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脫胎
- 定義:一種薄胎細白瓷的製作工藝
- 要求:工藝要求極嚴
- 流程:配方、拉坯、旋坯、修坯
- 瓷都:江西景德鎮
一種薄胎細白瓷的製作工藝。這種瓷器的胎體薄到幾乎看不到的程度,似乎脫去胎體,僅剩釉層。明代永樂時期景德鎮窯燒制的白瓷中出現了半脫胎狀,成化時期有了新的...
學名薄胎瓷,亦稱“脫胎瓷”、“蛋殼瓷”。是景德鎮著名傳統瓷器品種中久負盛名的特種工藝產品之一。特點是瓷胎薄如蛋殼、透光、胎質用純釉製成。胎體厚度大多...
脫胎造像,古稱夾薴造像或乾漆造像、脫胎漆器造像等,是隨佛教的發展而興起的我國特有的造像方法,是中國古代漆器製作工藝的發展。始於漢魏,成熟於晉代,盛行於唐時...
福州脫胎漆器,福建省福州市的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福州漆器始於南宋。福州脫胎漆器特點:質地輕巧堅牢,造型古樸大方,裝飾豐富多彩,不褪色、堅固、耐溫、耐酸鹼...
脫胎漆器,是福州三寶之一,已有二百多年歷史。其質地堅固輕巧,造型典雅別致,色澤瑰麗鮮艷,裝飾精細,結實耐用,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濃厚的地方特色,具有碰不壞,摔不...
脫胎換骨是一個成語,道教徒認為人在苦修得道之後,就能脫下胎,換上骨。現在常用來比喻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
【脫胎碗】薄胎工藝碗。始燒於明永樂年間,因胎極薄而名。明成化、隆慶、萬曆,清康熙、雍正時期都有燒制。 ...
【半脫胎】瓷器的胎很薄,幾乎沒有胎骨的薄度。據文獻記載,明代萬曆時吳吳十九所制的卵幕杯,“薄如蟬翼”,只見透明釉幾乎不見胎骨。“只恐風吹去,還愁日炙...
脫胎創業又稱母體脫離創業,是公司內部的管理者從公司中脫離出來,新成立一個獨立企業的創業活動。...
福州脫胎漆器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和濃郁地方特色的傳統藝術珍品,與北京的景泰藍、江西的景德鎮瓷器並稱為中國傳統工藝的“三寶”,享譽國內外。它質地堅固輕巧、造型別致...
換骨脫胎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huàn gǔ tuō tāi,是指比喻通過教育,思想得到徹底改造。...
所謂“脫胎玉”,就是原來是一塊質地優良的羊脂白玉,幾百年埋在土中,飽經屍血屍氣侵入。出土後又掛在身邊長達百年人氣滲入,然後再入土復出土,幾次反覆才形成“...
天字款脫胎甜白暗刻龍紋杯,高:5.5cm 口徑:7cm 底足:2.5cm...... 天字款脫胎甜白暗刻龍紋杯,高:5.5cm 口徑:7cm 底足:2.5cm 中文名稱 天字款脫胎甜白...
脫胎造像,古稱夾薴造像或乾漆造像、脫胎漆器造像等,是隨佛教的發展而興起的我國特有的造像方法,是中國古代漆器製作工藝的發展。始於漢魏,成熟於晉代,盛行於唐時...
宜春脫胎漆器是一種極富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手工藝品。原產地在宜春市袁州區,由於其地處贛西北丘陵地帶,屬北亞熱帶、副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全年四季如春,雨量充沛,...
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福建省福州市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是十分特殊的製作工藝,在繼承幾千年中國株漆技藝的基礎上創立...
脫胎朱漆菊瓣式盒,清乾隆,口徑15.5cm,高9cm。 盒呈菊花瓣形,通體髹朱漆,外底髹黑漆,刀刻填金隸書乾隆皇帝御製的《詠朱漆菊花盒》詩一首:“髹作法前明,踵...
脫胎朱漆菊瓣式盒,盒呈菊花瓣形,通體髹朱漆,外底髹黑漆,刀刻填金隸書乾隆皇帝御製的《詠朱漆菊花盒》詩一首:“髹作法前明,踵增制越精。攢英如菊秀,一朵...
袁州脫胎漆器始於東漢,清代曾參加過"南洋賽會"榮獲銀牌獎。建國後,先後獲國家、省部級大獎近20個,出口20多個國家和地區。生產工藝純手工操作,技術精湛,製作精細。...
清脫胎朱漆菊瓣式盤是清乾隆時期的一件漆器。...... 通體髹朱漆,盤心刀刻填金隸書乾隆御製詩《詠仿永樂朱漆菊花盤》:“吳下髹工巧莫比,仿為或比舊還過。...
貼布脫胎藏戲面具製作技藝主要分布在德格縣城及周邊鄉鎮,德格縣的布制藏戲面具製作,既有共性,又有不同地方的差異性,形成了不同的樣式。《德格藏戲》布制藏戲面具...
脫胎朱漆菊瓣盒是清朝乾隆時期製造的,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脫胎朱漆菊瓣盒是清朝乾隆時期製造的,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脫胎朱漆菊瓣盒 清 乾隆(公元1736...
王勝德,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傳承人。1950年生,15歲隨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維韞學習脫胎漆器髹飾技藝。...
《福州脫胎漆器與漆畫》是2012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孫曼亭。...... 《福州脫胎漆器與漆畫》是2012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孫曼亭。作者 孫曼亭 ISBN 9787807197171 ...
日本人通稱此造像工法為乾漆(Lacquer),致使現在歐美及一般人只知有乾漆而不知有夾紵脫胎之名。後來明代黃成所著《髹飾錄》就有明言“重布胎”的方法,知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