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病毒性腸炎由腸腺病毒感染所引起。腸腺病毒主要感染小腸。腸黏膜上皮細胞絨毛變小、變短、細胞變性、溶解,腸黏膜固有層單核細胞浸潤。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消化內科
- 常見發病部位:小腸
- 常見病因:由腸腺病毒感染所引起
- 常見症狀:嘔吐,腹瀉,稀水樣便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腸腺病毒是指腺病毒40及41型,這兩型腺病毒主要侵襲小腸引起胃腸炎而得其名。形態與普通腺病毒一樣,直徑70~80納米,核心部分40~45納米,內含雙鏈直線形脫氧核糖核酸(DNA),核心有衣殼;無脂性包膜。另外腺病毒31型也可引起腹瀉。世界衛生組織(WHO)已確認腸腺病毒為引起兒童病毒性腹瀉的第二重要病原。
臨床表現
潛伏期3~10天,多為7天。患兒以腹瀉為主要表現,每日數次至十次,稀水樣便,持續1~2 周,平均8~9天,少數可持續3~4周。70%患兒伴有嘔吐,40%患兒以發熱起病,伴有腹瀉。體溫38℃以上,2~3天后熱退。部分患兒可同時有鼻炎、咽炎、氣管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3%~6%有肺炎表現。
檢查
採集患兒糞便,用電鏡或免疫電鏡檢查病毒顆粒,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ELISA)法或間接免疫螢光法檢查病毒抗原。
診斷
臨床診斷較困難,無法與其他病毒性胃腸炎區別,依賴於實驗室檢查確診。
治療
參見輪狀病毒胃腸炎治療,以支持、對症治療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