膕繩肌肌腱移位重建內側副韌帶

手術名稱,別名,分類,ICD編碼,概述,適應症,麻醉和體位,手術步驟,1.顯露內側副韌帶,2.肌腱移位,3.縫合切口,外固定,術後處理,

手術名稱

膕繩肌肌腱移位重建內側副韌帶

別名

膕繩肌腱移位重建內側副韌帶;摑繩肌腱移位重建內側副韌帶

分類

骨科/損傷性關節疾病手術/膝關節損傷的手術治療/韌帶損傷的手術治療/內側副韌帶損傷的手術治療

ICD編碼

81.4602

概述

膕繩肌肌腱移位重建內側副韌帶用於內側副韌帶損傷的手術治療。內側副韌帶損傷是最常見的膝韌帶損傷,多發生在膝半屈曲位,過度旋轉,特別是伴有外翻應力位。
內側副韌帶撕裂可發生在任何部位,按病理變化分為6種類型。最常見的部位是在脛骨或脛骨的附著處,淺層在脛骨附著處撕脫,而深層在股骨附著部撕脫,或與此相反。
韌帶中段撕裂較少見。臨床上最常見的類型為淺層在近端股骨髁撕脫帶有骨折片,深層在遠端脛骨內髁附著處撕裂。由於內側副韌帶對膝關節穩定非常重要,凡完全斷裂者,不論是否合併其他損傷,都應予以修補。
以往多用靜力修復,即用膝關節附近的半腱肌腱、股薄肌腱或闊筋膜等修復損傷的韌帶,或在鬆弛位癒合的韌帶止點移位,增強緊張度,提高側方穩定性。靜力修復的效果不持久,近期尚好,久之變鬆弛,逐漸失去手術效果。
為此,有人設計了動力修復,典型的術式為鵝足移位,套用半腱肌、半膜肌和縫匠肌的附著點向外向上移位,提供動力性外翻、前移和旋轉的穩定性。此手術術後症狀改善明顯,但客觀檢查內側副韌帶仍有不同程度的鬆弛。
手術相關解剖。

適應症

膕繩肌肌腱移位重建內側副韌帶適用於內側副韌帶損傷早期治療無效,韌帶鬆弛、關節不穩而影響關節活動者。

麻醉和體位

一般採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病人取仰臥位為佳,患膝內側在上,髖關節屈曲45°,膝關節屈曲60°。

手術步驟

1.顯露內側副韌帶

膝關節內側正中做S形切口,起自股骨內上髁上2cm,稍弧形向下通過內收肌結節,與髕骨和髕韌帶平行相距3cm,止於脛骨內側髁關節面下5~6cm。顯露內側副韌帶,在斷裂處多有瘢痕粘連,伸直位做外展應力試驗即可發現內側副韌帶鬆弛狀態。如果內側副韌帶已失去連續性,則膝關節極度不穩,宜用膕繩肌腱移位。

2.肌腱移位

對已損傷的韌帶不必切除和剝離,僅用股薄肌或半腱肌修補即可。先游離擬用的肌腱,在股骨內側髁,相當於內側副韌帶上端止點掀起一等邊三角形骨瓣,其尖端在前,帶蒂的基底在後,每邊長3~4cm,用刮匙除去骨槽內的松質骨,將膝關節伸直。把已游離的肌腱置入骨槽內,骨瓣復位,絲線縫合固定。移位肌腱的近端可不切斷,也可切斷後將近端與縫匠肌縫在一起。

3.縫合切口,外固定

鬆開止血帶,徹底止血,用等滲鹽水沖洗傷口,逐層縫合皮下組織和皮膚。

術後處理

1.儘早開始練習股四頭肌收縮,以防止股四頭肌萎縮和膝關節粘連。
2.術後長腿管形石膏固定膝關節屈曲45°~60°位,6周后去除石膏,逐漸練習膝關節伸屈活動。術後2個月開始負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