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爛(生物詞語)

腐爛(生物詞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腐爛,生物詞語,又稱腐敗,是指動物蛋白質及其有關之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而且回到大自然物質循環的過程,特別是由缺氧微生物和腐化細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腐爛
  • 別名:腐敗
  • 釋義:動物蛋白質及其有關之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而且回到大自然物質循環的過程
  • 類型:生物詞語
基本概念,腐爛的階段,

基本概念

微生物會不停的分解生"物體"所以就腐爛了,這裡的微生物包括了細菌和真菌,植物的腐爛更多和真菌有關。活的生物不會腐爛是因為活的生物會不停的進行免疫反應抵禦微生物的破壞,而且會不斷有新生組織代替原有組織。
分解是一個大自然經常進行且非常重要的過程。腐敗物通常導致胺物分解時出現如腐肉鹼和屍鹼等的生物鹼,具有腐敗氣味。在生物學方面,腐爛和發酵在某程度上有少許相似,基本上二者同樣意味著允許有機物質轉變或分解成另一些物質。
腐敗物的腐爛的速度取決環境和質量。當然,還有許多因素影響著,例如天氣、曝光和地點。

腐爛的階段

動物的腐爛可分為五個階段,大多數腐爛將在數周內完成,屍體隨後還需要數個月才會變成骸骨。
第一階段是“新鮮”階段,氧氣不再提供給細胞,在呼吸道大量出現的厭氧性細菌(它不需要氧氣就可以生存)開始增生。
厭氧菌,尤其是在死亡後出現的越來越快的增長階段導致兩個大問題:它們會產生腐臭味,將各種營養物新陳代謝為氣體。這導致了腐爛的第二個階段——腫脹。屍體很快會出現明顯的腫脹,這是因為由厭氧菌產生的臭氣充滿腹部和其它組織。下一階段同樣可怕,被稱為“積極腐爛”,昆蟲開始清理屍體,被腐爛所液化的組織泄漏進入環境。
腐爛的速度取決於很多因素,其中主要是周圍環境的狀況。(在現代,腐爛分解過程所用的時間要比過去長一些,這歸因於人們所攝入的大量防腐劑。)
在大多數的環境中,腐爛的第一階段在死後幾小時內就開始了。這個階段叫做自溶,在此過程中,一些自身含有消化酶的器官(例如腸道)會開始自我溶解。
自溶階段之後就是腐爛過程,這時細菌開始腐蝕器官。在溫和的正常環境中,屍體在死亡後三天左右開始發生腐爛。幾個月後,遺體就只剩下骸骨了。在炎熱潮濕的環境中,這一過程會加快,因為細菌在這種環境中繁殖得更快。在寒冷乾燥的環境中,此過程就會放慢,因為細菌的繁殖需要溫度和水分(這就是人們用冰櫃來儲存食物的原因)。當環境足夠寒冷或乾燥,或是沒有足夠的氧氣,環境惡劣到沒什麼細菌能夠存活的時候,遺體就不會完全腐爛,或許可以保存上千年。
屍蠟是在鹼性條件下油脂皂化產生的,對腐敗有減緩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