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骨中華大角鹿

腫骨中華大角鹿(Sinomegaceros pachyosteus),屬於鹿科的一種古生物。大角鹿(Megacerines)是分布在歐亞大陸的中新世晚期-全新世的鹿科動物,擁有標誌性的碩大鹿角,其下頜形態特殊,普遍存在腫厚現象,尤其是周口店第一地點的腫骨中華大角鹿(Sinomegaceros pachyosteus)下頜骨水平支橫截面近似圓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腫骨中華大角鹿
  • 拉丁學名:Sinomegaceros pachyosteus
  • :鹿科 
  • :腫骨中華大角鹿 
發現,食物食性,

發現

1929年名震世界的北京人(Homo erectus pekinensis, 人屬–直立人種)被發現後,同在周口店遺址出土數量最多的動物化石就是腫骨中華大角鹿。眾多痕跡表明,北京人曾使用工具加工、烹製鹿肉。2005年9月22日上午,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初步鑑定,鴿子洞出土化石均為與北京猿人同時期的腫骨中華大角鹿和斑鹿的骨化石。腫骨中華大角鹿和斑鹿均生活在與北京猿人同時期的中更新世,最晚也在距今13萬年以前。在這些骨化石中,有3塊鹿牙的化石、多塊鹿角化石和鹿的上頜骨化石,還有一件懷疑被加工過的鋒利的“骨器”,有待進一步用儀器鑑定。

食物食性

大角鹿的下頜形態特殊,普遍存在腫厚現象,尤其是周口店第一地點的腫骨中華大角鹿(Sinomegaceros pachyosteus)下頜骨水平支橫截面近似圓形,大角鹿腫厚的下頜或利於承受更大的外力,與取食偏硬或富含纖維的食物相關。為了證明後一推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推測腫骨中華大角鹿的食性與水牛和家馬相似,具有取食富含纖維的草的潛力,而這與其腫厚的下頜骨形態有關。
關於大角鹿族食性的研究多聚焦於產自歐洲的Megaloceros giganteus,有研究在其臼齒縫隙中發現蒿屬植物殘留物。該類植物富含鈣和磷,可為碩大鹿角的生長提供營養物質。類似植物在周口店第一地點也有發現,例如科研人員在周口店第一地點的鬣狗糞中提取出植物孢粉,發現富含鈣和磷的蒿屬和樺屬等植物。研究推測,腫骨中華大角鹿或有選擇地大量取食這類植物以補充每年鹿角脫換所需的營養物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