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方

膏方

膏方,又叫膏劑,以其劑型為名,屬於中醫里丸、散、膏、丹、酒、露、湯、錠八種劑型之一。膏方一般由20味左右的中藥組成,具有很好的滋補作用。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根據中醫理論,冬季是一年四季中進補的最好季節,而冬令進補,更以膏方為最佳。膏劑有外敷和內服兩種,外敷膏劑是中醫外治法中常用藥物劑型,除用於皮膚、瘡瘍等疾患以外,還在內科和婦科等病症中使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膏方
  • 又稱:膏劑
  • 類別:中醫里的劑型之一
  • 功效:滋補
定義,起源發展,組方原則,組成,特點,適用對象,服用季節,提問,養生,常見答疑,製作,存放方法,服用方法,服用禁忌,如何防治,膏方書籍,相關成份,

定義

膏的含義較廣:如指物,以油脂為膏;如指形態,以凝而不固稱膏;如指口味,以甘姜滑腴為膏。《山海經》 曾中說:“言味好皆滑為膏”,如指內容,以為物之精粹,如指作用,以滋養膏潤為長。膏劑有外敷和內服兩種,外敷膏劑是中醫外治法中常用藥物劑型,除用於皮膚、瘡瘍等疾患以外,還在內科和婦科等病症中使用。內服膏劑,後來又稱為膏方,因其起到滋補作用,也有人稱其為滋補藥,廣泛地使用於內、外、婦、兒、傷骨、眼耳口鼻等科疾患及大病後體虛者。
膏方儲藏膏方儲藏
在中醫理論里,膏方是一種具有高級營養滋補和治療預防綜合作用的成藥。它是在大型複方湯劑的基礎上,根據人的不同體質、不同臨床表現而確立不同處方,經濃煎後摻入某些輔料而製成的一種稠厚狀半流質或凍狀劑型。其中,處方中藥物儘可能 選用道地藥材,全部製作過程操作嚴格,只有經過精細加工的膏方最終才能成為上品。

起源發展

膏方歷史悠久,起於漢唐,在《黃帝內經》中就有關於膏劑的記載,如馬膏,主要供外用,東漢張仲景《金匱要略》記載的大烏頭膏、豬膏發煎是內服膏劑的最早記載。唐代《千金方》中個別“煎”已與現代膏方大體一致,如蘇子煎,王燾《外台秘要》有“煎方六首”。
辨證組方拿藥辨證組方拿藥
宋朝膏逐漸代替煎,基本沿襲唐代風格,用途日趨廣泛,如南宋《洪氏集驗方》收載的瓊玉膏,沿用至今,同時膏方中含有動物類藥的習慣也流傳下來,如《聖濟總錄》栝萎根膏,此時膏方兼有治病和滋養的作用。
明清膏方更趨完善和成熟,表現為膏方的命名正規、製作規範,膏專指滋補類方劑,煎指水煎劑;數量大大增加,臨床運用更加廣泛。
加工加工
明朝膏方即廣為各類方書記載,組成多簡單,流傳至今的膏方有洪基《攝生總要》“龜鹿二仙膏”、龔廷賢《壽世保元》“茯苓膏”以及張景岳的“兩儀膏”等。
清代膏方不僅在民間流傳,宮廷中亦廣泛使用,如《慈禧光緒醫方選議》有內服膏滋方近30首。晚清時膏方組成漸複雜,如張聿青《膏方》中膏方用藥往往已達二、三十味,甚至更多,收膏時常選加阿膠、鹿角膠等,並強調辨證而施,對後世醫家影響較大。
近現代膏方在上海、江浙及廣東廣泛使用,尤以上海為甚。

組方原則

膏方一般由20餘味的中藥組成,屬大方、複方範疇,且服用時間較長,因此,制定膏方更應注重針對性。所謂針對性,是指應該針對患者的疾病性質和體質類型。另外,膏方中多含補益氣血陰陽的藥物,其性黏膩難化,若不顧實際情況,一味純補峻補,每每會妨礙氣血,於健康無益,故配伍用藥,至為重要。組方時尤應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成品成品
一、重視脈案書寫,辨證立法
膏方的脈案,以往習用毛筆書寫,它既是中華文化的藝術佳品,又能體現中醫擅長於疾病調養的傳統特色。膏方不僅是滋補強壯的藥品,更是治療慢性疾病的最佳劑型,所以膏方的制訂,首當重視辨證論治。醫家應從病者錯綜複雜的症狀中,分析出病因病機病位,衡量正邪之盛衰進退,探求疾病之根源,從而確定固本清源的方藥。中醫的理、法、方、藥特色,必須充分體現在膏方的脈案中,並且正確、科學地書寫脈案,這樣才能保證治療的有序和準確。切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若用這種方法開出來的膏方,既無理、法、方、藥的內容,又無君、臣、佐、使的規律,雜亂無章,患者服後,必定弊多利少。
膏方膏方
二、注重體質差異,量體用藥
人體體質的減弱,是病邪得以侵襲、疾病得以產生的主要原因,而體質每因年齡、性別、生活境遇、先天稟賦、後天調養等不同而各有差異,故選方用藥也因人而異。如老年人髒氣衰退,氣血運行遲緩,膏方中多佐行氣活血之品;婦女以肝為先天,易於肝氣鬱滯,故宜輔以疏肝解郁之藥;小兒為純陽之體,不能過早服用補品,如果確實需要,多以甘淡之品調養,如四君子、六味地黃等;中年人負擔堪重,又多七情勞逸所傷,治療時多需補瀉兼施。除此以外,又有諸多個體差異,均需詳細分析,根據具體情況,制訂不同的治療計畫。
三、調暢氣血陰陽,以平為期
利用藥物的偏勝之性,來糾正人體陰陽氣血的不平衡,以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是中醫養生和治病的基本思想,也是制訂膏方的主要原則。臨床所及,中老年人髒氣漸衰,運化不及,常常呈現虛實夾雜的複雜病理狀態,如果對此忽略不見,一味投補,補其有餘,實其所實,往往會適得其反。所以膏方用藥,既要考慮“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又應根據病者的症狀,針對瘀血等病理產物,適當加以行氣、活血之品,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致陰陽平衡。
四、斡旋脾胃升降,以喜為補
清代著名醫家葉天士曾謂“食物自適者即胃喜為補”,為臨床藥物治療及食物調養的重要法則,同樣適合於膏方的制訂。口服膏方後,胃中舒服,能消化吸收,方可達到補益的目的,故制定膏方,總宜佐以運脾健胃之品,或取檀香拌炒麥芽,以醒脾開胃;或用桔梗、枳殼,以升降相因;或配伍陳皮、楂曲以消食化積;尤其是蒼朮一味,氣味辛香,為運脾要藥,加入眾多滋膩補品中,則能消除補藥黏膩之性,以資脾運之功。中醫習慣在服用膏方進補前,服一些開路藥,或祛除外邪,或消除宿滯,或運脾健胃,處處照顧脾胃的運化功能,確具至理。
五、著意通補相兼,動靜結合
用膏方進補期間,既不能一味呆補,又不宜孟浪攻泄,而常取通補兼施、動靜相合、並行不悖的方法。民間常以驢皮膏加南貨制膏進補,時有腹脹便溏等不良反應發生,多因其不符合“通補相兼,動靜結合”的原則。補品為“靜藥”,必須配合辛香走竄之“動藥”,動靜結合,才能補而不滯。臨床可針對中老年人常見的心腦血管病,如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腦梗死、糖尿病等,辨證選用“動藥”,例如取附子溫寒解凝,振奮心陽;取大黃、決明子通腑排毒,降低血脂;取葛根、丹參活血化瘀,淨化血液等,與補藥相配,相使相成,而起到固本清源之效。
另外四時之氣的升降沉浮對疾病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古代醫家據此提出隨時為病,當隨病制方的治療思想。如金元醫家李杲在《脾胃論·脾胃將理法》中提出:“春時有疾,於所用藥內加清涼風藥,夏月有疾加大寒之藥,秋月有疾加溫氣之藥,冬月有疾加大熱藥,是不絕生化之源也。”說明春天多風邪為患,須在方中加入祛風藥,如荊芥、薄荷、菊花、桑葉之類;夏天有病多熱疾,須加適量的寒涼藥,如黃連、黃芩、石膏、知母之類;秋天有病多燥邪,宜加入溫潤氣分藥,如杏仁、紫蘇葉、桔梗、沙參之類;冬天有病多寒邪,宜加入一些溫熱藥,如附子、乾薑之屬。注意用藥與四時相應,以適應溫、熱、寒、涼、升、降、沉、浮的規律,不絕生化之源。受這種思想的影響,結合各個季節的易發病證,則可以在不同的時令,根據病情及氣候,採用相應的四時用藥法,隨證應變,亦可以用膏方的形式來治病及防病。故膏方不僅僅局限於冬令時節套用。
膏方之制定,遵循辨證論治法度,具備理、法、方、藥之程式,不僅養生,更能治病。因膏方服用時間長,醫者必須深思熟慮,立法力求平穩,不能小有偏差。偶有疏忽,與病情不合,不能競劑而廢,醫生與病家皆遭損失。故開一般處方易,而膏方之制訂難。膏方是一門學問,又屬中華文化之遺澤,應當傳承不息,發揚光大。
膏方能補什麼 
補虛扶弱
凡氣血不足、五臟虧損、體質虛弱或因外科手術、產後以及大病、重病、慢性消耗性疾病恢復期出現各種虛弱症狀,均應冬令進補膏方,能有效促使虛弱者恢復健康,增強體質,改善生活質量。
製作膏方製作膏方
抗衰延年
老年人氣血衰退,精力不足,臟腑功能低下者,可以在冬令進補膏滋藥,以抗衰延年。中年人,由於機體各臟器功能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下降,出現頭暈目眩、腰疼腿軟、神疲乏力,心悸失眠,記憶減退等,進補膏方可以增強體質,防止早衰。
糾正亞健康狀態
膏方對調節陰陽平衡,糾正亞健康狀態,使人體恢復到最佳狀態的作用較為顯著、在節奏快、壓力大的環境中工作,不少年輕人因精力透支,出現頭暈腰酸、疲倦乏力、頭髮早白等亞健康狀態,膏方可使他們恢復常態。
防病治病
針對患者不同病症開列的膏方確能防病治病,尤其對於康復期的癌症病人,易反覆感冒的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在冬令服食扶正膏滋藥,不僅能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在體內貯存豐富的營養物質,有助於來年防復發,抗轉移,防感冒,增強抵抗力。

組成

膏方的組成
①按照藥物的性質可分為三部分,即飲片、膠類及糖類。
飲片是起主要治療作用的中藥,一般需辯證施治,根據個人情況而不同;膠類一方面供製作過程中收膏用,另一方面具有滋補作用,如阿膠養血止血、滋陰潤肺,鹿角膠可溫腎助陽、生精補髓、活血散結等;
膏方儲藏膏方儲藏
糖類主要為了改善口感,另外可補中緩急。
②按照膏方中藥物的作用可分為滋補藥、對症藥、健脾藥和輔料四部分。
滋補藥有益氣、補血、養陰或溫陽等功能,常用的有人參、黃芪.熟地,麥冬、蟲草、胎盤等,同時配合使用理氣化濕、清熱、祛瘀等之劑,以增強滋補的效果;
對症藥是針對患者當時主要病症的藥物,兼顧祛病和滋補;
膏方內的滋補藥多屬粘膩呆滯之品,久服多影響脾胃運化,並易閉門留寇,故一般需加用陳皮、砂仁、焦山楂炒麥芽、白朮等健脾藥,加強吸收,達到補而不滯的功效;
輔料主要包括調味的糖類以及收膏的膠類等。
膏方的分類
根據製作過程是否加入蜂蜜將膏方分為清膏和蜜膏,中藥煎煮濃縮後直接收膏者為清膏,收膏時加入蜂蜜稱為蜜膏(又稱“膏滋”),後者尤其適合年老體弱、有慢性病者;
根據膏方中是否含有動物膠或胎盤、鹿鞭等動物藥,可將其分為素膏和葷膏,素膏由中草藥組成,不易發霉,四季均可服用;葷膏中則含有動物膠(藥),多屬溫補之劑,且不易久存,一般冬季服用。

特點

第一、膏方具有補虛和治病兩大特點
一些春夏易發之病,如哮喘等,如果能在冬季將身體調養好,就不易發作,正所謂“正氣記憶體,邪不可乾”。中國民間素有冬令進補的習慣,有道是“三九補一冬,來年少病痛”,“冬令進補,來春打虎”。
製作膏方製作膏方
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冬天氣溫低,熱量耗散多,胃腸道功能相對較其他季節強,生理機能的旺盛有利於營養物質的吸收利用,可以更多地轉化為自身物質。人體在冬季新陳代謝速度減慢,此時適當補養,可調解和改善人體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增強抵抗力,達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第二、“陰平陽秘,以衡為補”,完全體現了傳統醫學的整體觀念
中醫理論認為,人的生命活動以陰陽臟腑氣血為依據,陰陽臟腑氣血平衡則能健康無恙,延年益壽,故《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病邪有陰邪、陽邪,人體正氣也有陰陽之氣,疾病的發生就是陰陽失去相對平衡,出現陰陽偏盛或陰陽偏衰的結果。因此,利用藥物的偏勝之性,來糾正人體陰陽氣血的不平衡,“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是中醫養生和治病的基本思想,也是制訂膏方的主要原則。

適用對象

⒈慢性病人的進補:原來患有慢性疾病,冬令季節,可以結合它的病症,一邊施補,一邊治病,這樣對疾病的治療和康復,作用更大。從目前臨床套用膏方的情況來看,不但內科病人可以服用膏方,婦科、兒科、外科、傷骨科、五官科的病人都可以服用膏方藥,氣血陰陽津液虛弱的病人也都可以通過服用膏方來達到除病強身的目的。
⒉亞健康者的進補:現代社會中青年工作生活壓力和勞動強度很大(主要為精神緊張,腦力透支),同時眾多的應酬,無度的菸酒嗜好,長期不足的睡眠及休息,均可造成人體的各項正常生理機能大幅度變化,抗病能力下降,從而使機體處於亞健康狀態,這就非常需要適時進行全面整體的調理,膏方療法就是最佳的選擇。
⒊老年人的進補:老年人,由於它的生理特性,人體的各種機能,都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趨向衰退,而冬令進補,則能增強體質,延緩衰老。
⒋女性的進補:對於女性來說,脾胃主全身元氣,脾胃虛弱,元氣不足,就容易造成女性的衰老;若脾胃能吸收飲食中的營養,充分滋養全身臟器及皮膚腠理,當脾胃正常運轉時,全身的營養不斷得到補充,人的抗衰老能力、生命力隨之增強,臉部就會紅潤,皮膚就會充滿光澤和彈性。
⒌兒童的進補:小兒根據生長需要可以適當進補,尤其是小兒反覆呼吸道感染,久咳不愈,厭食、貧血等體虛的患兒宜於調補。

服用季節

一、冬令進補
膏方,又有人習慣稱其為冬令膏方。顧名思義是在冬令季節里服用。為什麼要在冬令時節服用膏方呢?這要從人的生命活動和自然氣候環境息息相關說起。
自然界氣候環境的運動變化,無時無刻不對人體產生影響。“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地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綱紀。”根據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即春溫、夏熱、秋涼、冬寒,謹慎地起居飲食、衣著行走是十分重要的。秋冬季節是收穫的重要季節,人體為適應外界漸冷的氣候會作出相應的調整,血液在消化道為多,消化腺、消化酶分泌增多,消化機能增強,食慾旺盛,體內高熱量食品需求增多,容易吸收,並把營養藏於體內,同時代謝降低,消耗減少。在《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指出:“冬三月,此謂閉藏,冰凍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這就是適應冬天氣候環境,是一種養藏的方法。如果違反了這種冬令的養生方法,到了春天便要發生痿厥一類疾患,使人們對春生之氣的適應能力減弱。
由此可見,冬季是一年四季中進補的最好季節。長期以來,人們就講究“冬令進補”,在冬天,內服滋補膏方,強壯身體,到了來年春天,精神抖擻,步行矯捷,思維靈敏,在民間也有“冬令一進補,春天可打虎”的說法,是很有道理的。
二、實時調補
有的中藥房在一年四季均為患者加工膏方,這是不是說一年四季均可服用膏方呢?實際上,運用膏方進行冬令滋補是其使用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由於膏方既有滋補身體的作用,又有治療預防的功效,因此,不在冬季,如處在慢性損耗性疾病的過程中或大病後,手術後,患者身體非常虛弱時,可以採用膏方調治。根據虛弱情況,進行中醫辨證,在滋補的同時,配合理氣、和血、調中、化濁、通腑、安神、固澀、通絡等藥物一起使用。
中醫的調補有很多方面選擇,有藥酒、藥粥,還有藥膳等,但在套用中藥湯劑進行辨證施治後,繼用膏方又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一是它可以繼續配伍其他治療的藥物,二是服用方便,三是符合虛弱身體進行緩慢康復的原則,其補益是王道緩緩收工,決不能採用霸道蠻補,否則孟浪用事不能達到目的。
因此,根據患者病情需要,並嚴格掌握膏方的使用方法,不在冬令季節,同樣可以服用膏方。

提問

服用膏方要取得好的效果,能充分消化吸收是關鍵。有些人脾胃運化功能較差,臨床常見舌苔厚膩、沒有食慾,同時感覺胸脅痞悶等,此時服用膏方,不但影響到對膏方的消化吸收,反而加重脾胃負擔,出現各種不適症狀。因此,在此類人群正式服用膏方前,醫生一般會因人而異開出一些能運脾健胃、理氣化濕的中藥,以改善其脾胃功能,為膏方的消化吸收創造有利的條件。這些中藥先膏方而行,因此被形象地稱為“開路藥”。
“開路藥”的另一作用是通過試探性的調補,通過觀察服藥後的反應,能為醫生開好最後調補對路的膏方作好準備。
對於脾胃功能正常的人,不強調必須服用“開路藥”,可以直接服用膏方,做到及時進補。
“開路藥”一般以醫生根據症狀開出的湯劑最有針對性,通常提前2~3周服用。除湯劑外,也可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一些中成藥,如藿香正氣片、香砂六君丸、參苓白朮片、健脾丸等作為“開路藥”。

養生

養生一詞,原出春秋管仲的《管子》,乃保養生命以達長壽之意。養生就是“治未病”,是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寒溫等各種方法去實現的,是一種綜合性的強身益壽活動。中醫認為,“春升、夏華、秋收、冬藏”,這是大自然的變化規律。人要健康必須適應大自然的變化規律,身體也一樣,否則就會生病。
人體氣機的升降出入,靠肝的升、肺的降、心的展放、腎的收斂為推動人身體陰陽兩氣的變動,脾為中,旁及四髒,是氣機的樞紐。這樣通過五臟的功能,讓人的氣機升降出入有序變化,人應該同自然界相同,以此養生,才能達到健康的目的,這就是道記館四季膏方的由來。南宋時期,膏方深受達官貴人所喜愛,道記館膏方,傳承宋代秘方,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延續到今天,道記館已逐步發展成為一家專業從事四季膏方的膏滋養生專家。
正宗膏方的三大特色
⒈名藥:精選道地食材膏方採用的阿膠、龜甲膠、鹿角膠、黃明膠、鱉甲膠等的原料,嚴格監控生產加工的各個環節,保障原料正宗,保障產地正宗,保障道記館膏方的確切療效。 2、名方:傳承宋代秘方針對不同的性質和體質類型,經辨證後配方制膏,一人一方,量體用藥,方能達到增強體質、祛病延年的目的。道記館膏方傳承宋代秘方,在充分體現中醫理、法、方、藥的前後一致和君、臣、佐、使的得當配伍的基礎上,做到虛實兼顧、寒溫得宜、升降並調、氣血同治、動靜結合,從而達到陰陽平衡“以平為期”、“以和為貴”的目的。 3、名法:沿襲古法工藝膏方的定製加工流程,主要有七個步驟:配方、浸藥、提取、濃縮、收膏、分裝、涼膏。道記館嚴格按照 “一人一方一鍋”的規範煎制膏方,通過定製的模式,真正做到無添加劑、無防腐劑、無明膠,保證了膏方的安全、綠色和可靠。

常見答疑

1、為何驢皮成為阿膠的最佳原材料?
驢起源在非洲及西亞,後擴散蒙古、新疆一帶。張騫出塞時將驢引進到了中原。後被農戶廣泛飼養,成為中原地區與牛馬豬羊同等重要的家畜之一。 五代至宋實行“牛皮之禁”。古代軍需民用用途廣泛,特別是軍事上製作將士的甲冑、盾牌、車馬挽具及制膠用於弓弩。古代農業社會,耕牛是極其重要的生產工具,不能隨便宰殺,只有病、老死之牛皮。正是上述原因,唐代已大量用驢皮阿膠。宋代的牛皮膠或系民間取官府捨棄的劣等牛皮製成,以致醫家認為不堪藥用。
⒉市面上阿膠價格為何差別這么大?
好阿膠需用整張皮熬制。早在1996年、2002年央視曾多次曝光某藥廠拿馬皮當驢皮生產阿膠事件。2010年央視調查發現,很多阿膠的原來竟來自於馬皮、甚至是劣質皮料。原料皮基本都是在皮革加工過程中割下來廢棄的頭臉皮和腿腳皮,也就是通常說的下腳料。 2012年的“造假門”,某藥廠藉助新疆的工廠生產的半成品阿膠塊涉嫌虛構原產地,另外其用以支持漲價的行業數據也涉嫌造假。 好的驢才能出好的皮,標準:毛驢的養殖周期需要3-5年,3歲以下的驢皮不要;化學污染的驢皮不要;有皮膚病的驢皮不要。3kg 驢皮熬出1kg阿膠,一張驢皮僅僅可以熬制3盒阿膠,而生產一盒阿膠的周期需要50天。
⒊阿膠、龜甲膠、鹿角膠、鱉甲膠、黃明膠五膠有何不同? 
阿膠、龜甲膠、鹿角膠、鱉甲膠、黃明膠各自不同的功用,根據不同的需要來選用。
阿膠與鹿角膠相比,前者滋補陰血,更適合於婦女,後者溫陽補腎,更適合男子。
鱉甲膠與龜甲膠都能養陰,且能清虛熱,適合易上火者採用,這是阿膠和鹿角膠所不具備的。
鱉甲膠還有通血脈的作用,破瘀散結有專功。
鱉甲膠強健筋骨,骨質疏鬆者可考慮優先選用。
阿膠有的功能黃明膠可以認為都有,只是效果不同。一般說阿膠補血比黃明膠好,但黃明膠的長處在於止血養血,潤腸通便。
⒋進呈貢膠為什麼昂貴? 
“進呈貢膠” 顧名思義就是專門用來進貢朝廷的上品阿膠。“人中有龍鳳,膠中有極品”,阿膠中的極品就是“進呈貢膠”。進呈貢膠,也稱九朝貢膠或九天貢膠。進呈貢膠作為皇室貢品最早見於《水經注》“歲嘗煮膠以貢天府”,從北魏開始便一直是朝廷貢品。 進呈貢膠選取3-4歲體型健狀純黑烏驢,冬至前一個月取下皮進行晾乾,冬至子時是陰極陽生之時,而東阿之水是天下至陰之水,擇至陰之時,取至陰之水,選屬陰之烏驢皮煉膠,採用歷經2500年的保密工藝,金鍋、銀鏟,桑木柴為火,經99道工序煉製方成,其滋補效果最佳。 進呈貢膠質地細膩,色如瑩漆,光如琥珀。面平如鏡,經夏不軟。
揭秘進呈貢膠珍貴的三大秘密:
1、選擇最佳時辰,冬至子時取水
《黃帝內經》"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至子時是陰極陽生之時,冬至之時的東阿地下水陰氣最重。 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曾說:阿井水,性趨下,清而重,“取其煮膠,謂之阿膠”;李時珍《本草綱目》稱:“其井乃濟水所注,取井水煮膠,用攪濁水則清,故人服之,下膈疏痰止吐。其水清而重,其性趨下,故淤濁及逆上之痰也”。
2、選取最佳原料,珍稀烏頭驢 烏頭驢是製作進程貢膠的必備原料,但現在烏頭驢已瀕臨滅絕。 陳修園:“必用黑皮者,以濟水合於心,黑色屬於腎,取水火相濟之意也”。按照古人的看法,認為黑色屬水入腎經,烏驢皮屬陰入腎,可補先天之本。冬至所取烏驢皮陰氣最重,皮張光亮厚實,營養物質儲藏充沛,用其煉膠滋陰效果最好。 這樣選擇至陰之時,取至陰之水、至陰之烏驢皮與火相融,煉出的貢膠達到陰陽平衡之極,滋補最甚。
3、沿襲古法工藝,99道傳統工序
進呈貢膠煉製工藝極為考究,要經過洗皮、泡皮、涼皮、刮毛、化皮、煉膠等99道傳統工序,歷經100餘天純手工打造,方能製成,其中只要一個環節出錯,則整鍋貢膠報廢(比如打沫不好,熬制粘鍋)。故進呈貢膠非常難得。
道光八年進呈貢膠,已有180多年歷史道光八年進呈貢膠,已有180多年歷史

製作

一、膏方的製備
千百年來,中醫學在膏方的製備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加工經驗。這些內容,一部分記載在有關的中醫藥典籍里,一部分蘊藏在老藥工的實際經驗中,均有待於不斷發掘繼承,整理套用。
(一) 配料
⒈配伍原則
用膏方治病,既可一味單方,又可使用複方。按照病情需要和用藥法度,將兩種以上藥物合用,就是配伍。在配伍套用的情況下,藥物與藥物之間出現相互作用,可以更好地發揮藥物的作用而增進療效,減輕和消除副作用。在治療方法上,單方藥簡功專,針對性強;複方藥宏效廣,對較複雜的疾病證候全面照顧,應根據具體病情辨證處方。
⑴單用:單獨使用一味藥物製成膏方,如用白朮治療脾氣虛證,用熟地黃治療腎陰虛證,用桑枝祛除風濕,用地榆涼血止血等。
⑵複方:將兩種或兩種以上藥物,按病情和配伍原則組成膏方,如天門冬與麥門冬同用,可增強養陰潤燥作用;黨參與黃芪同用,可增強補氣健脾作用;旱蓮草與女貞子同用,可增強滋補肝腎作用等。同時,藥物合用可以減輕副作用,如術附膏中用蜂蜜,既可解除附子的毒性,又可取其甘緩,以緩解疼痛。補氣養血膏中用了黨參、熟地黃、枸杞子、黃精等眾多滋補藥,少佐陳皮理氣和胃,司消除滋補呆胃的副作用。
⒉用藥劑量
臨床多在一般湯劑處方診治有效之後,在病情基本穩定或辨證清楚的基礎上運用膏方。各醫家運用藥味及劑量有不同習慣,但一般每劑湯方在100克左右,膏方在此有效處方上,增大10~15倍以上,形成有效的膏方劑量。由此形成一料膏方的重量當在1000克以上,過少不易製作。另外加糖或蜂蜜1000克,共熬出膏滋約1400克左右,可服用一個半月。若天暖,劑量應酌情減少。
藥物用量有輕重之分,一般輕者用量宜少,重者用量宜多。藥用劑量問題,古今醫家雖曾作了很多考證,但迄今仍難有定論。因此,對於古代方書所載膏方中藥物的用量,僅作為參考,可以根據方中各藥用量的比例了解其配伍意義。臨床開列膏方所用劑量,按中藥學和近代醫案中所用劑量,結合地區、年齡、體質及病情等不同情況,適當使用。
(二) 煉蜜
蜂蜜有調味、滋潤和補益的功效。另外還具有一定的緩和、防腐作用。煉蜜的作用,在於既能驅除藥性的偏激使之中和,又能除去蜂蜜中的水分及雜質,使藥物品質上乘,有質有量且保存持久。
⒈選蜜
選擇優質蜂蜜是保證膏滋質量的關鍵。蜜以質厚色自如凝脂、味甜而香、兼有鮮味、黏性強者作為首選。但由於產地和氣候的關係,北方蜜含水分少,一般選用棗花蜜、荊條花蜜為佳,蕎麥花蜜較次;而南方蜜含水分較多,選荔枝蜜、壩子蜜較優。
⒉煉蜜方法
將蜂蜜置於鍋內加熱,使之完全溶化,沸騰時用網篩或絹篩撈去上面浮沫,至蜜中水分大部分蒸發,翻起大泡,呈老紅色時,酌加約10%的冷水,再繼續加熱使沸,隨後乘熱傾出,用絹篩過濾,除去其雜質,即成煉蜜。
目前煉蜜老嫩的程度,大都是憑經驗觀察,少煉則嫩,黏性不足;多煉則老,堅硬不易化解。一般煉蜜以生蜜500克煉成400克左右為標準。
二、膏方的製法
膏方的製作經過浸泡、煎煮、濃縮、收膏、存放等幾道工序。
⒈浸泡:先將配齊的藥料檢查一遍,把膠類藥揀出另放。然後把其他藥物統統放入容量相當的潔淨砂鍋內,加適量的水浸潤藥料,令其充分吸收膨脹,稍後再加水以高出藥面10厘米左右,浸泡24小時。
⒉煎煮:把浸泡後的藥料上火煎煮。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煮1小時左右,轉為微火以沸為度,約3小時左右,此時藥汁漸濃,即可用紗布過濾出頭道藥汁,再加清水浸潤原來的藥渣後即可上火煎煮,煎法同前,此為二煎,待至第三煎時,氣味已淡薄,濾淨藥汁後即將藥渣倒棄(如藥汁尚濃時,還可再煎1次)。將前三煎所得藥汁混合一處,靜置後再沉澱過濾,以藥渣愈少愈佳。
⒊濃縮:過濾淨的藥汁倒入鍋中,進行濃縮,可以先用大火煎熬,加速水分蒸發,並隨時撇去浮沫,讓藥汁慢慢變成稠厚,再改用小火進一步濃縮,此時應不斷攪拌,因為藥汁轉厚時極易粘底燒焦,在攪拌到藥汁滴在紙上不散開來為度,此時方可暫停煎熬,這就是經過濃縮而成的清膏。
⒋收膏:把蒸烊化開的膠類藥與糖(以冰糖和蜂蜜為佳),倒入清膏中,放在小火上慢慢熬煉,不斷用鏟攪拌,直至能扯拉成旗或在滴水成珠(將膏汁滴入清水中凝結成珠而不散)即可。
⒌存放:待收好的膏冷卻後,裝入清潔乾淨的瓷質容器內,先不加蓋,用乾淨紗布將容器口遮蓋上,放置一夜,待完全冷卻後,再加蓋,放入陰涼處。
另外,要注意在收膏的同時,可以放入準備好的藥末(如鹿茸粉、人參粉、珍珠粉、琥珀粉、胎盤粉),要求藥末極細,在膏中充分抹勻。還有,可根據需要放入胡桃肉、桂圓肉、紅棗肉等一起煎煮時取汁,在收膏時一起放入可充分發揮其作用。
膏方的製作比較複雜,有特定的程式,嚴格的操作過程,為了達到預期效果,一般不提倡自製。

存放方法

為了使膏方能在服用期間,保質而充分發揮藥力以達到調補的目的,其存放方法,至關重要。
首先在膏方製作後,讓其充分冷卻,才可加蓋。可以讓它存放在瓷罐(鍋、缽)中,亦可以用搪瓷燒鍋存放,但不宜用鋁、鐵鍋作為盛器。
由於膏方用藥時間較長,儘管時值冬季為多,但遇暖冬時就要小心發生霉變了。一般情況下,多放在陰涼處,若放在冰櫃冷藏更佳。若放在陰涼處而遇暖冬氣溫連日回升,應讓其隔水高溫蒸烊,但是忌直接將膏鍋放在火上燒烊,這樣就會造成鍋裂和底焦。在膏藥蒸烊後,一定要把蓋打開,直至完全冷卻,方可蓋好。切不可讓鍋蓋的水落在膏面上,否則過幾天就會出現霉點。在每天服用膏方時,應該放一個固定的湯匙,以免把水分帶進鍋罐里而造成發霉變質。
一旦氣候潮濕,或者天氣變暖,在膏方上出現一些霉點,此時宜用清潔水果刀颳去表面有霉點的一層,再用隔水高溫蒸烊。當然,如果霉點很多且在膏面的深處也見有霉點,這樣就不能服用了。

服用方法

臨床上膏方的具體服法,一是根據病人的病情決定;二是考慮病人的體質、應時的季節、氣候、地理條件等因素,做到因人、因時、因地制宜。一般來說,服用膏方多由冬至即“一九”開始,至“九九”結束。冬天為封藏的季節,滋補為主的膏方容易被機體吸收儲藏,所以冬令是服用膏方的最佳季節。治療為主的調治膏方可視病情需要,根據不同時令特點隨季節處方。
(一) 服用方式
⒈沖服
取適量膏滋,放在杯中,將白開水沖人攪勻,使之溶化,服下。如果方中用熟地、山萸肉、巴戟肉等滋膩藥較多,且配藥中膠類劑量又較大,則膏藥黏稠較難烊化,應該用開水燉烊後再服。根據病情需要,也可將溫熱的黃酒沖入服用。
⒉調服
將膠劑如阿膠、鹿角膠等研細末,用適當的湯藥或黃酒等,隔水燉熱,調好和勻服下。
⒊噙化
亦稱“含化”。將膏滋含在口中,讓藥慢慢在口中溶化,發揮藥效,如治療慢性咽炎所用的青果膏等。
(二) 服用時間
⒈空腹服
《本草經》謂:“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其優點是可使藥物迅速入腸,並保持較高濃度而迅速發揮藥效。滋膩補益藥,宜空腹服,如空腹時服用腸胃有不適感,可以改在半飢半飽時服用。
⒉飯前服
一般在飯前30~60分鐘時服藥。病在下焦,欲使藥力迅速下達者,宜飯前服。
⒊飯後服
一般在飯後15~30分鐘時服藥。病在上焦,欲使藥力停留上焦較久者,宜飯後服。
⒋睡前服
一般在睡前15~30分鐘時服用。補心脾、安心神、鎮靜安眠的藥物宜睡前服。
(三) 服用劑量
服藥劑量的多少,應根據膏方的性質、疾病的輕重以及病人體質強弱等情況而決定。一般每次服用膏方取常用湯匙1匙為準(約合15~20毫升)。
藥物分有毒無毒、峻烈緩和的不同。一般性質平和的膏方,用量可以稍大。凡有毒、峻烈的藥物,用量宜小,並且應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以免中毒或耗傷正氣。
輕病、慢性病,劑量不必過重;重病、急性病,用量可適當增加。因為病輕藥重,藥力太過,反傷正氣;病重藥輕,藥力不足,往往貽誤病情。
患者體質的強弱,性別的不同,在劑量上也應有差別。老年人的用藥量應小於壯年;體質強的用量,可重於體質弱的病人;婦女用藥量,一般應小於男子,而且婦女在經期、孕期及產後,又應小於平時,但主要仍須從病情等各方面作全面考慮。

服用禁忌

說明
在使用膏方時,為了注意安全,保證療效,必須重視禁忌問題。用藥禁忌,除了藥物配伍中的“十八反”、“十九畏”等外,還有補膏用藥禁忌、妊娠用藥禁忌和服藥禁忌三個方面。
補膏禁忌
老年病虛證為多,故補膏較為常用,在具體套用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防止“閉門留寇”
在外邪未盡的情況下,不要過早使用補膏,以免留邪為患。必要時可在祛邪藥中加入補益之品,以達到扶正祛邪、攻補兼施目的。另外,補益莫與氣血為難,應避免一味呆補,不注意氣血流通的傾向。
防止“虛不受補”
對於一般慢性虛證患者,只能緩緩調養,不宜驟補。可於補益膏方中,酌加助運之品,以免滋膩呆胃之弊。
防止“損陽耗津”
陽虛有寒忌清補,以免助陰損陽;陰津虧損忌用溫補,以免助火傷陰。
妊娠禁忌
妊娠期間,因為某些藥物具有滑胎、墮胎的流弊,往往可以造成流產的後果,所以在臨證時要注意藥物的選用,注意妊娠禁忌。
忌口
為了達到治療目的,服藥期間要求病人忌食某些食物,叫做“忌口”。近年來通過大量的臨床和科學實驗,忌口的範圍已日漸縮小,而且日趨合理。如服人參膏時忌服蘿蔔,服首烏膏時,忌豬、羊血及鐵劑;服滋補性膏方時,不宜飲茶。一般服藥期間,應忌食生冷、油膩、辛辣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
服用人參時,常習慣稱蘿蔔、綠豆(包括綠豆製品,如冬粉等)是“解藥”,意思是含破壞人參中的有效成分。傳統的中醫理論認為蘿蔔的消食導滯作用和綠豆的寒涼解毒功能造成人參的作用不能發揮,人參的甘味補氣生津的療效將大大減弱。應該說,兩者同時服用是不適宜的。從藥理上講,蘿蔔會加快人參有效成分的排泄,在人參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其營養成分未被人體吸收時,已經被排泄出體外了。由於膏方中有不少補益壅滯之品,對於消化不良者,服用食物以易消化為上,否則容易阻礙消化、吸收,從而不能起到理想的補益作用。
針對患者的體質,在膏方服用時,忌口更為重要。如:
① 陰虛體質在臨床上可見頭暈眼花、口乾咽燥、心煩、易於激動、失眠心悸、舌紅少苔、脈象細數,在服膏方進行滋陰的同時,在飲食上有這樣幾點忌口:
⑴忌食辛熱的食品,如狗肉、牛肉等;在烹調作料中不放或少放姜、蒜、蔥等~類調味品;至於甜味食品如朱古力及其製品更應少吃,甚至不吃。否則,輕則引起口乾咽燥嚴重,大便燥結,重則可見出血症狀。
⑵忌食海鮮一類發物,如黃魚、帶魚等。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中不少表現為陰虛火旺的症狀,在套用滋陰降火藥物治療時,食用海鮮則猶為火上澆油。這些病人以食淡水魚為好。
⑶忌食不易消化的藥食。因為患者消化功能虛弱,不易吸收,又因為陰虛之人常出現大便燥結,此時若在幫助消化的藥食中加入潤腸之品,可以使膏方中滋陰藥發揮更好作用。
②陽虛體質 在臨床上可見全身怕冷、面色眺白或者淡白無華、少氣倦怠乏力、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質淡胖、苔潤滑、脈象微細遲無力,對這類病人常用補陽、溫陽、壯陽等藥食進行調補,應該在飲食上注意以下忌口:
⑴切忌濫用溫補腎陽的食品。如果在服鹿鞭、牛鞭、羊肉等藥食時,應注意觀察有無虛火的病理現象。否則容易助火動血,產生變症。另外,還應注意不少陽虛體質的人,脾胃虛弱,運化失常,故飲食上尚要忌用黏膩
⑵忌用寒性食品,如柿子、黃瓜等。陽虛體質者易生內寒,可見脘腹時感冷痛,大便稀溏,四肢欠溫等。若用寒性食品,則寒象更甚,在炎熱夏天,尤其應慎冷飲瓜果之品,不能圖一時之快,而使陽虛體質曰見虛弱,變症叢生。
⑶陽虛體質的人氣血流行不暢,切忌服用或過多服用厚味膩滯之品,如食肉類製品,也儘可能除去油脂部分。
合理服藥
“一藥一性,百病百方”。各種膏方,它們的功用各有不同,但無論哪種膏方,只可治療一定的病症,而不能通治百病。補膏不能亂用,用錯了,有害無益。對於一些陰陽俱虛、氣血不足、數病同發的情況,治療時必須仔細觀察分析,謹慎選方,合理用藥,以獲佳效,切忌孟浪投藥。

如何防治

儘管膏方服用的對象不同,體質、病情不同,但總的要求是以平和為準,在辨證論治的原則指導下,切合個體,不應該會出現不良反應。但是,也有少數人服用膏方後,會出現這樣幾種不適:
⒈滋膩呆胃,納食減少。有的不思納食,腹部脹滿。
⒉齒浮口苦、鼻衄、面部升火、大便秘結。
⒊第二年春夏時感到不適、厭食、睏倦,入夏怕熱,也有出現低熱、皮疹、齒浮、便秘等。
這些不良反應,可以在剛開始服用幾天時出現,也可能在第二年春夏才出現。防治這些不良反應,首先在服用開路方時要注意,儘可能祛除濕濁,調整好胃腸功能。在服用幾天后就出現不思飲食、腹脹時,應該暫停服用,改服1~2周理氣和胃消導藥後,再少量服用膏方,慢慢增加。如見齒浮口苦、鼻衄升火時,把清熱瀉火解毒通腑藥煎好後放入膏方中,一起服用以糾偏差。

膏方書籍

顏德馨膏方真跡
中國膏方學
中醫膏方治病百問
實用膏方
膏方寶典
海派中醫婦科膏方選
中醫膏方
中醫膏方指南
秦伯未膏方集
婦科膏方套用指南
家庭常用膏方事典
冬令調補擇膏方--上海市中醫醫院名家膏方精粹

相關成份

冬令進補膏方 膏方的成份有哪些。又到進補膏方的季節,很多人不太了解膏方的組成成份有哪些。中醫專家指出,膏方一般有中藥飲片、細料藥、膠類、糖類、及輔料五部分內容組成。
中藥飲片
中藥飲片是膏方的主體部分,是醫生通過望、聞、問、切的詳細辨證分析後,根據患者體質的不同與病情的需要,所給出處方的藥物部分。
體質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以及五臟六腑的虛損,醫生按照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合理選用配伍所需的中藥炮製品組成方劑,以此有針對性地體現膏方調補身體,防治疾病的效力所在。如脈弱無力、神疲倦怠、動則氣喘、飲食無味者,多為氣虛體質,宜選用黃芪、黨參、太子參、茯苓、白朮等組成的方藥;脈細無力、面色光白、頭暈健忘、失眠少神者,多為血虛體質,宜選用熟地黃、當歸、白芍藥等組成的方藥;形體瘦削、口乾咽燥、渴欲飲水、潮熱盜汗者,多為陰虛體質,宜選用麥門冬、沙參、枸杞子等組成的方藥;畏寒肢冷、自汗盜汗、尿頻遺尿、腹中冷痛現象者,多為陽虛體質,宜選用杜仲、蛤蚧、核桃仁等組成的方藥。
膏方中的中藥配伍組成是一個大方劑,由於要綜合考慮到處方既“療疾”又“補虛”的雙重性,因此膏方的中藥藥味要比通常的處方藥味品種多,且藥物劑量要能夠滿足一料膏滋藥服用時間(30~50天)的劑量。通常情況下,一劑膏方的中藥部分其總量應控制在3KG左右,至多不超過5KG。配伍時應避免藥味不足,使功效難求;或盲目追求處方大而全,使品種過多、藥味超重,造成矢不中的、浪費中藥等現象。
滋補膏方的用藥量越來越大
據顧植山介紹,3000―3500克中藥飲片再加上250克以下阿膠及500克以下糖,熬制8小時左右,出膏量完全能滿足一個冬季膏方使用量。傳統的龍砂膏方製作特點,就是出膏率高,但需要足夠的熬膏時間。隨著吃膏方人數越來越多,一些機構來不及加工,膏方製作只能縮短時間。而加工時間一短,出膏量減少,只能靠更多劑量的中藥飲片來補充。
不少市民也深有體會,醫生開一次膏方,密密麻麻寫了幾十種中藥,一副膏方的中藥量超過5000克的比比皆是。市民顧女士在一家機構開出的膏方就讓她嚇了一大跳,醫生開了近40種中藥,計算了一下,光中藥飲片就超過7000克,還不包括兩味名貴中藥材。這副膏方的總價超過了6000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