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工巧匠未必是藝術家》是評論家王進玉的文章。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能工巧匠未必是藝術家
- 作者:王進玉
- 作品出處:新浪網
- 作品類型:文章
作品原文,作者介紹,
作品原文
近日薛永年先生寫了篇文章,叫《藝術家必須是能工巧匠》。文章的觀點我基本贊同,而成為真正藝術家的先決條件之一也理所應當要具有工匠精神,要具備高超的技藝。其實漢語裡“能工巧匠”這個成語,指的也正是那些工作上認真負責、工藝上技術高明的人。但倘若反過來說,就未必會成立了,能工巧匠一定是藝術家嗎?當然不一定是。
正如歌唱得好,未必是歌唱家,也可能只是個歌手;舞跳得好,未必是舞蹈家,也可能只是個舞者;戲演得好,也未必是表演家,也可能只是個演員。同樣,你是能工或是巧匠,但你未必就是個藝術家,也可能只是個畫工、畫匠或者書工、書匠。因為一旦成“家”,除了歌技、舞技、演技、畫技、書技之外,還必須講求綜合素養。也就是說成為一個真正的藝術家除了要具有能工巧匠般高超的技藝之外,還務必要擁有高尚的品格、良好的修為、豐厚的學識、寬博的學養、相當的成就,以及對家庭、社會等的擔當。所謂德藝雙馨、德高望重之人才能勝任藝術家。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在真正的藝術家身上,體現更多的已不再是所謂的身份、名譽之類,而是一種責任、一種大任意識、一種擔當精神、一股榜樣力量。否則藝術家的門檻就未免太低了一些,也實在不能稱得上是一個合格的藝術家。
而當下的事實卻又的確不容樂觀。歌手、舞者、演員,這些在演藝圈是經常被使用的身份,也是眾多歌手、舞者、演員自身認可和接受,至少是不討厭的身份與角色。而至於畫工、畫匠、書工、書匠,卻是很多寫字作畫之人極不情願接受的稱呼,總覺得不如畫家、書法家聽起來那么“高大上”。因此他們一上手,就多以“家”自居,也把自己果真當成了“家”,卻不知離真正的“家”還差十萬八千里,遠遠不夠格。所以稍微用心你會發現,目前有很大一部分人,要么是只認技,只把眼界和標準僅停留在技的層面,認為只要技高就是個藝術家,只要把畫畫好、把字寫好就是藝術家;要么是拿起毛筆,隨便寫幾筆畫幾下,就輕而易舉盜取了“書畫家”的稱號,尤其是擁有一定社會地位和權利之人更是容易,被拍馬屁拍成書畫家的機率也就更大。拍馬屁、捧臭腳的人當然是故意為之,其實另有目的,而被拍馬屁的人卻也樂在其中,沒用多久竟也開始自負起來,信以為真了。
的確,誰也不可否認當前藝術家的門檻已在日漸降低,甚至是零門檻,在這個標榜人人都是藝術家的年代,真正的藝術家卻很難誕生,或很少誕生。正像人人都在呼喚大師,而大師的身影卻始終沒有出現。這一方面是因為當下真正缺少對藝術本身的那份應有的尊重、敬畏與自知之明,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對藝術和藝術家的認識還僅是停留在表面的參與和理解,並沒有做更深層面的解讀和賦予。只一味地強調技,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在以此來掩蓋自身學識學養等方面的不足;而沒有敬畏之心,任意輕視、把玩、戲弄,甚至褻瀆、糟踐藝術,並又試圖藉此來粉裝自身門面、沽名釣譽,則更是可惡至極。也難怪,受了污染的土壤怎么可能會生長出無害食品,根兒上就已經出了問題,再如何修剪枝葉,終究是治標不治本。
因此在現如今,尤其在書畫界,成為藝術家儼然已不再是很難的事情,甚至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弄上一頂藝術家的帽子戴戴,只要你有地位和身份,或是懂得如何經營、包裝與炒作,只要你願意,願意坐轎,也就一定有人願意為你抬轎,你就一定能夠成為藝術家,甚至一不小心還能夠成為名藝術家。因為這是一個不按常理出牌的時代,也是一個是非、好壞、黑白等標準混亂、界限模糊,又整體浮躁、急功近利的時代,更是一個一切似乎皆有可能的時代,不信你試試看。
作者介紹
王進玉,安徽宿州人,現居北京,知名青年學者、藝術家、藝術評論家。現為中國文聯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專委會委員,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新水墨專委會(新水墨畫院)副主任兼秘書長,《美術報》《中國美術報》、新浪網等知名媒體專欄評論家,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北京東方中國詩書畫院副院長等。已在《中國文化報》《中國藝術報》《中國美術報》等國家級刊物發表評論文章三百餘篇,評論、詩詞、散文、雜文等總計百餘萬字。出版有評論集《發現》《讓評論家說話》、詩文集《愛在繼續》《母親花》、書法集《王進玉自作詩詞書法》等多部。