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質瘤血管巢:腫瘤源性內皮細胞的作用及機制

膠質瘤血管巢:腫瘤源性內皮細胞的作用及機制

《膠質瘤血管巢:腫瘤源性內皮細胞的作用及機制》是依託同濟大學,由張全斌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膠質瘤血管巢:腫瘤源性內皮細胞的作用及機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張全斌
  • 依託單位:同濟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和神經幹細胞一樣,膠質瘤幹細胞(glioma stem cells, GSCs)也存在血管巢,但其內皮細胞的來源並不清楚。課題組前期研究發現,GSCs除常規分化為膠質瘤細胞外,還經旁路機制轉分化為具有腫瘤特徵的血管內皮細胞。我們推測,這些轉分化的內皮細胞很可能參與並主導了膠質瘤血管巢的構建。本申請擬利用雙色螢光示蹤的GSCs裸小鼠移植模型、Transwell共培養系統,通過雷射共聚焦、ELISA、RT-PCR和RNA干擾等證明:1、腫瘤源性血管內皮細胞在空間結構上和GSCs關係緊密;2、在功能上比正常內皮細胞更能促進GSCs增殖和自我更新;3、其作用受到GSCs與內皮細胞間信號傳遞(P13K/ eNOS /Notch)的調控。本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一旦假設獲證實,將是首次證明GSCs通過轉分化自行構建血管巢,並為選擇性破壞膠質瘤血管巢提供細胞和分子靶點。

結題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膠質瘤幹細胞能否轉分化為內皮細胞並參與膠質瘤血管巢的構建。本課題在獲取膠質瘤幹細胞,成功建立起裸小鼠移植模型後,擬按照原定計畫進一步實施課題時,Cheng L等(Cell. 2013) 等通過螢光示蹤技術等證明,膠質瘤幹細胞主要通過轉分化為周細胞而不是內皮細胞參與血管巢的構建。鑒於此,我們改變了研究方向,探索通過基因轉入,促使膠質瘤幹細胞向良性方向分化,結果發現:1、和神經幹細胞相比,膠質瘤幹細胞中神經元分化基因NeuroD1, Sox1處於低表達或不表達狀態;2、通過慢病毒將NeuroD1, Sox1轉入膠質瘤幹細胞後,膠質瘤幹細胞在一周后出現大量死亡,而存活的細胞在形態上呈現神經元的改變;3、免疫組化染色顯示細胞β-tubulin,MAP2陽性,而CD133, Nestin, Sox2等幹細胞標誌物的表達顯著降低,甚至消失。另外,我們在和同濟大學醫學院章小清教授的合作研究中偶然發現溫度、胞外pH和胞外滲透壓的變化都會改變膠質瘤幹細胞胞內pH的變化,而胞內pH的變化最終影響Smad5的核漿分布,也就是說Smad5是膠質瘤幹細胞微環境的重要感受蛋白,這是一個全新的發現。 膠質瘤幹細胞在轉入神經元分化基因後出現的成熟分化具有重要意義,至少說明一點,膠質瘤幹細胞可以通過改造由惡轉良,從而為膠質瘤的治療開闢新的思路。另外,針對Smad5的發現,我們構想腦腫瘤幹細胞存在於微血管和周圍其它細胞共同維持的特定微環境中,因而其胞內pH是相對特異和穩定的,如果小分子藥物能特異改變腦腫瘤幹細胞的胞內pH,就有可能對腦腫瘤幹細胞分化產生影響,進而對膠質瘤具有治療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