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膻中,介紹,配伍,文獻摘要,
簡介
膻中發疽,病名。出《證治準繩·外科》卷三。即膻中疽,指疽之發於膻中穴者,亦名膻中發。見《證治準繩·外科》卷三。該病多因臟腑不和,肝氣鬱結所致。症見患處腫塊初起如粟大小,色紫堅硬,逐漸焮紅腫痛,並見有憎寒壯熱等症。治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可用仙方活命飲加蘇葉、薄荷;如見有煩躁作嘔,唇焦渴飲時,宜用奪命丹清之;表證退則可服托里透膿湯;若瘡熱不起屬正虛者,則宜用十全大補湯托之;若失治毒陷攻里,傷膜透氣者則逆。
膻中
介紹
①人體部位名。指前胸正中,兩乳之間的部位,為膻中穴所在之處。
②經穴名。出《靈樞·根結》。別名元兒、上氣海。屬任脈。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心包之募穴,八會穴之氣會。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布有第四肋間神經前皮支和乳房內動、靜脈的前穿支。主治咳嗽,哮喘,胸痛,呃逆,噎膈,少乳,及心絞痛,支氣管哮喘,乳腺炎等。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5-7壯;或艾條灸10-20分鐘。
③指心包。《靈樞·脹論》:“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
膻中。膻,羊臊氣或羊腹內的膏脂也,此指穴內氣血為吸熱後的熱燥之氣。中,與外相對,指穴內。膻中名意指任脈之氣在此吸熱脹散。本穴物質為中庭穴傳來的天部水濕之氣,至本穴後進一步吸熱脹散而變化熱燥之氣,如羊肉帶有辛臊氣味一般,故名。
穴位:膻中
位置: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取法:仰臥位,於胸骨中線平第四肋間隙處取穴。
操作:分揉法和推法,揉用中指端按揉,約揉50~100次;
推用雙手拇指腹自膻中穴向外分推,約50~100次。
刺灸法:平刺0.3-0.5寸,艾炷灸3-5壯
配伍
配華蓋,有理氣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主治短氣不得息,咳喘。
配厥陰俞,屬俞募配穴法,有寬胸利氣,寧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心痛,失眠,怔忡,喘息。
配大陵、委中、少澤、俞府,有通經活絡,清熱止痛的作用,主治乳癰,胸痛。
配少澤,有通經活絡,益氣養血的作用,主治乳少,胸脅悶脹。
文獻摘要
2。《普濟》:膻中為氣之海,然心主為君,以敷宣散令。膻中主氣,以氣有陰陽,氣和志適,則喜樂由後;分布陰陽,故官為臣使也。
3。《圖翼》:禁刺,灸七壯,刺之不幸,令人夭。
4。《大成》: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