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龍寺石刻造像和鐵鐘

臥龍寺石刻造像和鐵鐘

臥龍寺石刻造像和鐵鐘,位於西安市碑林區柏樹林街東,屬於古窟寺及石刻。1957年5月31日由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臥龍寺石刻造像和鐵鐘
  • 地理位置:西安市碑林區柏樹林街東
  • 所處時代:宋、元 
  • 類型:古窟寺及石刻 
歷史沿革,建築特點,保護範圍,

歷史沿革

相傳創建於漢靈帝時,也有說創建於隋。現寺院殿宇除齋堂、法堂及部分僧房保留光緒年間修造時的風格外,其餘建築均為改革開放以來新造或翻造。
臥龍寺隋時名 “福應禪院”,唐時傳說因吳道子在寺內畫有空中觀音像,又稱“觀音寺”。宋代有高僧惟杲常靜臥寺中,人稱之為 “臥龍禪 師,,因與宋太祖談禪相契,故更名 “臥龍寺”。 宋以後歷代均有修葺,寺內原存元代和明代洪武 十年 (1377年) 及清同治七年 (1868年) 重修臥龍寺碑對此都有記述。
寺院原規模很大,清同治五年(1866年)因火藥局爆炸,寺內殿宇、廊廡多被震毀後經重修。光緒十六年(1900年)“庚子之變”,八國聯軍侵占北京,慈禧太后及光緒皇帝逃往西安,曾幸此寺,對寺院大加修造,敕賜臥龍寺“慈雲悲 日”、“三乘迭日”匾額兩方。慈禧于山門上額親書“敕建十方臥龍禪林”八個大字,並派內務大臣繼祿頒內帑銀一千兩。在寺門前修建了一座華麗的造型大方的青石牌坊。當時西藏、蒙古喇 嘛、王公送給皇帝、皇太后行在供奉的各類佛像,大都奉詔送到臥龍寺供奉。
文化大革命中。臥龍寺被市潛入電機廠、市 殯葬管理所、碑林區永紅互感器廠等單位占用,。遭受到極大破壞; 38尊銅佛像被煉了銅、石牌 坊、石造像、碑石被砸毀,殿宇僧舍成了生產廠房,並隨意改建,增造殿宇房舍。
文化大革命後,為落實文物、宗教政策,1978年至1983年工廠先後從寺院遷出。開始交由市文物部門管理,1983年交市宗教部門管理。在各級政府的重視下,文物、宗教部門先後對寺院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逐漸恢復了明、清的格局。

建築特點

臥龍寺現占地11011.78平方米(15.17畝), 建築面積3981.55平方米,有殿宇僧房105間。寺院坐北面南,分東、中、西三院。中院中軸線上最南為過廳式山門5間,門內四進院落:一進為天王殿7間,東西兩側為地藏殿、觀音殿各3間; 二進北為大雄寶殿5間,東西兩側為偏殿; 三進北為齋堂3間; 四進北為法堂5間,東西兩側有僧房各7間。
寺內原存文物較多,有宋真宗鹹平六年 (1033年) 用合金鑄造的“幽冥鐘”一口,元刻唐代畫聖吳道子所畫觀音像石碑一通,現存省博物館內。保存的南宋紹定四年 (1231年)始刻、至元代至治二年(1322年)完成的《磧砂藏》大藏經一部,1928年由陝西省圖書館收藏。另有佛足跡碑刻石一通,脫沙造像3尊,北魏太和年間石雕佛像一尊,唐乾寧元年刻 “大悲心陀羅尼經幢”一通,均毀於文化大革命 中。還有梵文唵字贊碑一通,文化大革命中遺失。現寺內尚存貝葉經一頁,清代西藏進奉和闐玉五色碧玉大香爐一個,明正統十年二月十五日刻頒賜《大藏經》聖旨碑一通,清道光年間刻臥龍寺平面圖碑一通及清代、民國時碑石多通。

保護範圍

1992年4月20日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保護範圍。其重點保護區為寺院圍牆以內。一般保護區及建設控制地帶為: 東至開通巷,南至興隆巷,西至柏樹林街,北至東廳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