》)

作者簡介

袁崇煥(1584—1630),明軍事家。字元素,廣東東莞人。萬曆進士,曾任福建邵武縣令、兵部職方主事。天啟二年(1622年)單騎出關考察形勢,還京後自請守遼他築寧遠(今遼寧興城)等城,曾先後擊退努爾哈赤和皇太極親率的後金(1636年改國號為清)軍的進攻,升授遼東巡撫。崇禎帝即位,授他兵部尚書銜,督師薊遼。崇禎二年(1629年)後金軍繞道自古北口入長城,進圍北京。他星夜馳援,因崇禎帝中反間計,以為他與後金有密約,被冤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