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觸發假說,是由勒納德在1902年提出的,假設在電子的發射過程中,光只起觸發作用,電子原本就是以某一速度在原子內部運動,光照到原子上,只要光的頻率與電子本身的振動頻率一致,就發生共振,所以光只起打開閘門的作用,閘門一旦打開,電子就以其自身的速度從原子內部逸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膜觸發假說
- 提出者:由勒納德
- 提出時間:1902年
- 套用學科:物理
假說介紹,觸發假說,傳遞假說,
假說介紹
物理氣候模式表明,只有當太陽常數起碼有1%的變動時,才有可能引起全球性氣候變化。但迄今觀測的結果或太
膜觸發假說陽物理的有關理論分析,都不能證實太陽常數有過1%的變化,因而提出各類假說。例如:擾動下傳假說,構想太陽風在高層大氣注入的能量與焦耳熱效應,通過各層大氣的一系列耦合過程,逐漸下傳至低層大氣;觸發假說,則認為直接能量耦合,不足以驅動低層大氣的運動,應有某種觸發機制。觸發假說強調太陽活動以某種方式調整驅動大氣環流或氣候變化的能量體制。20世紀60年代以來,衛星觀測在近地空間發現了太陽磁場的扇形結構,當磁場扇形邊界掃過地球時,引起亞磁暴,它的帶電粒子滲入地球磁層,類似高能粒子沉降事件。這種事件同100公里以下大氣的能量交換有關。但這些觀測到的變化能否影響天氣氣候,影響程度如何,尚在探討階段。有些科學家認為太陽同天氣的統計結果受地理條件的影響頗大,不能表征全球性的特徵。
觸發假說
膜觸發假說勒納德1902年提出觸發假說,假設在電子的發射過程中,光只起觸發作用,電子原本就是以某一速度在原子內部運動,光照到原子上,只要光的頻率與電子本身的振動頻率一致,就發生共振,所以光只起打開閘門的作用,閘門一旦打開,電子就以其自身的速度從原子內部逸走。他認為,原子裡電子的振動頻率是特定的,只有頻率合適的光才能起觸發作用。
傳遞假說
依據現代生物化學、見疫化學研究的最新成果,推想穴位可能是對特殊刺激有“專一感受”的蛋白質分子聚集所在,針刺或其它理化刺激可引起該蛋白質分子立體構象的變化;經絡傳導則可能是通過“專一性傳導蛋白”傳導了這種信息的結果。這一假說能使較全面地解釋各種經絡感傳現象,符合傳統上所認為的“經絡只存在於活體而不見於屍體”的看法。但由於蛋白質分子的構象變化及其傳導目前尚無足夠精密和可靠的儀器進行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