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虎城

臥虎城

肥城市古城鎮起源較早,歷史悠久。遠自新石器時期,人類即繁衍生息於此。位於老城鎮北壇村南的北壇大汶口文化遺址,南北約400米,東西約300米,文化層堆積約1~3米。1973年的整地運動中,陸續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玉器及青銅器、鐵器等。春秋時期,膏腴之地汶陽即成為齊魯兩國必爭之地,並出現了魯國公子羽父的食邑古城,以及十二連城和鎖魯城等古城池,這些都奠定了肥城城鎮建設的基礎。臥虎城,在解放前是肥城縣城的別稱,始建於明代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因其形狀酷似平川臥虎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臥虎城
  • 始建時間:1594年
  • 原名:肥城縣城
  • 形狀:酷似平川臥虎
  • 類型:建築
城市古稱城池,是城牆和護城河(城壕)圍合的生命活體。古人運用仿生學原理,遵循“相土嘗水、法人象地”原則,建造了一座座獨具特色、形靈兼備的城池。在我國就有蘇州、杞縣、睢縣城這樣的烏龜型城,泉州的鯉魚城,開封的臥牛城等,此外,古代城池還有做成牛眼形、金雞抱卵形、雁陣形、八卦形等等,不一而足。城市有各自的體形氣質、靈魂個性,高度實現了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天時地利人和的完美統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