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橫紋肌肉瘤

膀胱橫紋肌肉瘤,又稱葡萄狀肉瘤,主要表現為血尿和排尿困難,於恥骨上可捫及包塊,晚期出現貧血、腎積水。

基本介紹

  • 中醫病名:膀胱橫紋肌肉瘤
  • 外文名:botryoid sarcoma of bladder
  • 別名:葡萄狀肉瘤
  • 就診科室:泌尿外科
  • 常見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某些遺傳因素有關
  • 常見症狀:血尿和排尿困難
病症介紹,別名,分類,流行病學,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併發症,實驗室檢查,輔助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預後,相關藥品,

病症介紹

葡萄狀肉瘤又稱橫紋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是一種由不同分化階段的骨骼肌細胞組成的惡性腫瘤,好發於頭頸部,其次是膀胱。起源於泌尿生殖系統的橫紋肌肉瘤占20%~25%,其主要累及前列腺、膀胱、陰道及睪丸、附睪區域。易於播散,常見的轉移部位包括肺、骨、骨髓和淋巴結等。
有些病例可合併多發性神經纖維瘤、基底細胞瘤病、肺腺瘤、神經脂腺瘤。根據腫瘤的位置,大小以及浸潤範圍可以行腫瘤局部切除,膀胱部分切除或膀胱全切除,術後輔以放射治療

別名

rhabdomyosarcoma of bladder;膀眈胱葡萄狀肉瘤;膀胱葡萄狀肉瘤

分類

泌尿外科 > 泌尿生殖系腫瘤 > 膀胱腫瘤
ICD號
C67

流行病學

RMS是小兒和青少年最常見的軟組織腫瘤,占小兒惡性腫瘤的4%~8%,居第4位,發生於45歲以上的成人較為少見,約占全身軟組織肉瘤的11.8%~19.0%。據美國統計RMS的發病率為(1.0~4.5)/1.0×106人,發病年齡有兩個高峰,分別為3歲和15歲。膀胱葡萄狀肉瘤在膀胱惡性非上皮腫瘤中發生率最高(35%),90%發生在4歲以前,成人罕見,60%為男性。

病因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某些遺傳因素有關。

發病機制

根據腫瘤的組織結構、細胞形態及分子水平常分為3型:①胚胎性橫紋肌肉瘤(embryonal RMS),最為常見,約占50%,多發生於3歲內的嬰幼兒。大體上腫瘤邊界不清,灰白色,質較軟。發生於膀胱黏膜下的RMS多形成息肉樣腫物,狀如一串葡萄,又名為葡萄狀肉瘤。鏡下可見不同發育階段的橫紋肌母細胞,分化好者可見大量胞質紅染的帶狀肌母細胞,可見橫紋。分子水平上常有11p15區域的雜合性缺失。②腺泡狀橫紋肌肉瘤(alveolar RMS),較為少見,占30%。常發生於3歲和15歲2個高峰期,其對化療反應較差。鏡下主要為比較幼稚的橫紋肌母細胞,瘤細胞呈圓形、卵圓形,瘤細胞常被不規則纖維隔分成巢狀和腺泡狀,分子水平上常有染色體的易位,t(2;13)(q35;q14)和t(1;13)(p36;q14)。③多形性橫紋肌肉瘤(pleomorphic RMS),少見,多發生於成人,男性稍多。鏡下可見橫紋肌母細胞多形性十分明顯,核分裂象多見。以四肢受累為主,預後差。

臨床表現

1.血尿和排尿困難 此為主要表現,常伴尿痛、尿頻,短期內進展為尿瀦留。
2.體檢 於恥骨上可捫及包塊,晚期出現貧血、腎積水。

併發症

有些病例合併多發性神經纖維瘤、基底細胞瘤病、肺腺瘤、神經脂腺瘤。

實驗室檢查

尿常規:可見到肉眼血尿或鏡下血尿。

輔助檢查

腫瘤最常見的部位是膀胱三角區,腫瘤可呈息肉狀,外觀富含黏液,常多灶發生,成串葡萄狀半透明突入膀胱腔內,腫瘤可充滿整個膀胱腔,因此也曾稱葡萄簇肉瘤。
B超、CT、MRI檢查
可明確膀胱占位性病變,並有利於腫瘤的臨床分期。B超常顯示膀胱內腫瘤為混合回聲區;CT顯示為混合密度簇狀腫塊,典型的為成串葡萄狀。

診斷

兒童血尿伴下腹包塊,結合膀胱鏡、CT、B超等檢查,診斷並無困難。臨床上不易與其他肉瘤區別,此時需進行病理學檢查。

鑑別診斷

盆腔其他部位的橫紋肌肉瘤
如前列腺、精索、睪丸、子宮、陰道、盆腔肌肉等的橫紋肌肉瘤均可以侵犯膀胱,根據原發病灶位於膀胱內可以確定膀胱葡萄狀肉瘤的診斷。
膀胱平滑肌肉瘤
也是發生於非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青年患者多為平滑肌肉瘤,幼兒多為橫紋肌肉瘤,兩者鑑別主要根據病理學檢查。

治療

根據腫瘤的位置,大小以及浸潤範圍可以行腫瘤局部切除,膀胱部分切除或膀胱全切除,術後輔以放射治療。由於局部手術治療效果不好,強調早期行包括前列腺在內的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手術。
化療可作為術前、術後的輔助治療,而對於不能手術或姑息性手術者,化療則成為主要治療手段,常用的藥物有長春新鹼、放線菌素D多柔比星環磷醯胺等,化療可明顯提高手術後的療效。
放療的作用不明確,有人主張大劑量放療,但其併發症不可忽視,推薦劑量為40~60Gy照射盆腔淋巴結所在區域。

預後

膀胱葡萄狀肉瘤惡性程度很高,以前由於缺少有效的治療方法,患者生存率低。近年由於化學療法放射療法的發展,提高了患者生存率。目前治療原則為先化療,然後行手術治療,徹底切除後再行化療,每年化療3~4次;有肉眼腫瘤殘餘者輔以化療和放射治療,長期存活率達54%~75%。

相關藥品

長春新鹼、放線菌素D、環磷醯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