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血吸蟲卵經體循環(多經頸動脈)、脊椎靜脈系統或顱內靜脈竇進入顱內,引起特異性與非特異性兩種不同的腦組織病理改變。
臨床表現
本病臨床上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型,均多見於年輕人。急性型多在感染後6個月左右發病,表現為腦膜腦炎症狀:發熱、意識障礙、癱瘓、抽搐及腱反射亢進、腦膜刺激症、錐體束征等。腦脊液檢查正常或蛋白、白細胞數輕度增加。隨著患者體溫下降,症狀可以有所緩解;慢性型多見於慢性早期血吸蟲病患者,主要症狀為癲癇發作,以局限性癲癇多見,也有患者以顱內壓增高伴定位體徵為主要表現。當蟲卵引起腦部動脈栓塞等病變時,尚可出現突然的偏癱和失語。此型患者多無發熱。頭顱CT掃描顯示病灶常位於頂葉,亦可見於枕葉,為單側多發性高密度結節影,其周圍有腦水腫,甚至壓迫側腦室,使之變形。腦血吸蟲病患者的內臟病變一般不明顯,糞便檢查可找到蟲卵,血清免疫學檢查有陽性發現。
檢查
1.糞便檢查
糞便中可找到蟲卵或孵化出毛蚴。
2.血常規檢查
患者的白細胞總數多在(10~30)×109/L之間,可見類白血病反應。嗜酸性細胞明顯增多,一般占20%~40%,嗜酸性細胞增多為本病的特點之一。
3.腦脊液檢查
有時在腦脊液中可以找到蟲卵。白細胞數在每升幾億至幾十億之間,以淋巴細胞為主。
4.免疫學檢查
皮內試驗、環卵沉澱試驗(COPT)、間接血凝試驗(IHA)、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等檢查都可以套用,其中COPT是國內最常用的方法,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而ELISA為免疫學中最敏感和特異的方法,陽性率為95%。
5.其他輔助檢查
CT平掃在急性型主要為腦水腫,於腦實質內可見大小不一、程度不等的低密度灶,無強化表現。慢性型表現為局限性肉芽腫,呈等或略高密度,有占位表現,邊界不清,周邊水腫,增強掃描可見病灶有強化現象。
診斷
1.首先確定患過血吸蟲病,可根據:①疫源接觸史;②臨床特點;③糞便檢查;④免疫學檢查。
2.腦部症狀出現於血吸蟲感染之後。
3.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腦部症狀。
4.銻劑、吡喹酮治療有效,有時需要在手術中發現蟲卵方能確診。
鑑別診斷
1.其他腦寄生蟲病
如腦棘球蚴病、腦豬囊尾蚴病、腦阿米巴病、腦弓形蟲病等。主要依賴於流行病學特徵,特異性免疫診斷及典型影像學檢查加以區別。
2.腦部非寄生蟲感染性疾病
如腦炎、腦膿腫、腦結核等。
3.腦部非感染性疾病
如腦梗死、腦血管畸形、結節性硬化及多發性硬化等。
4.腦瘤和腦轉移瘤
治療
1.病原治療
採用銻劑、呋喃丙胺、六氯對二甲苯與硝硫氰胺等藥物治療血吸蟲病,但自合成吡喹酮後,上述藥物均已被吡喹酮替代。本藥不但可以殺死成蟲,尚可殺滅蟲卵並抑制蟲卵肉芽腫生長。吡喹酮的不良反應一般均輕微和短暫,毋須特殊處理,但有個別患者發生昏厥、精神失常、癲癇發作,因此對精神病及反覆癲癇發作者,治療應慎重並作好相應措施。
2.手術治療
手術指征是大的占位性肉芽腫,有明顯臨床症狀者可施行開顱手術切除;對腦部炎症水腫反應,造成急性顱內壓增高,有腦脊液循環阻塞或腦疝形成而脫水劑療效不能持續或無效時,根據患者情況可施行一側或雙側顳肌減壓術或腦室-腹腔引流術。但術後一般仍需內科驅蟲治療。
3.對症治療
應注意休息、加強支持治療,有腦水腫、顱內高壓表現者應以甘露醇脫水治療,有癲癇發作者,套用抗癲癇治療,以控制發作。
4.治療藥物
(1)二性黴素B 對隱球菌、球孢子菌、念珠菌等效果較好。套用本藥前給予地塞米松和非那根等,可減輕藥物反應。
(2)制黴菌素 對隱球菌、念珠菌等效果較好。
(3)克霉唑(三苯甲咪唑) 對念珠菌、球孢子菌等有效。
(4)曲古黴素 對隱球菌、芽生菌、念珠菌有效。
(5)5-氟胞苷 作用同二性黴素B,但它能通過血腦屏障,對肝、腎均有損害。
(6)抗生素 大劑量青黴素、林可黴素、氯黴素對放線菌感染有效。
(7)酮康唑 對球孢子菌、組織胞漿菌有效。
預防
1.控制傳染源
對流行區的患者進行普查,徹底治療患者及病畜。
2.切斷傳播途徑
應加強糞便管理、保護水源,消滅日本血吸蟲的中間宿主釘螺是控制血吸蟲病的重要措施。
3.保護易感人群
加強衛生宣教,避免接觸疫水。
預後
及時進行藥物和外科治療後,治療效果良好,預後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