腥膻

腥膻

《腥膻》是一個漢語辭彙,基本意思是腥而膻的味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腥膻
  • 外文名:smelling of fish or mutton
  • 拼音:xīnɡ shān
  • 釋義:腥而膻的味道
詞語信息,引證詳解,

詞語信息

【拼音】xīnɡ shān
【釋義】[smelling of fish or mutton] 腥而膻的味道

引證詳解

亦作“腥羶”。亦作“腥羴”。
1.難聞的腥味。亦比喻人間醜惡污濁現象
晉 葛洪 《抱朴子·明本》:“山林之中非有道也,而為道者必入山林,誠欲遠彼腥膻,而即此清浄也。”
南朝 梁 沈約 《需雅》詩之三:“終朝采之不盈掬,用拂腥羶和九穀。”
《西遊記》第七二回:“那長老聞了一聞,見那腥膻,不敢開口。”
唐孫華 《憎蠅》詩:“但知逐腥羶,偏能變黑白。”
郭沫若 《恢復·血的幻影》:“綿綿的春雨,你洗不盡這大地的腥膻。”
2.指肉食
《梁書·文學傳下·劉杳》:“天監十七年,自居母憂,便長斷腥羶,持齋蔬食。”
徐夤 《溪隱》詩:“絕卻腥羶勝服藥,斷除杯酒合延年。”
方文 《贈於息庵先生》詩之一:“垂老豈能忘戰伐,長齋不忍近腥羶。”
孫中山 《建國方略·以飲食為例》:“歐美之人所飲者濁酒,所食者腥膻,亦相習成風。”
3.舊指入侵的外敵貶稱
《太平廣記》卷一九九引 唐 鄭處誨 《劉瑑碑》:“天寳末,犬戎乘我多難,無力御奸,遂縱腥羶,不遠京邑。”
明 姚茂良 《精忠記·應詔》:“率百萬之師,決千里之勝,掃蕩腥羶,殄滅無遺,庶可以雪國家之恥。”
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三回:“武公曰:老夫年邁無識,止為臣子,義不容辭,勉力來此。掃蕩腥膻,全仗上國。今計將安出?”
清 譚嗣同 《治言》:“吾 中國 帝王之土,豈容溷以腥羴!”
歐陽予倩 《梁紅玉》第三場:“我也是北方人,有家難返,何日裡,雪國恥,掃蕩腥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