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腹部是介於肚臍與髖之間的部分。其內部空間主要由腸占據,腸是盤繞的管狀器官。在其內進行著食物的消化及廢物的處理,膀胱也位於下腹部,它貯存並且釋放廢液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腹下部
- 外文名:(拉丁語)Abdomen
下腹部是介於肚臍與髖之間的部分。其內部空間主要由腸占據,腸是盤繞的管狀器官。在其內進行著食物的消化及廢物的處理,膀胱也位於下腹部,它貯存並且釋放廢液尿。
腹下部一、相關解剖學結構 編輯 腹壁下動脈的起始部位和外徑:腹壁下動脈在腹股溝韌帶中點處起自髂外動脈,體表投影大致為臍與腹股溝韌帶中點的連線上。起始處的...
腹壁整形是較常見的美容手術之一,人們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美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入不僅追求面容的美貌,更注重身材比例的協調,腹壁整形既給人們帶來人體的曲線美,又...
六白(即頭、四肢下部、腹下部、頸部、鬢甲和尾帚出現白色)的品種特徵。角蠟黃色[1] 海福特牛生產性能 編輯 犢牛初生重,公為34公斤,母為32公斤;12個月齡體重...
又稱腹膜下筋膜、腹膜外筋膜、腹膜外脂肪,是位於腹橫筋膜與壁腹膜之間的疏鬆結締組織,向後與腹膜後隙疏鬆結締組織相連續,在腹下部特別是腹股溝區含較多脂肪組織。...
(1)、囑患者先排空尿液,扶患者坐在靠背椅上,或取斜坡臥位,背部鋪好腹帶,腹下部系塑膠圍裙及中單。腹水量少者,則採取側臥位。 (2)、穿刺點可選臍與恥骨聯合...
結腸的一部分,在左髂嵴平面與降結腸相連,至第三骶椎平面續於直腸,位於左腹下部及小骨盆內,呈“乙”狀或“S”形彎曲,正常人除腹壁過厚者外,在左下腹可以觸及...
腸遺,經外奇穴名。出自《千金翼方》。在腹下部正中線,臍下4寸,左右旁開各2.5寸,即中極旁開2.5寸,左右計2穴。淺層主要布有第11、12胸神經前支和第1腰...
腹壁整形術是對指腹壁較多的脂肪堆積並伴有明顯的腹壁組織鬆弛者,甚而形成了鬆弛下垂的“圍裙樣”畸形腹壁或“壺形腹”的畸形腹壁進行矯正的手術。...
膽瓶,因器型如懸膽而得名。直口,細長頸,削肩,肩以下漸碩,腹下部豐滿。為花器,始燒於唐代至清中晚期。盛行於宋代,是陶瓷器型中的經典。膽瓶由於造型典雅優美,...
曲骨穴,中醫針灸穴位之一,隸屬任脈。位於腹下部恥骨聯合上緣上方凹陷處。針灸此處可以用來治療少腹脹滿,小便淋瀝,遺尿,疝氣,遺精陽痿,陰囊濕癢,月經不調,赤白帶...
毛色灰褐,頸部、背部接近黑色,胸部毛色較淺,呈銀灰色,腹下部則呈白色,也有部份白羽個體或灰白色個體。通常情況下,灰羽毛較松,白羽毛較緊貼,喙橘黃色,脛、蹼肉色...
直口,深腹,腹下部微收,平底實足。鑲金口,卷唇。通體光素無紋,造型簡練,拋光細潤,製作精美。是隋代發現不多的玉器珍品李靜訓墓墓主人李靜訓 編輯 ...
古代青銅器絕大部分是採用陶范法鑄造的,即使接合再嚴密也會有縫隙,所以此類器物的耳、足、腹下部等隱蔽之處多有鑄痕、鑄疣,以失蠟法仿鑄之器無鑄痕卻有...
由於腹前壁的淺 動脈行於淺筋膜的淺、深兩層之間,並與同名靜脈伴行,故常在腹下部切取代蒂或游離皮瓣。腹前外側壁的淺靜脈較為豐富,彼此吻合成網,尤其在臍區...
獸面紋高圈足雙耳簋在1980年於寶雞紙坊頭弓魚國墓地出土。通高22.8cm,腹深9.4cm,口徑20.5cm,重3.3kg。敞口,卷沿,直壁,腹微下垂,平底,兩獸耳有長珥;...
此展品為兩周之際文物。通高29.2厘米,口徑31.2厘米。褐陶。折沿,尖唇微上聳,弧腹下部內收,癟襠較高。鬲內壁有輪制時留下的劃道,外飾繩紋,足跟有刀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