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下逐瘀湯

膈下逐瘀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醫林改錯》卷上。具有活血逐瘀,破症消結之功效。主治積聚痞塊,痛不移處,臥則腹墜,及腎瀉、久瀉由瘀血所致者。症見膈下形成痞塊、痛處不移、臥則腹墜、久瀉不止。臨床常用來治療慢性活動性肝炎血卟啉病、糖尿病、宮外孕不孕症等屬於血瘀氣滯的病症。

基本介紹

  • 名稱:膈下逐瘀湯
  • 出處:《醫林改錯》卷上
  • 組成:靈脂、當歸、川芎、桃仁、丹皮、赤芍、烏藥、元胡、甘草、香附、紅花、枳殼
  • 功用:活血逐瘀,破癥消結
  • 主治:積聚痞塊,痛不移處,臥則腹墜,及腎瀉、久瀉由瘀血所致者
歌訣,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運用,加減化裁,附方,重要文獻摘要,

歌訣

膈下逐瘀桃牡丹,當歸枳殼元胡甘;赤芍烏藥五靈脂,川芎紅花香附煎。

組成

靈脂(炒)二錢(6g)、當歸三錢三(9g)、川芎二錢(6g)、桃仁(研泥)三錢(9g)、丹皮二錢(6g)、赤芍二錢(6g)、烏藥二錢(6g)、元胡一錢(3g)、甘草三錢(9g)、香附一錢半(4.5g)、紅花三錢(9g)、枳殼一錢半(4.5g)。

用法用量

水煎服。病輕者少服,病重者多服,病去藥止不可多服。

功用

活血逐瘀,破症消結。

主治

積聚痞塊,痛不移處,臥則腹墜,及腎瀉、久瀉由瘀血所致者。

方義

本方證系因肝鬱氣結,瘀血阻滯所致。方用紅花、桃仁、五靈脂、赤芍、牡丹皮、延胡索、川芎、當歸活血通經,行瘀止痛;香附、烏藥、枳殼調氣疏肝。與血府逐瘀湯相比,本方活血祛瘀之品較多,因而逐瘀之力較強,止痛之功更好。至於本方中之甘草所以用量較重,一則是取其調和諸藥,使攻中有制;二則是協助主藥以緩急止痛,更好發揮其活血止痛之能。

運用

1、在中醫看來,膈下逐瘀湯是治療膈下瘀阻氣滯之證的常用方,主要以膈下形成痞塊、痛處不移、臥則腹墜、久瀉不止為辨證要點。
2、現代臨床常用來治療慢性活動性肝炎血卟啉病、糖尿病、宮外孕不孕症等屬於血瘀氣滯的病症。

加減化裁

病人氣弱者,加黨參三五錢。

附方

名稱:血府逐瘀湯
組成:桃仁、紅花、當歸、生地黃、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殼、甘草
用法:水煎服
主治:胸中血瘀證。症見胸痛、頭痛日久,痛如針剩而有定處,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內熱煩悶,或心悸失眠,急躁易怒,入暮潮熱,唇黯或兩目黯黑,舌黯紅或有瘀斑,脈澀或弦緊
出處:《醫林改錯》
功用:活血祛瘀,行氣止痛
名稱:逐瘀湯
組成:當歸、紅花、生地、官桂、烏藥、桃仁
用法:水一鐘,煎服
主治:產後瘀血凝滯,頭疼發熱,胸膈不寬,肚腹紋痛
出處:《丹台玉案》卷五

重要文獻摘要

1、《歷代名醫良方注釋》:“方中當歸、赤芍、川芎養血行血為君;桃仁、紅花、靈脂、丹皮破結散瘀為臣;香附、烏藥、枳殼、元胡行氣止痛為佐;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諸藥配合,共奏祛瘀消痞之之效。”
2、《醫林改錯注釋》:“方中當歸、川芎、赤芍養血活血,與逐瘀藥同用,可使瘀血祛而不傷陰血;丹皮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桃仁、紅花、靈脂破血逐瘀,以消積塊;配香附、烏藥、枳殼、元胡行氣止痛;尤其川芎不僅養血活血,更能行血中之氣,增強逐瘀之力;甘草調和諸藥。全方以逐瘀活血和行氣藥物居多,使氣帥血行,更好發揮其活血逐瘀,破膈下逐瘀湯消結之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