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子溝

臘子溝是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鹽塘鄉里的一個村,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裡面最好的一個自然風景區,也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旅遊區,又是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裡最富裕的一個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臘子溝
  • 位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鹽塘鄉里
  • 人口:0.86萬
  • 面積:89.7平方公里
臘子溝,地名來源或特色,民族,獸類,鳥類,爬行類,魚類,

臘子溝

臘子溝有幾座寶山,湘潭-蘭妲是自然景區,蘭妲山有原始森林,森林裡各種動物,山高達到1230米,爬到山頂能看清雲南麗江市,攀枝花二灘電站。光明二社 社區後山叫訪麗地,訪麗地是在彝族自治州最大的煤礦之地,也是臘子溝旅遊景區,訪麗地山清水秀,開有種8月花,訪麗地主要有個碧湖洞,洞橫全長200米,洞裡有座小湖,叫碧湖。前山叫野狼坡 野狼坡出鐵礦,是攀枝花市鐵礦公司里 5前。村里最高樓房是阿牛BB假日酒店,高23層,是3星級酒店可是5星級的消費,臘子溝四川全省村委DGP人均排版排前60名,在涼山彝族自治州 縣DGP人均排版排第1 。在攀枝花市 區 縣 DGP人均排版排前20名,所被稱為小鄂爾多斯。 距鹽源縣城51公里。距攀枝花市20公里。面積89.7平方公里,人口0.86萬,與雲南省麗江市寧蒗縣接壤。

地名來源或特色

1984年之前臘子溝的辣椒在四川出了名種辣椒之地,所以被叫為辣子溝,1996年前辣子溝是座鎮,1990年辣子溝鎮遷移鹽塘,後來就辣改成臘。
臘子溝素有“茶油魚米之鄉”的美譽,是全縣的糧油之鄉、蔬菜之鄉、瓜果之鄉、雜交水稻。“臘子溝的白菜稼寨的姜”,這是當地流傳的一個人盡皆知的順口溜。山茶油與白茶是當地的兩大特產。但是,由於受信息、交通及傳統農業技術的影響,臘子溝主要的農產品如山茶油、白菜、生薑、辣椒等品牌包裝。

民族

臘子溝有18個村民小組,年末總人口1650戶,8692人,其中農業人口1300戶6300人。彝、苗、藏.少數民族,彝族占總人數50.25%,苗族占總人數16.22%,藏族占總人數18.06%,漢族占總人數15.47%有 代世家族占漢族總人數4.05%
臘子溝經濟作物種植蘋果、梨子、桃子、李子、花生等為主,農業主產馬鈴薯、玉米、黃豆、瓜子、小麥、水稻。畜牧業以馬、牛、羊、豬、雞、禽為主。

獸類

20 世紀60 年代以前,豺狼、野豬等兇猛性食肉動物出山咬死、咬傷人畜之事頻繁發生。60 年代後,森林逐漸減少,動物活動範圍縮小,加上遭到大量捕捉,哺乳 動物逐漸減少。野豬等大型動物已基本絕跡。據調查,現存僅有野貓、野狗、水獺、野兔、竹舢、松鼠、膨鼠、穿山甲、旱獺等幾種小型動物。

鳥類

40年代前飛鳥種類較為多,故此時期蟲害較少。 1957 年後開展除“四害”運動, 對農作物有影響的鳥類被大量捕捉。80年代初後,始使用農藥滅蟲,鳥類亦受其所累,加上植被大面積減少,使許多鳥類無法生存。20世紀90年代,在油茶山上經常看到村民們用樹枝和野草搭建起來的野雞棚注(:村民用來藏身打鳥的,有時也用來"玩路子")。現存的鳥類主要有:八哥、喜鵲、烏鴉、燕子、斑鳩、打魚郎、麻雀子、貓頭鷹、野雞、竹雞、秧雞、白頭翁、野鴨、鴛鴦、布穀鳥、雪鳥等。

爬行類

60 年代,適於生存的爬行類動物大多仍存在。從90 年代起,有許多小販人專門收購活蛇,使境內蛇的種類和數量均急驟減少。現存的種類主要有:菜花蛇、氣頸蛇、百步蛇、眼鏡蛇、青蛇、青竹標、水蛇、棒蛇、花蛇、復蛇、金環蛇、壁虎等。

魚類

境內水資源豐富,魚的種類繁多,最著名的有鯉魚、鯽魚、草魚。由於捕撈過度,尤其是炸魚和毒魚,致使魚類資源日益減少。現存的魚類主要有:鯉魚、鯽魚、草魚、殼殼魚、箭頭魚、七星魚、苗婆魚、泥鰍、黃鱔等。
全村莊有黨的基層組織15個,其中有4個村黨總支。共有黨員520人,其中少數民族黨員有370人,女性黨員有98人,大專以上文化程度375人,高中(中專)文化程度459人,六十歲以上的有162人,全村團委2個。團總支6個,團支部60個,團員人數2600人。
臘子溝曾被稱為人才之地,光青海省委常委,宣傳部部:吉狄馬加 現任鹽源縣 縣長:李歪都,現任鹽源縣城建局 局長 鹽井鎮 鎮長:楊端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