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體倒掛是指相同條件下腦力勞動者的報酬低於或等於體力勞動者取得的報酬數量。相同條件一般是指相同的工作時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腦體倒掛
- 性質:一種不合理的社會現象
- 出現時間地點: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國
- 出現原因:片面強調分配結果平等
簡介,區別,專家事例,消逝,原因,新論,專家建議,危害,
簡介
腦體倒掛是指相同工作時間內,腦力勞動的價格低於或等於體力勞動的價格的現象。 腦體倒掛是在中國特定的經濟體制和錯誤的勞動價值觀念下形成的。計畫經濟體制下,沒有區分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所具有的不同價值,追求勞動者形式上的平等,即結果平等,而忽視了實質平等。中國憲法規定,勞動者分配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但現實中受“只有社會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觀念影響,片面強調了分配上的平等,加之長期工資制度的僵化,形成了腦體倒掛的不合理的社會現象。
區別
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區分在於:腦力勞動一般屬於複雜勞動,而體力勞動一般屬於簡單勞動,腦力勞動在相同的工作時間內可以創造出較之體力勞動更高的價值,為社會創造出更高的社會財富,對社會的貢獻大些。如果只計算勞動時間的長短,不考慮勞動的複雜程度、實際貢獻,既違背勞動價值規律,又不利於鼓勵人們積極學習現代化知識,提高文化技術水平,不利於整個社會進步。
腦力勞動報酬應高於體力勞動報酬,也是腦力勞動再生產的需要。複雜腦力勞動能力的形成,需要比簡單勞動有更多的支出。形成複雜腦力勞動的能力只靠天賦是不行的,需要進行教育和訓練,還需要勞動者個人付出倍加的勞動進行鑽研學習。其次,腦力勞動需要大量的體力和智力支出,消耗大量的精力。如果使這些複雜勞動能夠得以繼續或維持,必須以必要數量的生活資料加以補償。否則,腦力勞動者會早衰,減少壽命,降低工作能力。
當今世界正處於知識經濟時代,各國普遍重視腦力勞動。在已開發國家,腦力勞動者的工資收入往往比體力勞動者高出十幾倍,幾十倍甚至上百倍。中國的體力勞動者仍然占勞動者多數的情況下,缺乏的仍是腦力勞動,複雜的腦力勞動具有更高的社會價值,只有正確對待腦、體勞動的報酬,解決腦體倒掛的社會現象,才能鼓勵社會中重視知識重視人才的風氣,推動中國向知識經濟時代邁進。
專家事例
為五斗米折腰
“腦體倒掛”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特有的一個新名詞。這個名詞和這種現象,在中國歷史中從來沒有出現過,也在國外歷史難覓蹤影。
那時,中青年知識分子(腦力勞動者)收入普遍低於同齡的工人(體力勞動者),其中以教師的待遇最低。一個教師的工資很難養活一家人,當時民間流行的說法是,“造飛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
曾有人算過一筆賬:1985年,一個茶葉蛋的成本為0.15元,市場售價為0.40元,一天只要賣出100個茶葉蛋,每月至少有750元收入;而從事飛彈核子彈研究的科學家,月薪最多不過400元。
當時,即使中國外享有盛譽的數學家楊樂,買西瓜也要揀小的買;著有《平凡的世界》、《人生》的大作家路遙,為了省錢,中午飯只吃兩個饅頭一根大蔥。
收入體制僵化導致腦體倒掛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匪夷所思的事情?
改革開放初期,個體戶、萬元戶層出不窮,而知識分子除了每月領取微薄的工資,沒有任何能夠創造財富的機會。就在巨大的收入差距的時候,“教授賣燒餅”,“醫生擺地攤”,“專家蹬三輪”屢見不鮮,這些都是在“腦體倒掛”期間發生的怪現象。“腦體倒掛”從上世紀60年代一直延續到90年代,如果有人想以此寫一部小說,名字可以定為《30年目睹之怪現狀》。
消逝
“腦體倒掛”現象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後來工資標準得到了改革,經濟也進一步開放,腦力勞動者逐漸得到了應有的價值和回報。直到20世紀末(1998~1999年)以後,中國逐步消除“腦體倒掛”的現象。如今,知識分子已經成為社會的精英階層。近日,一份有關中國各階層收入的調查中稱:腦體倒掛的現象早就不存在了。
現在,嚴安正教授已經退休了。他在兒子為自己購買的房子裡頤養天年。20年過去後,他的兒子也成了教授,他在西安一所高校任教,每月的工資收入不錯。提起父親當年“窮且益堅”的情景,他說:“知識分子不受重視的年代,一去不復返了。”
原因
教育、科研和衛生等部門腦力勞動者的收入低於一般生產和流通部門的體力勞動者的收入,是中國分配領域不公平的一個突出方面.這種“腦體倒掛”、簡單勞動與複雜勞動倒掛的不正常現象已發展得非常嚴重.這既有其客觀原因和過程,也有政策上的失誤.它對中華民族的科學、教育和學術事業的繁榮所造成的消極影響和有害後果,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日益顯露出來.,從中小學生到大學生、研究生的輟學率在提高,人才外流現象嚴重,“讀書無用論”重新抬頭,研究生畢業不願留教育和研究部門……,已初露消極影響的端倪.因此,必須認真調查和分析倒掛問題,針對其不同的形成原因予以切實解決.
新論
網上出現了“新腦體倒掛論”這一說法,主要是由大學生就業難起薪低引起的。早在10年前,出現過諸如“造飛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等“腦體倒掛”現象的評論。現在,這一觀點又重出江湖,但不能象過去那樣簡單地來理解了。的確,特別是自從大學擴招以來,大學生就業難成為了日益嚴峻的問題,更甚至一部分應屆畢業生願意以零工資就業。但是網上也有一種聲音質疑“腦體倒掛”論。無論是大學生的預期工資水平還是起薪點低於農民工,都不能說明讀書無用。可以肯定,絕大多數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未來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肯定高於學歷較低的農民工。不能籠統地說是“腦體倒掛”,應屆畢業生找工反而比一般的生產工難,這的確是事實。企業是用工主體,而企業需求又以製造業量最大,因此一般的生產工在勞動力市場上緊俏。而應屆大學生心儀的管理類崗位畢竟有限,僧多粥少,應屆生的價位自然拉低。不過,入職後大學生素質逐漸體現,薪酬也不斷升高,而一般生產工就顯得有些“後勁不足”了。
專家建議
方向新指出,新一輪“腦體倒掛”現象的出現必須引起各方重視,特別是高校的教育結構應與市場緊密對接。首先,高校的專業設定要緊跟市場,教學內容要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並要嚴格控制招生規模,堅決減招甚至停招就業率不高的專業,把工作重心轉移到提高教學質量上來。其次,中國應大力發展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改變人們“重大學、輕技校”的觀念。再次,中國應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尤其是要扶持高新技術產業,加快對傳統的第一和第二產業的科技改造,逐步限制以至淘汰低科技含量的企業和行業,擴大高學歷人才的就業市場。此外,大學生要端正就業心態,轉變死摳文憑、擠大企業、進大城市的觀念,先就業後擇業,並做好自己的人生職業規劃。“大學生只有掌握實用的技能和本領,成為‘實用型人才’,才能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
值得一提的是,大學生就業問題已經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焦華芳處長介紹說,11月10日,全國培訓就業系統工作會議在海口市舉行,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張小建在會議上指出,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將重點解決好大學生等三大群體就業問題。而《就業促進法》也已於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部法律的實施不僅有助於消除就業歧視,還將為自主創業者在一定期限內給予小額信貸的。
危害
腦體倒掛一定程度上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它是必然的和相對合理的,也是有利於競爭和效率的。但是,這種倒掛一旦超出一定的範圍、時間、程度,就會引起一些危害。
1、各種形式的人才浪費現象。
2、貧富不均導致兩級分化。
3、“腦體部門”吸引力倒掛。
4、產生“教育無用論”怪圈。
5、腦體倒掛一旦超越了人們所能承受的心理壓力,就會出現心態失衡,那么在法制和其它競爭制度不健全的情況下,這種狀況可能是社會混亂的一個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