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喬木高達10米以上;小枝粗壯,紫棕色,表面粗糙不平,並常有較大的葉痕和芽鱗痕。葉互生,在小枝上有時近對生,近革質,有光澤,長方窄橢圓形或窄卵形,長11-20厘米,寬3.5-6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偶近平截或淺心形,全緣,中脈和
側脈 均在葉背強度凸起,側脈每側14-18對,平行較密排列,三生脈細而多,與中脈略作垂直角度伸出,平行密集成格狀網紋;葉柄圓柱狀,長2-3厘米,兩端增粗,在近葉片的一端背部微突呈膝狀彎曲。
花小,黃綠色;聚傘
圓錐花序 多側生於小枝上部,常呈假頂生狀;花序梗短或近無,花序軸有3-5分枝,枝上著生多數短梗小花,如穗狀;花5數,直徑約5毫米;萼片線狀披針形,長約1.5毫米,先端窄尖;
花瓣 窄倒卵形或長圓披針形,長約2毫米,先端圓鈍;
花盤 淺盤狀,雄蕊插生其環狀外緣上,花絲長約2毫米,
花葯 內向;子房近扁球狀,基部著生花盤上,與之完全游離;子房具2心皮,2室,2胚珠,上部近花柱處有疏毛叢,花柱2,粗壯,柱頭小。
蒴果 窄長卵狀,長約3厘米,中下部最寬處寬1-1.2厘米,上部窄,頂端常稍呈喙狀,無小果梗或有長約1毫米的粗梗;種子1,基生,橢圓卵狀,長約1.5厘米,棕紅色或棕褐色,有光澤,假種皮淡棕色,包圍種子大部,由基部上達種子2/3處,先端開口,並有長條狀或絲狀延伸部分上達種子4/5處。
產地生境 分布於印度、越南、馬來西亞和中國廣西合浦。生長於海拔50米近海岸的坡地雜木林中。產地位於熱帶北緣,年平均溫22℃,最冷月平均溫14℃,最熱月平均溫28℃,極端最低溫-0.5℃,極端最高溫38℃,年積溫多在7819℃以上,年降水量1200-1575毫米,相對濕度82%。
膝柄木 繁殖方法 種子採收: 種子採種樹木應儘可能選擇年齡150年以下、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散生木。果熟期2月底至3月初,當果實呈黃色或淡黃色時及時採摘。
種子處理: 將採回的果實放置在室內陰乾,剝去內、外果皮。膝柄木種子易喪失生活力,宜隨采隨播。如需貯藏應採用混潤沙貯藏,貯藏過程中注意保持沙子濕潤,但切忌潮濕。
苗木培育: 膝柄木資源稀少,每年發育成熟的種子很少,且容易失去生命力。為有效利用可貴的種子資源,提倡容器育苗。膝柄木種子長2-2.5厘米、徑1-1.5厘米,可直接播入容器,但因發芽率不高(約50%),宜培育芽苗後再移入容器。
芽苗培育: 苗床設定苗床高20-30厘米,寬80-100厘米,表層鋪一層3-5厘米厚的過篩細沙或黃心土,或全部用沙子整成苗床。用0.5%的多菌靈或1%的高錳酸鉀、2-3%的硫酸亞鐵對苗床進行消毒。
種子消毒與催芽: 膝柄木種子容易發芽,可不催芽。用1號
ABT 生根粉0.5毫克/升和雙吉爾6號生根劑0.5-10.0毫克/升浸種1小時能有效促進芽苗主根生長。催芽或水浸後用多菌靈或其它殺菌劑粉劑拌種。
播種時間與方法: 2月底至3月初,將種子密集播於苗床上,播種後澆透苗床。
營養土配製: 黃心土40-50%、
腐殖質 土30-40%、
腐熟 廄肥10-20%、
過磷酸鈣 2%;或黃心土50-70%、腐殖質土30-50%、過磷酸鈣2%;或黃心土98%、過磷酸鈣2%。先將黃心土和腐殖質土應打碎過篩,再與肥料均勻混合,基質中含有機肥的應堆漚1-2個月。
置床和消毒: 膝柄木宜採用高14厘米、寬17厘米規格的塑膠容器或無紡布容器。移苗前2-3天將基質裝入容器,排列成寬80-100厘米、長10米的苗床,四周用磚頭或培土固定。用0.5%的多菌靈或其它殺菌劑的溶液對基質進行消毒,深度達容器高度的1/2。
栽培技術 苗木管理 :苗木移植髮芽1個月左右,將高約3厘米的芽苗移入容器進行苗木管理。
遮蔭: 遮蔭育苗全過程中保持遮蔭,透光度50%。
灌溉排水: 播種或移苗後,加強灌溉,保持土壤濕潤,11月中旬後逐漸減少灌溉。開好排水溝,雨季時不能產生積水。
追肥:
施肥時間:芽苗培育階段出苗後每15天施肥1次;移植後於5-11月的中旬各施1次。
施肥方法:芽苗培育階段採用葉面施肥,濃度0.5%;移植後結合淋水對水澆施,濃度0.5-1%。
施肥配方:芽苗階段施磷酸二氫鉀;移植後施高氮高鉀型複合肥。在複合肥中加等量的活性肥施肥效果更顯著。
清除雜草: 苗木在生長期隨時清除容器內和步道上的雜草。
煉苗: 苗木出圃前進行煉苗。開始時每天早晚打開遮蔭網2個小時,5天后每天減少1小時的遮蔭時間,直至全天打開,使苗木適應自然環境。煉苗時間≥15天。
主要價值 綠化及生態: 膝柄木是生長在濱海生態過渡帶的常綠高大喬木,在維繫海岸植被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健康和抵禦颱風自然災害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此外,膝柄木樹形優美,葉色油亮,葉脈美觀,是良好的綠化樹種。
研究: 膝柄木屬植物分布於
東南亞 的
熱帶 地區,在中國廣西南部發現的膝柄木是該屬分布最北的種類,對研究中國植物區系有科學意義。
保護級別 該種列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IUCN) 2010年 ver 3.1——無危 (LC)。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極危。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植物部分)2004年——極危。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第一批)1999年8月4日——Ⅰ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