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卒中後HMGB1釋放對T細胞免疫功能抑制的效應及機制研究》是依託武漢大學,由古麗娟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腦卒中後HMGB1釋放對T細胞免疫功能抑制的效應及機制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古麗娟
- 依託單位:武漢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腦卒中誘導的免疫抑制(SIID),以淋巴細胞數量減少、功能改變為特徵,是患者繼發感染,愈後較差的重要原因,目前機制不完善,缺乏特異性治療手段。我們前期工作發現,T細胞是SIID的關鍵因素;而體外研究報導,細胞因子樣蛋白-高遷移率族蛋白B1(HMGB1) 小劑量促進而大劑量抑制T細胞介導的免疫應答,提示其可調控T細胞功能。腦卒中後HMGB1大量釋放入血已被證實;預實驗中,我們發現,腦缺血再灌注損傷(CIRI)大鼠,血漿HMGB1水平升高而脾臟和血液T細胞數量減少,抑制HMGB1釋放,T細胞數量增加。因此,我們推測,腦卒中後HMGB1釋放可能通過介導T細胞數量和功能改變誘導免疫抑制。本項目擬利用大鼠CIRI模型,採用多種免疫學及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探討腦卒中後HMGB1對T細胞免疫功能改變的效應及受體、信號轉導機制。本項目將從新的視角揭示SIID的發生機制,為腦卒中及繼發感染的防治提供新靶標。
結題摘要
腦缺血再灌注損傷(CIRI)誘導腦組織炎症反應和外周免疫抑制(SIID)雙向效應,目前機制不明。CIRI致壞死神經元釋放高遷移率蛋白B1(HMGB1),其致炎效應與浸潤入腦的T細胞有無關聯,尚未可知。CIRI後HMGB1經破損血腦屏障釋放入血,外周高水平HMGB1是否介導SIID,尚無報導。本項目採用局灶性腦缺血再灌注損傷模型及HMGB1抑制劑Glycyrrhizin,觀察CIRI後,HMGB1在缺血腦組織的表達、定位,腦組織炎症反應,外周器官T細胞數量和功能以及HMGB1對T細胞作用的受體信號,同時利用T細胞缺陷動物,離、在體觀察T細胞對HMGB1效應的影響及二者的相關性。結果:①CIRI 12 h,HMGB1從神經元胞核轉至胞漿,48 h釋放至胞外伴神經元數量減少;同時,CIRI 24 h腦脊液和血漿檢測到高水平HMGB1表達;②CIRI 後缺血區小膠質細胞/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以及淋巴細胞及其亞型數量增多,浸潤的小膠質細胞/巨噬細胞表達HMGB1;③Glycyrrhizin致大鼠腦梗塞體積減小,神經元死亡減少,HMGB1轉位和胞外釋放減輕,缺血區小膠質細胞/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減輕;④Glycyrrhizin減小野生型(WT)MCAO、dMCAO大鼠及MCAO小鼠腦梗塞體積,但在裸大鼠及T、B聯合缺陷SCID小鼠中,腦保護作用喪失;SCID小鼠接受WT脾細胞過繼回輸,腦梗塞體積增大,此增大被Glycyrrhizin抑制;Glycyrrhizin改善離體WT而非SCID脾細胞與神經元共培養體系中脾細胞誘導的神經元死亡;⑤Glycyrrhizin顯著抑制MCAO 誘導的大鼠腦脊液和血清HMGB1水平增高;⑥與HMGB1升高相反,MCAO後外周血及脾臟單個核細胞總數,尤其是淋巴細胞及其亞型數量減少,Glycyrrhizin抑制血清高水平HMGB1釋放的同時,顯著改善淋巴細胞數量的減少;⑦MCAO誘導Th1型細胞因子IL-2和IFN-γ 基因表達下降,Glycyrrhizin改善CIRI誘導的淋巴細胞功能抑制,促進輔助性T細胞向Th1漂移;⑧抗RAGE抗體逆轉HNGB1介導的T細胞免疫功能抑制,促進Th1極化。本項目的意義在於將HMGB1作為靶標,既改善中樞炎症反應腦損傷,又調控其對T細胞功能的抑制,改善SIID,為腦卒中及繼發感染治療提供理論和實驗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