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癆是因癆蟲侵及腸道,腸道絡脈受損,瘀濁壅滯,耗傷營氣所致。以腹痛,腹瀉,或便秘腹瀉交替,低熱,盜汗為主要表現的癆病類疾病。本病即西醫學所指腸結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腸癆
- 發病年齡:2~72歲
- 主要對象:21~40歲青壯年
- 現象:發病緩慢,早期可無症狀
診斷依據,鑑別診斷,辨證論治,
診斷依據
腸癆 - 診斷依據
2.發病緩慢,早期可無症狀。典型者可有腹痛,大多位於右下腹,也可在臍周、上腹或全腹,疼痛性質多為鈍痛和痙攣痛,發生腸結時可為劇痛,常因進食而誘發或使疼痛加重,嘔吐和排便可使疼痛緩解。腹瀉多為溏薄或水樣,常有粘液,或膿血便,量多,有惡臭味。亦可發生脂肪瀉,日解次數不等,亦可出現腹瀉與便秘交替。常在清晨大便,故有“五更瀉”或“雞鳴瀉”之稱。常伴有食欲不振,形體消瘦,午後潮熱,盜汗,神疲乏力等症。
3.腹部體徵隨腸癆發生部位、範圍和程度而異,輕者無體徵。右下腹常有壓痛,並可觸及包塊。
4.實驗室檢查:血常規可有血紅蛋白降低,白細胞一般多正常,血沉增快。結核菌素皮膚試驗強陽性。大便濃縮法檢查結核桿菌和結核菌培養如為陽性,將有助於診斷。
5.X線鋇餐劑造影檢查:可見腸蠕動過快,病變部位黏膜皺襞僵硬和增厚;回盲部有激惹現象,迴腸壅滯與盲腸不充盈,伴有升結腸縮短;小腸結核可見激惹現象,小腸動力加強,出現狹窄現象,小腸有梗阻時,可見腸管擴張和鋇劑排空延遲和分節現象,鋇劑呈雪花樣分布,邊緣鋸齒狀;雙重對比造影時,可見盲腸部位扭曲,回盲瓣可出現裂隙,迴腸末端出現寬底三角形,底向盲腸,稱為Fleixhner征。
6.纖維結腸鏡檢查:可見潰瘍或增殖病變,活檢可發現乾酪性肉芽腫。
鑑別診斷
1.腸癌:多見於中年以後,常無癆病證據,病情惡化迅速,X線鋇灌腸見局限性充盈缺損,內窺鏡及活檢見腸癌病變。
2.伏梁:無癆病證據,反覆糞檢無結核桿菌,主要依靠X線鋇劑檢查、結腸鏡鑑別,活檢可發現黏膜下微小肉芽腫及纖維組織增生。
3.奇恆痢:以腹痛,腹瀉暗紅色果醬樣糞便為主要表現,糞檢可發現阿米巴滋養體或包囊。
4.大瘕泄:以腹瀉,左下腹痛,里急後重,便中夾有粘液膿血為主要表現,反覆糞檢及培養均無特異病原體發現,亦無癆病證據,X線鋇灌腸及乙狀結腸鏡檢可發現特徵性病灶。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
5.蠱蟲病:有疫水接觸史,無癆病史,肝脾腫大,糞檢發現血吸蟲卵,或孵化檢查毛蚴陽性。
6.腸癰:以急起右下腹疼痛、壓痛及反跳痛,發熱,血白細胞計數增高等為特徵。
7.腸郁:無癆病病史,與精神因素明顯相關,多種檢查未見腸道形質改變。
辨證論治
1.腸道瘀滯證:腹痛以右下腹為主,刺痛或脹痛,或可觸及包塊,固定不移,低熱,消瘦,納差,五更泄瀉,大便或帶膿血,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弦澀。活血化瘀、理氣散結。
2.脾腎陽虛證:腹痛,腹脹,常因進食而誘發或加重,納差,嘔惡,畏寒肢冷,黎明腹瀉,大便稀溏,小便清長,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舌淡苔白滑,脈沉細無力。溫補脾腎。
3.陰虛火旺證:腹痛腹脹,潮熱盜汗,兩顴紅赤,五心煩熱,口乾咽燥,神疲乏力,便秘或腹瀉與秘結交替,舌紅苔薄黃或少苔,脈細數。滋陰降火。
4.氣陰虧虛證:腹脹痛,神疲乏力,消瘦,納差,口燥咽乾不欲多飲,盜汗、自汗,手足心熱,大便溏薄與秘結交替,舌紅少苔或舌淡苔薄黃,脈細數無力。益氣養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