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郁

腸郁屬於胃腸功能紊亂性疾病,指的是一組包括腹痛、腹脹、排便習慣和大便性狀異常、粘液便,持續存在或間歇發作,而又缺乏形態學和生化異常改變可資解釋的症候群。

病因,①精神因素,②遺傳因素,③感染因素,④飲食因素,⑤神經和內分泌因素,症狀,檢查,鑑別,治療,預防,

病因

①精神因素

研究認為,本病症狀發作或加重均與情緒緊張有關,焦慮、抑鬱、激動、恐懼等情緒不安因素刺激機體,影響了植物神經功能,從而引起結腸和小腸的運動功能改變及分泌功能的失調。

②遺傳因素

腸易激綜合症有明顯的家族集聚傾向。國外33%的患者有家族史,國內與此接近,而且同一家族中腸易激綜合症患者的臨床表現雷同。

③感染因素

約1/4腸易激綜合症患者的症狀起自胃腸炎、痢疾或其它直接影響胃腸功能的疾病。研究認為各種細菌、病毒感染因素可引起腸黏膜下巨細胞或者其它炎性細胞所釋放的細胞因子,可能引起腸道功能紊亂而發生腸易激綜合症。

④飲食因素

食物本身並不引起腸易激綜合症。腸易激綜合症患者可因乳糖酶缺乏發生乳糖類消化不良,很多病人可因進食或刺激性食物發作,可能對某種或多種食物不耐受,致使腸腔擴張和腸蠕動正常功能發生紊亂而發病。

⑤神經和內分泌因素

研究表明,便秘型腸易激綜合症與膽鹼能神經異常有關,而腹瀉型則與腎上腺能神經異常有關。

症狀

主要表現為腹痛不適,多為脹痛或呈痙攣痛,部位以左少腹為多見,矢氣或排便後腹痛可減輕或緩解。排便習慣改變,可為便秘,腹瀉或兩者交替出現。糞便帶粘液,但無膿血便,多伴有食欲不振,噯氣,腹脹,腸鳴,消化不良等症。體檢可無陽性發現,或於左下腹有輕壓痛,或可捫及條索狀腸管。

檢查

(1)實驗室檢查:IBS糞便病原體檢查陰性,常規檢查正常,但可有粘液。
(2)X線鋇灌腸檢查:可見腸管激惹現象、腸腔變狹窄,結腸袋增加明顯。
(3)結腸鏡檢查:腸黏膜肉眼觀察及組織活檢均無異常。但患者檢查時往往可見腸痙攣,並因此而導致腹痛、腹脹,進鏡困難。
(4)結腸動力學檢查:可見結腸壓力波和肌電圖異常,但特異性差,有待進一步研究。
以上檢查指標,通常用於排除性診斷或輔助性診斷中,目前臨床對本病尚無特異性診斷指標。

鑑別

本病常有精神因素為背景,病情與情志變化密切相關,多種檢查無形質性改變。
常伴見失眠、憂慮、頭痛、精神渙散、神經過敏等神志症狀。而腸癌、休息痢、大瘕泄、腸癆、伏梁、奇恆痢、胰脹等有相應特徵性改變可資鑑別。

治療

治療原則:腸易激綜合徵存在異質性,應遵循個體化原則,採取心理、飲食、藥物等綜合性療法。西醫對本病的治療僅限於對症處理,套用藥物在於特異性減輕某種症狀,不作為首選,更應避免長期套用。便秘型患者應增加體力活動,以利腸蠕動恢復。部分患者短期療效較好,但容易復發,臨床上應注意觀察和避免誘因,防止反覆發作。本病屬功能性病變,通常短期療效較好,但容易反覆發作,因此臨床應注意尋找發病誘因,針對病因採取措施,預防復發。採用中醫藥或中西醫結合治療,療效往往優於單純西醫對症治療。

預防

1. 調整心態,保持良好的情緒。
2. 積極防治感染性腸炎,防止遷延不愈形成慢性反覆發作性腹瀉。
3. 注意飲食調護:便秘型患者注意多進食含粗纖維較多的食品及能夠軟化大便的飲食;腹瀉型患者根據不同證型選擇適宜食品,忌食生冷、油膩、辛辣刺激等食品。
4. 注意生活起居,加強體育鍛鍊,改善植物神經功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