膚色(生理學名詞)

膚色(生理學名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膚色,是指人類皮膚表皮層因黑色素原血紅素葉紅素等色素沉著所反映出的皮膚顏色。膚色在不同地區及人群有不同的分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膚色
  • 外文名:skin color
  • 範例:黃色 白色 黑色
  • 特點:各種人種膚色不同
簡介,詳述,表達膚色的的方法,人種因膚色影響,基本分類,中醫觀色知病,

簡介

皮膚的顏色是由皮膚內黑色素的多少決定的 。在高寒的北歐(寒帶),人們不會受到烈日的暴曬身體的黑色素很少,所以膚色多呈白色;而由於赤道處陽光集中的熱帶 ,常受到強烈的日光(紫外線) 照射,身體經調節產生大量黑色素,以至於保護皮膚,呈黑或棕黑色;溫帶則呈中性的黃或棕黃色——(黑色素)

詳述

人類皮膚顏色與黑色素在皮膚中的含量及分布狀態(顆粒狀或分散狀)有關。黑色素集中在表皮生髮層的細胞中及細胞間。真皮層中一般沒有黑色素,但具有色素時,可透過皮膚而呈青色,如新生兒骶部及臀部灰青色的斑。此外,皮膚的顏色還與微血管中的血液、皮膚的粗糙程度及濕潤程度有關。身體在不同部位的顏色也常常不完全一樣,背部的顏色比胸部要深得多,四肢伸側比屈側的顏色要深些,顏色最深處是在會陰部及乳頭處。手掌和腳掌是全身顏色最淺的部位,甚至在色素極深的人群中,這些部位的顏色也明顯地比其他部位淺,不同的生活條件也會造成皮膚顏色深淺的不同。膚色是人種分類的重要標誌之一,觀察皮膚的顏色多採用馮魯向氏膚色模型表,觀察部位主要是上臂內側,分為十分淺、淺、中等、深、十分深等5級36色。膚色最淺的是北歐居民,其膚色呈粉色,主要是微血管顏色透過皮膚的緣故,膚色最深的要算巴布亞人、美拉尼西亞人,特別是非洲的黑人。
各種人的膚色各種人的膚色
在人類學中,膚色(skin color)被認為是與人種差別具有重要關係的標誌。人的膚色與動物相比,從白到黑顏色變異範圍甚廣。決定膚色的因素有:皮膚本身的顏色和厚度。黑色素顆粒的數量與分布狀態、胡蘿蔔素等色素的數量以及血液等。人種膚色差異的形成決定於黑色素顆粒。如黑色素顆粒的數量多,可遮斷有害於活體細胞波長的紫外線,也可遮斷生成維生素D所需的波長的紫外線。因此,在日光強烈的地域,深色皮膚對身體是有利的,而在日光柔弱的地域則淺色皮膚對身體有利。

表達膚色的的方法

(1)名詞表達法:從暗黑色、黑褐色至紅白色、灰白色共制定12級的色名。但此法缺乏客觀性。
(2)用彩色模型的方法:
1.盧宣(Luschan)膚色表,用36塊有色玻璃來表示:
1—5號(No:1—5)歐洲人的貧血膚色。
6—35號(No:6—35)各種正常的膚色。
36號(No:36)純黑色,與暗黑色對照使用。
由於分級過少,玻璃反射強烈,沒有被廣泛套用。
2.欣資(Hintze)膚色表:
是當今套用最廣的一種膚色表,能仔細檢查皮膚、黏膜和內臟的色調,此膚色表根據F.W.Ost- wald的理論,以白色和黑色一定的比例相混合,而重現外界物體的一切顏色即24種基礎色;人體的色調用其中3.0—8.0號(No:3.0—8.0)基礎色就已足夠了。
(3).分光分析法:是一種將皮膚的薄膜直接放在分光光度計上用來檢查皮膚色調的方法,是現在正在套用的一種方法。

人種因膚色影響

關於人種劃分,現在比較主流的觀點是分三大類:高加索人種、東亞人種、和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
膚色的遺傳特點是人種劃分的指標之一,然而在三大人種內部,膚色還是有較大差異。比如高加索人種包括歐洲人和阿拉伯人、伊朗人,其中歐洲人膚色最淺;東亞人種包括中亞、東亞、東南亞各國人,東南亞居民的膚色明顯較深。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也常分為黑和棕兩個人種,以尼格羅人種論,北非膚色相對較淺,往非洲南部去則膚色加深。大概是這么個規律吧。
印度人較難歸類。那裡最早的居民應該說是東亞人種,可是古高加索人種的雅利安人幾千年前就侵入那裡了,後來是伊朗和中亞的人群成批成批侵入那裡,所以現在頗難說印度人屬於東亞還是高加索人種。關於膚色和人種要注意,歷史上人群遷徙和混血的影響是巨大的。比如歐洲的芬蘭人,從語言特點考證,他們的祖先來自亞洲的東亞人種,但是現在的芬蘭人,基本上反映高加索人的體貌特徵。
昔日西洋學者以歧視的眼光來區分人種,將棕、黑色皮膚人種視為劣等人,來到中國以後,為了保障自己優越地位,將農民的曬黑膚色當做東亞標準膚色,而稱黃種人,但基因上歐亞膚色差異不大。

基本分類

高加索人種
白種人又稱歐亞人種或高加索人種,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人種,占世界總人口的54%左右。其特徵是膚色淺淡;柔軟波狀的頭髮,顏色多金黃;眼色碧藍或灰棕色;毛髮較濃密;顴骨不高突;顎骨較平;鼻子窄而高;唇薄或適中。它們在全世界分布較廣泛。其主要集中分布地方是歐洲西部,亞洲西部和南部,非洲北部以及北美洲北部等地。
東亞人種
東亞人種(Mongoloid),昔稱黃種人亞美人種,蒙古人種。蒙古人種得名於:歐洲人對蒙古帝國無情的擴張和大屠殺的恐懼。所以當德國人類學家"克里斯托弗 邁納斯( Christoph Meiners)"在其“二元人種論”對東亞人的印象首先就想到了“蒙古人”。這就是第一次用到“蒙古人種”這個名詞,但後來國際開通後改稱東亞人種,而此人種膚色並未與高加索人種有多大差異,歐美已去除〔黃種人〕用法。
非洲人種
非洲人種也稱黑色人種、尼格羅人種(Negroid)是世界四大人種之一,約占世界總人口的8.5%。非洲人種皮膚黑色,頭髮黑而彎曲,頭部狹長,顴骨突起,眼球突出,鼻厚大,口唇脹厚,多數人有八字腳。除北部非洲人外,其他非洲人皆屬之。

中醫觀色知病

皮膚的顏色因人種、年齡、日曬程度以及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區別,主要由三種色調構成:黑色有深淺因皮膚中黑色素顆粒的多少而定;黃色有濃淡取決於角質層的厚薄;紅色的隱現與皮膚中毛細血管分布的疏密及其血流量的大小有關。
觀察皮膚顏色的變化,對判斷疾病有很大幫助。如果一個人皮膚的顏色與其平時的膚色有較大的改變,並排除了正常的外來影響,就要考慮疾病發生的可能性。
如皮膚黏膜變得蒼白,就是由皮膚的毛細血管痙攣或血液充盈不足,以及血液中紅蛋白的含量減少貧血所引起,可於見寒冷、驚恐、虛脫以及主動脈瓣關閉不全、貧血、內臟出血等。
在身體的裸露部分,以及乳頭、腋窩、生殖器官、關節、肛門周圍等處,正常時皮膚的顏色就比其他部位深。如果這些部位的色素明顯加深,或者其他部位也出現了色素沉著表層基底層的黑色素增多,以致部分或全身皮膚色澤加深,稱為色素沉著,並排除了日曬等因素,就應考慮是否染上了疾病。一般情況下可見於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 阿狄森病。肝硬變、肝癌晚期、肢端肥大症、黑熱病、瘧疾以及服用某些藥物如砷劑、抗癌藥等亦可引起程度不同的皮膚色素沉著。僅在口唇、口腔黏膜和指、趾端的掌面出現黑色小斑點狀的色素沉著 往往見於胃腸息肉病。
婦女在妊娠3~4個月以後,臉上可出現對稱性黃褐色或淡黑色斑,大小不等多分布在兩頰、前額、口唇周圍,也可在鼻樑或下巴等處,這種黑褐色斑稱為妊娠斑。絕大多數沒有病理性意義,僅有少數與全身性疾病有關,常見者為慢性肝病或女性生殖系統疾病,如子宮腫瘤、卵巢腫瘤、月經不調或閉經等。
當皮膚毛細血管擴張、充血,血流加速以及血液中紅細胞數目增多以後,可使皮膚呈紅色,一般出現於大葉性肺炎、肺結核、猩紅熱等發熱性疾病,以及阿 托品中毒和一氧化碳中毒等;皮膚持久性發紅則往往是柯興綜合證為一種內分泌性疾病,系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多所致和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的表現;系統 性紅斑狼瘡的病人可在其兩頰
和鼻樑部位的皮上見到蝶形紅斑,為鮮紅或紫紅色邊緣可清楚亦可模糊,表面光滑。
如果血液中的還原紅蛋白一種沒有攜帶氧氣的血紅蛋白增多、皮膚則可呈青紫色,醫學上稱為發紺,常常在舌、嘴唇、耳廓、面頰、肢端最為明顯。
黃疸時,皮膚黏膜可呈黃色,早期輕微時僅出現於白眼球以及軟齶沾膜,比較明顯時才可見於皮膚,一般在膽道阻塞、肝細胞受損如病毒性肝炎、肝硬變以及溶血性貧血病人的身上可以見到。黃疸時皮膚的色調可因血中膽素增加的程度 和性質不同而出現差別,如有檸檬色、桔黃色、黃綠色、暗黃色,但尤以白眼球鞏膜處發黃最為明顯。另外,過多食用胡蘿蔔、南瓜桔子汁等蔬菜或果汁可使血液中胡蘿蔔素的含量增加,致使皮膚變黃,但一般僅出現在手掌、足底的皮膚。長時間服用帶黃顏色的藥物,如阿的平、呋喃類等也可使膚色變黃。患有多發性神經纖維痛的人,皮膚上常有大塊棕黃色色素斑。
總之,對於皮膚顏色的變化,既不可神經過敏,又不可疏忽大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