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血管狹窄

腦血管狹窄

腦血管狹窄是造成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一個重要病因和危險因素。腦血管狹窄使得經過腦血管的血液減少,腦細胞就會缺血死亡。

腦動脈狹窄如今有三個方法治療,分別是藥物治療、外科手術治療及血管支架治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腦血管狹窄
  • 造成缺血性腦血管病
  • 誘發因素:頸椎病等
  • 治療:藥物治療、外科手術治療
狹窄原因,病症治療,程度計算,臨床分型,診斷方法,

狹窄原因

造成腦血管狹窄的原因很多,而且與年齡有關,如結節性動脈炎引起的血管狹窄發病年齡多在10~30歲,而由於動脈硬化狹窄者往往為40~80歲的中老年人,甚至更高年齡者。兒童發病者,多由於先天性的血管發育異常造成,頸椎病也是腦血管狹窄的誘發因素。

病症治療

腦動脈狹窄的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外科手術治療及血管支架治療三種辦法。如果管腔狹窄小於50%時,我們可以服用藥物治療,主要是阿斯匹林(A),丙丁酚(P)和他汀類(S)藥物,這種療法簡稱PAS療法。如果血管狹窄超過管徑的50%,就需要做頸動脈內膜剝脫手術或者在狹窄的血管內放置血管支架使管腔擴大,從而達到治療目的。其中血管內支架治療目前套用較廣泛,頸動脈內膜剝脫手術主要的優勢是對病人的創傷小,能同時處理多處狹窄病變,因而特別適合不能耐受或拒絕手術、手術後血管狹窄又復發、多支血管狹窄及狹窄部位手術無法抵達的患者。這三種治療方法各有適應症和優缺點,可以相互補充 。

程度計算

ICA狹窄率的常用測量方法有3中,即NASCET法,ECST法和CC法。
NASCET法套用最廣泛,除ICA外,尚可套用於椎-基底動脈和顱內ICA-MCA系統,其公式是:狹窄率=(狹窄遠端正常直徑-狹窄段最窄直徑)/狹窄遠端正常直徑×100%。
ECST法的公式是:狹窄率=(狹窄段估計的正常直徑-狹窄段最窄直徑)/狹窄段估計的正常直徑×100%。
CC法的公式是:狹窄率=(頸總動脈直徑-狹窄段直徑)/頸總動脈直徑×100%。

臨床分型

非症狀性狹窄
症狀性狹窄(ICA、CA狹窄>70%,MCA、BA狹窄>50%)
Ⅰ型狹窄:狹窄血管供血區域缺血,出現相關區域缺血的臨床表現。
Ⅱ型狹窄:狹窄引起的側支血管供血區域缺血(盜血),狹窄血管供血區得到代償,出現盜血綜合症。
Ⅲ型狹窄:混合型
各型又細分A、B、C三個亞型,即
A型:相應區域無梗死,或有腔隙性梗死但無神經缺損後遺症,乙醯唑胺(Diamox)激發試驗異常,預計血管重建術後病人能獲益。
B型:相應區域小面積梗死或合併遠端血管串聯性狹窄,或遠端主幹閉塞,但該支動脈尚參與其它狹窄血管的側支血供,預計血管重建術後病人能部分獲益。
C型:相應區域大面積梗死,有大卒中後遺症,或遠端主幹慢性閉塞,而且該支動脈未參與其它狹窄血管的側支血供,預計血管重建術後病人不能獲益。

診斷方法

依據臨床表現及輔助檢查確診。無創檢查:超音波及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有創檢查:腦血管造影
腦供血動脈超聲檢查
聯合B型超聲成像與經顱都卜勒檢查檢測腦供血動脈狹窄,其中經顱都卜勒是目前最廣泛套用的檢測腦供血動脈狹窄的無創檢測方法。B型超聲掃描可實時的顯示動脈的縱向剖面,都卜勒檢查有助於評價頸動脈的血流狀況,基於預先設定的參數,評價頸動脈狹窄程度。
CT血管造影(CTA)
主要了解頸動脈系統顱外段有無狹窄、鈣化斑塊及其程度、範圍。超聲檢查方法如不能肯定,可補充進行CTA檢查。CTA可以精確地顯示血管腔的直徑,如果需要的話,在窗寬850HU、窗位200HU的條件下進行電影顯示。可以最大限度地區分血管壁、管腔和軟組織或鈣化斑塊。CTA用於頸動脈內支架植入術前、術後的對比研究較MRA具有優勢。
磁共振血管造影
1、MRA: 無需對比劑,主要依靠血液的流動性即可進行血管成像,是一種無創的檢查方法。且觀察範圍明顯比CTA大,可從主動脈弓至顱內腦血管。
2、增強MRI掃描: 增強MRA的方法明顯優於常規MRA,它速度更快、清晰度更高。它的成像質量與血管造影已非常接近。
腦血管造影
腦血管造影是評價腦血管的’金標準’,但它是有創檢查、非首選檢查方法。當B超、CTA、TCD和MRA等檢查懷疑腦血管有狹窄(特別是顱內腦血管狹窄)時,為明確診斷,導管造影是必需的。此種檢查可以動態、全面地觀察腦血管的血流情況、變異情況、側支代償情況和Willis環的完整情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