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蔥球莖腐爛病

洋蔥球莖腐爛病

洋蔥球莖腐爛病是由唐菖蒲布克氏菌蔥生致病變種引起的、發生在洋蔥的病害。病菌只侵染鱗莖某些外面幾層的新鮮鱗片,但不都是最外層的鱗片,病部發粘變黃腐爛,病部非水浸狀,靠鱗莖上部皺縮,外面乾枯的皮,一碰即脫落,鱗莖心部呈薄膜狀,腐爛處具酸味。

洋蔥球莖腐爛病的病原菌於1950年首次鑑定,該病在美國少部分地區發生嚴重。此後,亞洲、前蘇聯、以色列、巴西、紐西蘭和澳大利亞均有發生。高溫多雨季節、地勢低洼、土壤板結易發病,傷口多,偏施氮肥發病重。

洋蔥球莖腐爛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加強田間管理,雨後及時排水;及時防止蔥田害蟲,減少蟲傷;發病初期及時開始噴灑化學藥劑進行防治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洋蔥球莖腐爛病
  • 外文名:Onion bacterial corm rot
  • 別名:洋蔥酸皮病
  • 病原:唐菖蒲布克氏菌蔥生致病變種
  • 為害作物:洋蔥
  • 為害部位:球莖、葉片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

病原特徵

洋蔥球莖腐爛病病原為唐菖蒲布克氏菌蔥生致病變種(學名:Burkholderia cepacia (ex Burkholder) Yabuuchi et al 1993)。病原細菌屬革蘭氏陰性菌,極生鞭毛1~3根,無芽孢,桿狀,單生或對生。大小為(1~2.8)微米×0.9微米,積累PHB。在NA培養基上,產生淡黃、淡綠或其他顏色的非螢光色素,菌落奶油狀,黏性,大多數菌落粗糙,環繞菌落的培養基中產生黃到黃綠色的色素;在加3%氯化鈉的NA培養基上生長良好,但不能在含量達5%的培養基上生長。在PDA培養基上菌落淺黃色,培養基不變色。生長的最適溫度大約是30℃,最高生長溫度是42℃,最低生長溫度是9℃。
洋蔥球莖腐爛病
明膠液化緩慢,在胰蛋白腖肉湯培養液中生長良好,沒有吲哚和硫化氫的產生,硝酸鹽被還原成亞硝酸鹽,利用胺基酸鹽、硝酸鹽和蛋白腖作為氮原,天冬醯氨被作為氮源和碳源;脲酶反應陰性,弱溶脂,嚴格好氧。水解吐溫-80,但不能水解澱粉。能利用下列物質作為碳源:阿拉伯糖、木糖、葡萄糖、果糖、乳糖、麥芽糖,蔗糖、色胺、澱粉胺、甘油、葡糖二酸鹽、L-蘇氨酸、鼠李糖、檸檬酸鈉鹽、馬尿酸、丙二酸和酒石酸、甘露糖和柳醇。DNA(G+C)mol%為67.4。

為害症狀

洋蔥球莖腐爛病主要侵染鱗球莖外部的鱗片,且一般在球莖表面有傷口時易發生。感染的球莖組織沒有透明的水浸症狀,而表現為變黏和發黃,被感染球莖的上部分易乾縮,在球莖的外表面有壞死斑。有研究表明,洋蔥球莖腐爛病菌也能侵染洋蔥的葉片部分,並在葉片上產生透鏡形、水浸狀的壞死斑,由葉刃向葉鞘擴展,病菌在水浸狀組織比在未堵塞的葉片組織中擴展更快,形成的不規則病斑環繞著葉片,最終導致去梢。從傷口或嫩葉的葉片軸向球莖擴展。感染的葉片在洋蔥頸部形成濕腐,變為淡棕色。

侵染循環

病原細菌在病組織中越冬,翌春經風雨、昆蟲或流水傳播,從傷口或氣孔、皮孔侵入。病害的遠距離傳播是通過染病鱗莖調運。

流行規律

病菌深入內部組織引起發病,高溫多雨季節、地勢低洼、土壤板結易發病,傷口多,偏施氮肥發病重。在遇到暴風雨或冰雹時該病害發生嚴重。過度的灌溉和連續的多露也有利於此病的發生。

防治方法

  • 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多施河泥等充分腐熟有機肥。
  • 加強田間管理,地勢低洼多濕的蔥田,雨後及時排水。
  • 及時防止蔥田害蟲,減少蟲傷,田間操作要小心從事,避免造成人為傷口,可降低發病株率。
  • 發病初期開始噴灑30%綠得保懸浮劑400倍液或72%農用硫酸鏈黴素可溶性粉劑4000倍液、25%絡氨銅水劑500倍液、50%琥膠肥酸銅(DT)膠懸劑500倍液、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採收前3天停止用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