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片形成

膜片形成

東芝松下DISPLAYTECHNOLOGY開發的輸入顯示器內建光感測器,形成所謂的板內式(In-Panel)觸控面板,它的光感測器使用Pin二極體,TFT-LCD面板內設有可以將二極體輸出電流增幅的電路,光感測器會感測手指觸壓面板時,觸壓部位的外光減少變化,以及手指產生的反射光兩種光線的變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膜片形成
  • 外文名:Membrane formation
  • 作者:東芝松下DISPLAYTECHNOLOGY
  • 特性:阻抗式觸控單元設定在Cell內部
特性,具體表現,

特性

飛利浦則將阻抗式觸控單元設定在Cell內部,形成所謂的TFT-LCD觸控面板,具體結構是
在Cell內部設定厚度比Cell更薄的導電材料,接著利用覆膜的球狀隔離片(Spacer)與平
版印刷技術,在對向基板使ITO膜層堆疊凸出形成板內式觸控面板,類似這樣的觸控面板
板內化技術未來如果商品化,可能會對觸控面板業者造成巨大衝擊。

具體表現

a.阻抗式四線觸控面板
上下各二個電極構成的阻抗式四線觸控面板的基本結構,第一次使用阻抗式四線觸控
面板時,必需依序在畫面四個角落觸壓進行初期位置偏差修正設定。
膜片形成

b.阻抗式八線觸控面板
八線觸控面板的基本結構,它是由一條平行電極連線兩條導線,其中一條是施加電壓
用主電極,另一條則是檢測施加於平行電極電壓的輔助電極,它可以自動修正偏差位置,減少煩瑣的初期位置修正動作。
c.高穿透率觸控面板
一般阻抗式觸控面板的光線穿透率大約80%左右,主要原因是傳統阻抗式觸控面板,使用
光線穿透率90%的ITO/玻璃基板當作下方電極,上方電極則使用光線穿透率80%的ITO
/樹脂膜片,因此觸控面板整體的光線穿透率只有80%。
膜片形成
最近研究人員利用抗反射(AR;AntiReflection)技術,開發光線穿透率高達98%觸控面板
用材料,它可以使傳統觸控面板80%的光線穿透率提高至87%。
一般ITO/玻璃基板與穿透率ITO/玻璃基板的基本結構比較;高穿透率觸控面板的基本結構。
c.低反射觸控面板
一般阻抗式觸控面板的光線反射率大約是10~20%左右,反射光造成面板對比降低,尤其
在強烈陽光下會變成致命性的傷害。
膜片形成
如果一般阻抗式觸控面板的表面黏貼1/4λ膜片,與偏光膜片構成的圓偏光膜片,通過該膜
片的反射光會被圓偏光膜片吸收,進而有效消除觸控面板的反射光。
是內側式(Inner)觸控面板的基本結構;照片1是傳統阻抗式觸控面板與內側式觸控
面板的比較。
根據實驗結果顯示內側式觸控面板的對比,大約是傳統阻抗式觸控面板2倍左右。
g.抗EMI觸控面板
某些套用要求液晶面板具備抗EMI特性,因此必須徹底遮蔽液晶面板產生的電磁波,理論
上表面電氣阻抗越低電磁波遮蔽效果越高,通常使用表面阻抗□左右的導電性膜片(Film)。
為發揮EMI遮蔽效果,必需使帶電與帶磁負荷逃離導電面,EMI導電面設有電極線(匯流線:BusBar)。
h.抗燃型觸控面板
某些特殊用途的觸控面板要求抗燃燒特性,抗燃型觸控面板的基本結構。
膜片形成
為滿足抗燃燒設計規格,上方電極部材料必需同時兼具強韌、平坦與優秀光學特性的樹脂薄
膜,然而實際上並沒有這樣的材料,一般是在聚酯(Polyester)膜片表面黏貼具備自我滅火性的聚碳酸酯纖維膜片。
i.窄邊幅觸控面板
類似行動電話等攜帶型電子機器,大多使用以下窄邊幅觸控面板,一般認為,未來觸控面
板邊幅大約只剩左右。
上方電極是由厚度的聚酯(Polyester)膜片濺鍍ITO膜層構成,ITO的彎曲特性與陶瓷一
樣非常脆弱,左右的曲率或是彎曲,就會斷線喪失導電功能,常用改善對策是反覆堆疊
ITO形成厚膜層;此外,兩膜片之間的黏合層具有緩衝效果。
上方電極膜片的拉伸與電氣特性,圖中的拉伸率是根據折射率計算獲得的換算值。
以往業者普遍認為17吋是阻抗式觸控面板的物理極限,不過透過電極材料、設計技巧、制
程改善,目前24吋阻抗式觸控面板已經進入商品化階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