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管綜合徵的外科治療

腕管綜合徵的外科治療,又名腕管綜合徵的手術治療;腕道症候群的手術治療;腕道症候群的外科治療,是一種骨科手外科手術。

分類,ICD編碼,概述,適應症,麻醉和體位,手術步驟,術中注意要點,術後處理,

分類

骨科/手外科手術/非感染性疾患的手術治療

ICD編碼

04.43

概述

腕管綜合徵是神經受壓綜合徵中最常見的一種。1909年Hun首先報導,在中老年婦女發生較多,主要表現在腕關節處正中神經受壓,出現其支配區域的拇、示、中指麻木,嚴重者可有大魚際肌無力及萎縮。
腕管系一封閉的骨-纖維鞘管,其背面(深面)為月骨、頭狀骨、小多角骨。橈側為舟骨、大多角骨。尺側為豌豆骨、鉤骨,淺面為腕橫韌帶覆蓋。管內有拇長屈肌、指深、淺屈肌九條肌腱及正中神經通過。腕管內通過的組織排列非常緊密,而構成腕管的組織又缺乏彈性,任何原因引起的腕管內壓力增高,均可使正中神經受壓於腕橫韌帶的近側緣而產生臨床症狀。大多數原因不清,可能與內分泌改變有關。此外,腕管內腱鞘囊腫、脂肪瘤等新生物壓迫、腕部骨折脫位,改變了腕管形狀及減少腕管原有容積,也可引起症狀。早期可出現橈側3個手指不適或刺痛,疼痛有時向肘、肩部放射,以夜間為甚,有些病人可產生運動障礙症狀,如拇指無力,動作笨拙不靈,甚至某些精細動作無法進行,重者可有大魚際肌萎縮,正中神經支配區感覺遲鈍,但感覺完全喪失者較少。屈腕試驗及Tinel征陽性率較高,可行兩側對比檢查。

適應症

腕管綜合徵的外科治療適用於:
1.非手術治療無效者。
2.疑有新生物壓迫者。
3.骨折脫位有骨塊突出於腕管內者。
4.慢性腱鞘炎腱鞘增厚者。

麻醉和體位

一般用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仰臥,患肢伸出置於小手術桌上,個別病人亦可用全麻或局麻,止血帶下進行手術。

手術步驟

1.切口 自魚際紋的近端部分至腕橫紋尺側做一5cm的小S形切口(3.9.4.2-4,3.9.4.2-5),同時應熟悉切口深層之解剖關係,正中神經、尺動脈及掌淺弓、尺神經之位置。
2.切開皮膚、皮下組織並向兩側牽開直達腕橫韌帶。找出腕橫韌帶近端用鉗子伸向腕管內挑起腕橫韌帶,然後用刀子由近端向遠端切開並將其切除,顯露出腕管內肌腱、神經。
3.檢查 顯露正中神經並尋找受壓原因,若有增厚的滑膜或新生物如囊腫等則需切除。增厚的滑膜多包繞於肌腱周圍,切除應儘量徹底,但不要傷及肌腱。將肌腱、神經牽向橈側並探查腕管深面,若有骨突出亦應切除。正中神經若受壓增厚,可用顯微操作方法切除增厚的外膜並適當的行束間松解。
4.關閉傷口 松止血帶止血後,清洗傷口,分層縫合皮下、皮膚,包紮傷口。

術中注意要點

1.應熟悉正中神經掌支及返支的解剖位置,術中勿損傷。
2.減壓應徹底。
3.腕管深面需探查。
4.止血要徹底,避免腕管處形成血腫。
5.松解神經時不要損傷神經束。

術後處理

肢體抬高24h,並鼓勵病人進行手指活動,不需特殊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