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山寺

膠山寺

膠山寺位於無錫張涇、安鎮、查橋三鎮交界處的膠山。占地15平方公里,始建於梁太清初年,距今已有1450年歷史,隋大業五年(609)重建。現膠山寺已重建,寺東西山麓環植翠竹千竿,寺前有山門,內為大院,兩旁配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膠山寺
  • 地理位置:無錫張涇、安鎮、查橋三鎮交界處的膠山
  • 占地面積:15平方公里
  • 始建於:梁太清初年
歷史變遷,文獻指引,周邊景點,竇乳泉,滌硯池,

歷史變遷

膠山寺,在膠山西山坡,始建於梁太清初年,距今已有1450年歷史,這裡原為蕭莊,梁蕭侍郎(佚其名)故宅,內有一泉,侍郎以此滌硯,名“滌硯池”(宋天聖邑令蘇紳建有硯水亭)。梁天監六年(507)舍宅建佛寺,名膠山寺,太清間名“膠山彌勒寺”。
隋大業五年(609)重建。唐代佛教天台宗第九祖高僧湛然(711~782),號荊溪,宜興人,曾至膠山寺居住說法講經。湛然圓寂後,寺中住持名其講經處為“湛然堂”。唐鹹通中,寺經大規模改建,寺院西向依東峰,與惠山寺相對,神奇巧合。
北宋至道年間,改稱膠山興化寺。南宋建炎中,無錫人抗金名相李綱請奉祀先祖,改額“崇親報德禪院”。
元末廢,明洪武元年(1368),僧演古重建,重額“膠山寺”。
寺中有竇乳泉、香花橋、蕭卿墓。碎石塢、礪劍石,及後人重建的湛然堂。明桂坡公安國在寺左重整李忠定公祠,割田歲供春秋二祭,並復浚竇乳泉,葺其亭,額“蒙齋”,泉左有湛然講堂,堂前有萬玉亭,皆有詩銘碑刻。二泉邵文莊公也為李綱祠寫了碑記。
至正統又陸續修建,嘉靖十三年(1534),建梵王宮,塑金像。二十九年(1550),又構軒堂樓閣於寺左,分別題額為翠屏、環翠、分翠、聽松。後又有僧靜安遷造大佛殿、十笏堂、金剛殿。此時膠山寺已十分壯觀。寺坐南朝北,前有溪水,香花橋橫跨其上。過橋有廣場,後立山門,大雄寶殿居中,兩旁配殿,大殿塑釋迦牟尼、彌陀、藥師佛三尊金像,高螺髮髻跌坐,慧眼含笑,寺內有聽松軒、環翠軒、秀峰軒、滌硯泉、竇乳泉。山麓舊有蕭卿墓、碎石塢、礪劍石、金牛跡等古蹟。
現膠山寺已重建,寺東西山麓環植翠竹千竿,寺前有山門,內為大院,兩旁配殿。大殿居中,五楹歇山頂,中懸茗山大師書寫的“西方三聖殿”大匾,塑釋迦牟尼、彌陀、藥師佛。西側有竇乳泉、李綱祠、關帝殿。關帝殿,祀關公、陳杲仁、張巡。

文獻指引

宋蔡載題膠山寺繡佛詩云:
妙相奪天真,針針巧入神;
幾多贍佛者,還想用心人。
宋無錫知縣蘇紳膠山寺詩云:
驅馬款禪扉,松風冷拂衣,
紅塵不到處,青嶂此忘歸。
鳥望生台下,雲侵講座飛,
楞伽味真趣,轉覺俗緣稀。
關帝殿原有楹聯;
洗心割股,忠孝兩全;
蕩寇除氛,江淮一靖。
1995年,茗山大師也書一聯:
願將東土三千界,
盡種西方九品蓮。

周邊景點

竇乳泉

在膠山寺。寺後大山坡下有泉,此地在梁天監六年(507)為僧廬,建佛寺,踞山北向而有泉出寺背。唐鹹通中,佛寺大加修葺,泉居寺左廡之南,古人以山泉的色與味而命名竇乳。”南宋建炎二年(1128),閩人翁挺罷尚書郎,自建康歸里,過無錫膠山避暑,欲飲山泉而不見竇乳泉,決定以金錢十萬資助挖舊泉,並得膠山寺住山益公贊同。益公言,寺有泉,歷數百載,較其色味,與惠泉相似,今己湮沒矣。遂派其徒元淨、慶殊、又沖三人按舊址挖泉,當即坎其山入丈余,得泉眼於岩竇間,且清洌。當即鑿岩石成池,廣四尺、深三尺,蓄泉成池。泉上結宇,榜曰“蒙齋”,池北瀉為伏流,五丈處出於庭,建屋四楹,榜曰“竇乳之門”,庭中鑿大井,便眾汲取,可供百千人飲用,沛然而不竭。泉左有湛然堂、東泉書院、翠屏閣。今存圍以石欄的四方井一眼,2米長、1米寬、0.70米深,這就是當年保存至今的竇乳泉,遺處在膠山寺院的西南角峭岩之下,泉清沏甘例,大旱不竭。

滌硯池

因蕭侍郎用此池滌硯而馳名,後湮沒。北宋明道年間,無錫知縣蘇紳建“硯水”亭於泉上,後任無錫知縣焦千之詩云:
蕭公事跡久塵泥,猶有當年洗硯池。
世俗所傳應仿佛,僧人獨得恥頹隳。
小亭新構藏幽趣,一水中分疊舊基。
遺澤泯然無處問,清風緬邈竹陰垂。
此池後己湮沒。至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安如山至山寺訪寺僧考查此泉未果,即命鄉人至寺循古潭而深挖之,終被掘出遺處,舊砌方池宛然如昨,新流活水淵然可掬,色味甘白,不減竇乳,千年廢跡,一旦顯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