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腦包蟲病,由細粒棘球絛蟲(狗絛蟲)的幼蟲(即包蟲)寄生大腦和脊髓,約占整個包蟲囊腫的2~3%。好發於與狗、羊等終宿主有密切接觸史者,吞食污染有蟲卵的食物而得病。細粒棘球蚴絛蟲卵在人體腸內孵化成六鉤蚴,穿越腸壁經門靜脈系統,侵入肝、肺和腦等,少數隨血流經椎靜脈侵入脊柱。腦包蟲病好發於大腦、小腦、腦室和顱底等處。可分兩型:①原髮型,幼蟲經肝、肺和頸內動脈而入顱。多見於兒童,常單發。②繼髮型,較少見,常由心肌包蟲囊腫破裂至左心房或左心室,其子節或頭節經血流入顱。往往多發,伴腦栓塞,多見於成人。
包蟲囊腫包膜為微白色半透明膜,囊液為無色透明,外觀與CSF很相似,但含毒性蛋白。囊壁分內外兩層,內層即包蟲囊,含有大小不等的子囊;外層為宿主組織形成的一層纖維包膜,兩者之間僅有輕度粘連,其中含有血管,供給營養。包蟲死後,囊液變濁,囊壁可鈣化。包蟲囊大小不一,取決於寄生蟲的種系及其寄住的組織與宿主等多種因素。囊腫生長速度每年約為1~5cm直徑。母囊可產生子囊及頭節,由於蟲體繁殖力強,子囊和頭節可多達數百, 形成巨大囊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